更新時間:2025-07-29 10:10:57作者:佚名
那年高一,學校在一樓顯眼位置貼出了U.S. News發布的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過往的師生都能一睹為快。那時的我,心中默默立下志向,決心要考入排名前三十的高校。
高中期間,UIUC在剛入學時排名接近50,然而畢業時卻上升至第33位;同樣,NYU在22年時排名25,畢業后卻降至第35位。當時,我感到這些排名似乎不太對勁,波動幅度也相當大。
2022年的一條消息令小編瞠目結舌,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綜合實力排名第二的頂尖學府,涉嫌存在“排名作假”行為,因此遭到了U.S. News的除名處理。
圖源:知乎
在短短一夜間,哥倫比亞大學,這個無數人心中的夢想學府,突然陷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而作為小編,我也感到了夢想的破碎,因為U.S. News的排名,竟然也可能存在虛假。
名校排名的“注水”神話,被自己教授捅破了
2022年2月,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的一位教授(曾擔任數學系主任)公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題為《對U.S. News排名事實的剖析》,其中對哥大在U.S. News的排名情況進行了批評。
經過數萬字的深入調查,其內容幾乎是對哥倫比亞大學那些旨在提升學校排名的指標進行了逐一核實與辟謠。
造假內容
班級規模被夸大:官方聲稱小班教學比例(即每班人數少于20人)達到了82.5%,然而卻始終未透露具體的數據出處。
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巨型學府,其小班教學比例高達82.5%,這一數據不僅超越了所有排名前100的高校,而且在全美392所“國家級大學”中,僅有四所大學的相應比例超過了它。
在對比中,芝加哥大學的比例達到了78.9%,羅切斯特大學的比例則為78.5%,而全國各國家級大學的中位數卻只有47.9%。若哥大的數據準確無誤,這表明其對于小班教學的承諾遠超其他所有頂尖學府。
哥倫比亞大學在U.S. News的評級體系中,其師資學歷虛報現象引人關注。該評級體系將博士學位教師占比作為評價標準之一,占比達到3%。哥倫比亞大學宣稱其教師中博士學位持有者的比例高達100%,這一數據在眾多頂尖學府中格外突出。
普林斯頓的比例高達94%,而麻省理工為91%,耶魯則是93%。對比之下,哥倫比亞的師資學歷顯然超越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
哥倫比亞學院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該校共有全職教師958名,然而在這些教師中,至少有66人的最高學歷停留在學士或碩士學位,更有部分教師甚至沒有學位的相關記錄。
()
U.S. News 大學排名體系中,財務資源造假現象值得關注,其中“每名學生的財務資源”一項占據了10%的比重。
哥倫比亞大學在此次排名中格外引人注目,位列第九,其成績甚至超越了以雄厚財力聞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后者排名第十三。
這一點令人感到出乎意料,普林斯頓大學的平均捐贈金額竟高達300萬美元,而哥倫比亞大學的平均捐贈金額卻不足普林斯頓的八分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向政府部門提交的官方資料顯示,在2019至2020學年,該校的教學經費投入達到了31億美元之巨。而在同一時期,該校全職非醫學教師的薪酬總支出僅為2.89億美元,這一數字僅占教學總經費的不到9%。即便將兼職教師和醫學教師的薪酬一并計入教學支出,仍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去向不明確。
()
畢業率存在虛報現象:宣稱哥大本科生中有96%能在六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學業,然而,考慮到哥大與文理學院實行的3+2項目等因素,該校轉學生的比例在眾多美國頂尖本科院校中實際上并不算低。
依據往年的統計數據,轉學生的退學比例顯著高于本校學生,與此同時,他們的畢業情況卻往往被輕視,幾乎不被考慮在內。
哥倫比亞大學的數據造假問題遠非如此簡單,一篇詳盡的萬言長文,列舉了眾多證據與深入分析,教授嚴厲指出:這些數據“存在誤差、令人懷疑、容易誤導他人”,且存在“對哥大有利的兩個版本”。
宣布退出,再被踢出榜單:
面對巨大的輿論壓力,哥倫比亞大學宣布退出2023年的U.S. News大學排名。緊接著,在一周的時間內,U.S. News決定撤銷了哥大在2022年U.S. News排名中位列前兩位的資格起步網校,理由是哥大遲遲未能提供用以核實排名所需的基礎數據。
學生集體起訴,要求賠償超500萬美金
2022年7月12日,哥倫比亞大學2014級(2018屆)的校友Ravi,作為其他學生群體的代表,向紐約南區聯邦法院提交了訴訟文件,正式對哥倫比亞大學提起了法律訴訟。
訴訟指控哥倫比亞大學學費,哥倫比亞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極度不道德地夸大其數據,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其作為教育機構的名譽和排名,而這一排名在2016至2022年間對于吸引數萬名學生選擇就讀該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訴訟索賠總額逾500萬美元,根據2022年7月15日的匯率換算,折合人民幣約為3375萬元。
Ravi在訴訟中揭露,學校一方采用了偽造的數據以及虛構的高位排名(該排名曾在2022年與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并列,位居全美第二)以誘使申請者加入。
和解協議遞交,哥大賠償900萬刀
2025年7月1日,哥倫比亞大學向位于曼哈頓的聯邦法院遞交了一份總額高達900萬美元的初步和解方案,旨在化解這場已經持續了三年的集體訴訟案件。
九百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超過六千四百萬,聽起來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然而實際上,那些提起訴訟的學生每人僅獲得了273美元的賠償(約合人民幣1958.86元)。
原告律師團將獲得900萬美元中的300萬美元作為法律費用,而剩下的600萬美元將按照個人補償的形式,分發給大約2.2萬名曾在2016至2022年間就讀于哥倫比亞學院、哥倫比亞工程學院或通識教育學院的前本科生。如果所有這些學生都提出申請,那么每個人大約可以拿到273美元的補償。
此次達成的一致屬于典型的“無責任和解”模式,亦即哥倫比亞大學并未對其涉嫌違法或有過錯的行為予以認可。
發言人指出,達成和解旨在防止“耗時漫長且費用昂貴的法律糾紛”,同時他還著重指出,學校已經實施了新的策略,旨在提升未來學生獲取信息的質量與精確度。
排名系統真的靠譜嗎?
即便如此,U.S.News的可靠性究竟如何?Q.S的排名是否真的完全客觀公正?而泰晤士的排名又能揭示出怎樣的信息呢?
小編認為,作為一名學子,你所累積的學術旅程、在校園中的點點滴滴、與導師的互動,以及那些無價的經歷,是那些所謂的“排名”所無法準確衡量的。
小編曾目睹過一些學生轉入排名靠前的學校,但最終因無法適應環境而選擇再次轉學,有的甚至陷入了抑郁狀態,有的則是學到了筋疲力盡。
()
群眾所信賴的排名,不知從何時開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它不再單純是教育質量的客觀反映哥倫比亞大學學費,反而淪為了商業化的手段。
眾多高等學府為了追求排名,不惜舍棄教育的根本宗旨,將注意力局限于如何提升申報數量的層面。
小編不禁感到疑惑,作為全球關注的組織,U.S. News & World 難道不應當對這些數據的準確性進行確認嗎?
即便是在科研界,在您提交研究論文之際,教授們、同行評審人員以及學術期刊編輯會對您的數據與實驗成果進行多次審查。
美國新聞,作為一家在媒體界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企業,其是否履行了相應的職責,保證了其排名所依據的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
高中三年的時光里,我目睹了各校排名的起伏不定,周圍的同學似乎都卯足了勁兒,立志要踏入美國本科排名前三十的行列,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個榜單似乎每年都在發生變化。
入學之初,位于前三十的學校,畢業后卻降至五十多名的情況屢見不鮮。對于所謂的排名,我已經感到厭倦。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親身經歷過每年排名討論的小編深知這一點。
相較于這些,你的學業成績、你的論文發表、你的推薦信以及你所取得的各項成就和經歷,它們比學校的名氣更具說服力,更能助力你的成長,更能助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