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6-03 11:29:09作者:佚名
昔日茫茫黃土地上,如今拔地而起一座座新城……這就是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南部的天心區。作為長株潭一體化的中心,天心區近10年來發展迅猛,常住人口由10年前的47萬猛增至現在的84萬,城區面積擴大了數倍。
城市的快速增長給地方教育帶來諸多挑戰:如何滿足激增的學位需求?如何快速辦好大量新建學校?如何緩解居民的教育焦慮?如何協調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與教育的“慢”節奏?新時代城市教育改革發展面臨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難題。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發展
實現“彎道超車” 從教育規劃入手
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和“強省會”戰略實施,長沙已成為人口凈增長最多的省會城市之一。順應潮流,長沙市天心區城區面積近20年來也快速增長,連續10年全區新生兒數量以每年4000至5000人的速度增長。
但該區學校建設速度一度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鞍凑諏W校建設的時間順序,一所新學校從申請建設到投入使用至少需要三年時間,等城市發展起來再建學校就來不及了,孩子們也等不及了?!碧煨膮^教育局副局長張啟林說,天心區不少學校因此出現“大班額”問題,有的學校班額甚至超過70人。一時之間,“入園難”、“入學難”成了家長們的“心病”。
正因如此,天心區的教育發展一度落后于長沙其他區,甚至影響到了城市的發展,區委、區政府很快意識到不能再被動應對。
“教育要成為城市發展最堅強的支撐,因為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是城市現代化、城市品質的重要指標?!碧煨膮^委書記吳新偉說,要高度重視教育,真正把教育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轉變思維觀念,變被動應對為主動發展,加快推動天心區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教育發展要先規劃。“給教育留足土地,是我們定下的鐵律?!眳切聜フf。為此,天心區近年來嚴格按照規劃要求,積極協調上級部門,將天心區中小學專項布局規劃納入長沙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留足空間,確保教育繼續滿足城市發展和社會大眾入學需求。
采訪過程中,有兩件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件事:徐橋小學是天心區最偏僻的一所農村小學,緊鄰湘潭市,全校學生只有158人。然而,天心區在投入3000萬元選址新校的同時,卻還留下了15畝教育用地未建。“寧愿空著,也不愿等到將來開發了,沒有教育用地?!睆埰淞指嬖V記者。第二件事:清遠友誼小學所在地原是湖南某央企的宿舍,地價很貴,該公司原本打算開發。但考慮到附近群眾入學需求很大,天心區經過多方努力,將該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為教育用地。學校建成后,有效緩解了周邊緊張的入學需求,優化了片區布局。
2013年至2022年,天心區高起點、大投入推進學校建設項目,總投資50億元,連續實施兩個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學校23所、擴建學校26所,共新增學位69090個,極大改變了全區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局面。2018年,天心區在全省率先完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大班額”現象徹底消除。2022年,天心區啟動新一輪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計劃總投資53.41億元,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1所英語作文,新增初中學位1.9萬個,新增小學學位34560個。
“教育決策優先調研、資源統籌、資金投入、解決問題!”天心區區長周志軍介紹,天心區確?!八膫€優先”,加強黨政統籌、頂層設計,加強監督管理,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結構,建立工作機制,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天心教育改革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目前,該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差距明顯縮小,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校”“上好學校”的愿望基本實現,為構建全區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滿足“內需”到注重“外需”
以大教育理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新時代的城市教育需要什么樣的新型教育模式,才能滿足現代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我們認為,現代城市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對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現代社會每個人對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權利的寬廣教育理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碧煨膮^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煒回答道。
近年來,天心區拓寬改革視野,一方面從課程建設、學科研究、教學改革、評價體系四個方面立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另一方面著力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不斷增強城鎮居民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居民基本素質,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面,天心區探索形成了“三個問題、三門課程、三個難題”模式。為解決過去課程建設碎片化的問題,天心區結合學校課程發展現狀,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主軸,構建了“基礎課程—延伸課程—研修課程”三個層級的“登山式”課程模式。
為解決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問題,天心區建立了“三專題遞進”研究機制,即: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展微問題研究;整合問題,開展微專題研究;深化問題,規范開展專題研究。
為避免課堂教學改革陷入“形同虛設”的境地,天心區總結提煉了“三問引導”研究性學習模式?!叭龁枴笔侵笇W習過程中教師提出的三個引導性問題:“知道什么、發現什么、解決什么”。
天心區教育局黨委委員、區教科中心主任王亞民說,“三題三課三問”模式讓課程建設體現系統性、針對性長沙終身教育學習網,讓每一位教師都做研究,人人都做“教研員”;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階段性學習轉向終身學習,成為撬動區域教育發展的杠桿。
天心區在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著眼當代城市教育新需求長沙終身教育學習網,推動城市教育供給新形態的形成。早在2010年,天心區就啟動了社區教育工作,成立了社區教育領導小組,建立了由區社區學院、14所社區學校、98所社區學習中心組成的三級社區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區教育局配備專人落實社區教育具體業務,每個社區學校及分校均有專人負責。區政府還按每人2元的標準將社區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區選拔招募了2980名專(兼職)社區教育教師和11956名志愿者,95%以上的中小學教師表示愿意加入社區教學隊伍,社區教育工作有了強有力的專業支撐。
最初,社區教育培訓活動質量不高,市民參與活動比較自發、隨意。天心區通過調研發現,除了老年人、青少年,自我成長意識強的中青年群體、再就業人員成為社區教育的新受眾,他們的教育需求更加明確、專業化。因此,天心區于2015年啟動“百名名師打造百門精品課程”項目,開發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古典文學、傳統文化、人文藝術等系列專題課程。新課程、新學習受眾,給社區教育培訓帶來了新活力,也賦予了新時代以人為本的社區教育新內涵。
“社區教育是城市教育的一種新形態,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動力、新活力,豐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提高了居民文明素養,進而促進了居民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推動了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育人格局的形成?!睆垎⒘终f。
天心區先后被創建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國家級社區教育數字化試點區,榮獲“湖南省優秀社區學院”稱號。
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
探索從“輸血”到“造血”的“新質量戰略”
新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見證著天心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度”。然而,如何讓大量新校又快又好地辦好,讓每一所都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天心教育走出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新質量戰略”探索之路。
優質初中稀缺曾是天心教育的痛點,過去區內幾乎沒有一所形成品牌的初中,導致不少居民跨區擇校,天心區提升教育資源的突破口就從區內初中開始。
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2021年將迎來首批畢業生中考,卻一鳴驚人。學校的迅速崛起,得益于長郡中學的“輸血”。2018年,天心區政府與長郡中學聯合創辦了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原長郡中學教育處處長劉紅走馬上任,成為學校的“掌門人”。她滿懷激情做事、創業精神,但沒想到剛開始就遭遇了“寒流”:教師工作缺乏激情,很多人勉強度日。“如果說大家都是‘火炬’,那我就是‘火柴’,我要做的就是‘點燃’?!币幌蚶讌栵L行的劉紅希望學校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在她看來,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骨干教師,都有向上成長的潛力和空間。 她把長郡中學的務實與奉獻精神傳到了這片土地上,并用教師成長這把“鑰匙”打開了學校內涵發展的大門。如今,長郡外國語實驗中學已從最困難時期的3個班發展到65個班,在長沙市普通中學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中名列前茅。
自2012年起,天心區政府啟動合作辦學模式,與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湖南師大附中、長沙一中、明德中學等學校簽訂合作協議,將新建學校帶入集團化管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以“輸血”的方式為天心教育注入新活力?!昂献鬓k學給天心區帶來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管理模式、品牌文化,掀起了區域教育改革浪潮,為天心教育特別是新建學校、薄弱學校快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天心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余蓓說。
如果說“輸血”是以借力打力的智慧推動區域教育內涵發展,那么“造血”就是以自力更生的勇氣和決心培育本土品牌,徹底增強區域教育的內生動力。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天心區仰天湖小學等學校就已成為長沙聞名的“五朵金花”。近年來,該區不斷擦亮教育名片,區內名校、名園與新建學校(幼兒園)結成一體化優質教育“校聯盟”,先后打造出以青原小學、仰天湖小學、悠悠幼兒園、白沙幼兒園為龍頭的區域教育品牌,組建4個教育集團,培育36所集團學校(幼兒園),占全區學??倲档慕?0%。內涵升級帶來的變化是:過去,天心區不少家長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外區小學就讀;如今,學生源源不斷,甚至外區家長也把孩子轉到天心區就讀。
放眼未來,天心教育正努力推動學校形成蓬勃發展的生態。區里每年撥付校長專項辦學經費400余萬元,支持特殊學校發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格局。目前,正在建設的專項項目有165個。(記者楊希曄 通訊員吳秀娟 余星 張墨宇)
中國教育報,2023年6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