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6-29 17:03:16作者:佚名
教育部官網于6月27日發布信息,指出2025年普通高校的招生錄取工作即將啟動。回顧過去,部分機構或個人出于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在志愿填報和招生錄取的關鍵階段,借助考生及家長迫切的心理,散播虛假信息,制造焦慮情緒,此舉嚴重破壞了考試的招生秩序。為此,教育部聯合相關機構,嚴肅地告誡眾多考生及其家長,務必通過正規途徑查找、了解相關信息,切勿抱有僥幸心理,切勿輕信虛假信息,務必小心防范,避免上當受騙。
一、認準官方權威渠道,警惕山寨信息詐騙
近期,諸多社會團體與個人利用網絡渠道發布了與考試招生相關的信息,卻出現了政策闡釋失誤、信息內容失實等問題。更有甚者,他們通過篡改域名中的個別字符(例如將“”改為“”)、模仿官方網頁的布局風格等手段,偽造或模仿高校及招生考試機構的官方網站、新媒體賬號,還注冊了諸如“陽光志愿XX”“陽光高考XX”等相似名稱的APP,虛構并散布虛假信息,誘使考生和家長購買付費服務,嚴重擾亂了考試招生的正常秩序。
教育部與相關部門緊密合作,全力推進“2025高考護航行動”,成功引導相關互聯網平臺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及高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實施權威認證,以方便考生及家長準確辨認2023年河套學院錄取分數線(2023-2024各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獲取正規招生政策與服務信息。同時,考生及家長還可以通過教育部官方網站檢索全國高等學校名錄,核實今年具備招生資格的高校的基本信息。
提醒各位考生及其家長注意,在互聯網上搜索高等教育機構招生資訊時,務必辨別“官方網站”的標志,小心假冒賬號和網站所設的陷阱。
二、理性報考不迷信,切勿輕信高價輔導
近年來,部分社會機構及個人為博取關注,紛紛炮制各種噱頭,借此制造并傳播志愿填報的焦慮情緒。他們通過塑造“專家”、“名師”形象,虛構所謂的“內部信息”、“內部數據”,誘使考生和家長購買價格不菲的志愿填報咨詢服務。
提醒大家注意,相關部門并未頒發所謂的“高考志愿規劃師”職業資格證,而市面上那些所謂的“志愿規劃師”等身份的人,往往只是臨時招募的社會人員,他們按照預設的“臺詞”對考生及其家長進行所謂的“輔導”。在高考志愿填報階段,各省的招生考試部門會公布當年的高考成績匯總以及歷年各高校的錄取數據,同時,各高校也會公布招生規定、錄取方式及往年的錄取參考信息,這些信息并非所謂的“內部消息”或“內部資料”。在2025年的志愿填報階段,"陽光志愿"信息服務平臺以及全國31個省份的招生考試機構均推出了免費的志愿填報輔助服務,并發布了相關的參考資料。考生可以登錄官方網站查詢所需的參考信息,或者通過撥打當地招生考試機構、高校以及中學的咨詢電話,或采取線上咨詢的方式,來獲取相關的政策和信息。
在此特別提醒各位考生及其家長,務必通過正規途徑了解信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全面考慮個人志向、興趣和愛好等多方面因素,同時關注國家和社會的需求,進行科學決策,自主完成志愿填報。
三、了解正規錄取流程,遠離特殊渠道陷阱
在高校招生錄取階段,部分社會團體及個人宣稱與某些領導或招生辦公室有聯系,甚至采取偽造文件、冒充高校招生人員等手段,謊稱能夠通過“開后門”或“搞特殊”的方式,利用“內部名額”、“機動名額”、“計劃外增招”以及“降分錄取”等名目進行詐騙活動。
2023年5月,趙某考試成績略低于某大學錄取分數線0.5分,因此未能被該校錄取。在此期間,曹某向趙某引薦了被告人彭某。彭某聲稱能協助趙某獲取該校的入學名額,并承諾若無法實現入學,將全額退還所有費用。從2023年5月至7月,彭某以虛構請客送禮、購買入學指標等手段,分多次從趙某手中騙取了共計40600元人民幣。
教育部在“三十個不得”招生禁令中規定,嚴禁高校擅自擴大招生規模或更改招生計劃,禁止無計劃或擅自超出計劃規模招生或違反計劃管理要求調整計劃,同時,省級招辦不得違反投檔工作流程,也不得在政策之外降低標準向高校投放考生檔案,此外,還嚴禁違反規定程序降低錄取標準,拒絕錄取符合條件的學生。
在此特別告知考生及家長,我國高校招生工作嚴格依照招生政策及學校招生規定進行,采用計算機遠程網絡進行錄取,并設有嚴謹的工作流程與監督體系。請勿輕信所謂的“內部名額”、通過降低分數進行的“補錄”或“補招”等說法,正規招生錄取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額外費用。若有人要求繳納保證金、錄取費或指標費,請務必提高警惕,切勿輕信。
四、認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虛假招生宣傳
近期,部分社會機構及個人有意將普通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種類間的界限模糊化,通過自考助學班、網絡教育課程、國際合作辦學等入學通知來誤導考生及其家長。有些教育機構雖以普通高等教育之名行招生活動,實則接納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學員。此外,一些中介公司和社會人員管理的招生賬戶,在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信息時,經常使用“免試入學”、“免收學費”、“保證就業分配”等誘人手段進行虛假宣傳,過分渲染就業前景和升學率,從而誤導了考生及他們的家長。
【提醒】所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在籍學生都必須經過高考選拔。然而,所謂的“錄取通知書”并非真正代表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錄取,即便“入學”之后,也無法完成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新生的學籍電子注冊,更別提獲得普通高等學校的學歷證書了。
在此特別提醒考生及其家長,務必仔細區分普通高等教育與其他各類教育模式,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挑選最合適的學習提升途徑。在填報志愿的過程中,要全面考慮官方志愿填報指導服務以及各高校發布的官方信息,同時結合個人的志向和興趣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切勿輕信那些花哨的宣傳手段,以免做出盲目跟風的學校選擇。
五、做好個人信息防護,防范志愿篡改風險
高考志愿是高校錄取的關鍵參考,任何惡意篡改行為都將面臨法律的嚴厲懲處。2024年8月,山東某縣派出所接到一名考生張某的報警2023年河套學院錄取分數線(2023-2024各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他反映自己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顯示的高校并非自己填報的志愿。調查結果顯示,這是同班同學李某所為,李某因個人矛盾,通過微信假冒老師身份,盜取了張某的高考報名賬號和密碼,進而篡改了志愿,導致張某未能被原報考高校錄取。最終,李某因違法行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提醒】篡改高考志愿實際上侵犯了考生的受教育權利。根據司法經驗,這種行為可能觸犯計算機信息系統破壞罪、侵犯通信自由罪以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切勿以為“無知者無畏”,也切勿以為事后能用“惡作劇”等借口來推脫,違法者終究難逃法律的嚴懲。
提醒各位考生及其家長,務必增強警惕性,妥善保存個人的身份證信息、考生編號等敏感資料以及志愿填報平臺的登錄密碼,切勿將這些信息透露給他人,以免志愿信息遭到惡意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