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1-17 11:10:07作者:佚名
萍鄉市湘東區多部門聯手推進農村青少年普法教育
法制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效率低下,制約著許多農村學校法制教育的發展。為了給農村學校帶來更多優質法治“金課”,近年來,萍鄉市湘東區教育局在法治課程內容和頻次上加強部門協作,加快法治課程建設。解決城鄉學校法治教育不足的問題。平衡問題,為每一位學生傳授專業的法律知識。
“流動法治課堂”走進農村
“初中生可以騎電動自行車嗎?” “如果遇到搶劫怎么辦?”近日萍鄉市湘東中學,在萍鄉市湘東區拉市中學法治課堂上,湘東區人民法院法官曾超以問題為線索,串聯起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并組織學生現場“自查自糾”不良行為,把僵化的法律知識轉化為身邊常見的案例。
學生們要么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課堂互動,要么在筆記本上瘋狂地寫著。課后,不少聽課的同學對法律有了新的認識。以往嚴肅、刻板的法治教育課,已轉變為師生心目中的法治“金課”。
“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認識的年齡,需要專業的法制教育引導他們明辨是非。”拉市中學校長李鵬表示,作為一所農村學校,法制教育師資力量比城市學校略弱。 “湘東區人民法院的流動法治課堂就像一份適時的禮物,彌補了學校的短板。”
打通法制教育“最后一公里”
法治流動課堂是湘東區推進農村法治教育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湘東區共有農村學校87所。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學校和區教育局的“苦惱”,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農村學校缺乏專業法治師資留學之路,專業人士開設的法治教育課程覆蓋面無法覆蓋每一個學生。”區教育局保衛處處長曾震解釋道。
對此,區教育局要求學校對離婚家庭、留守家庭、單親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未成年人進行排查和關注,及時解答他們日益困惑的問題,并在線上密切家校聯系和離線;另一方面,加強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聯動,會同團委、區巡視委,檢察院、區婦聯、區司法局、區法院等職能部門主動創新普法方式立足教育資源和農村學校實際,解決城鄉學校法制教育不平衡問題,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為農村學校提供“優質”法治課程。
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土壤,社會和家庭是影響未成年人法律觀念形成的重要環境因素。為完善農村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體系,湘東區農村學校今年聯合各職能部門,圍繞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預防性侵、校園欺凌、網絡安全。領域萍鄉市湘東中學,為每一位學生傳授專業的法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