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7 17:14:29作者:佚名
愛爾蘭與英國相望于海,地處歐洲西部,國土面積達七萬平方公里,略小于重慶市。
愛爾蘭歷史上長期受英國管轄,持續了三百多年,直至一九四九年才宣布脫離英國實現獨立,然而令人費解的是,與愛爾蘭接壤的北部六郡,即通常所說的北愛爾蘭,卻并未跟隨愛爾蘭脫離英國,仍然歸屬于英國版圖之內。
到今天為止,英國的全稱依舊是大不列顛幾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那么,疑問產生了,愛爾蘭在爭取自主時,為何將北境排除在外,北境又是怎樣脫離愛爾蘭,成為英國在愛爾蘭的一處孤立飛地呢?
愛爾蘭跟公元前英格蘭類似,同樣是個移民國家,本土最初的原住民,早已在凱爾特人遷徙的高潮里消失了。
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一些擁有紅發藍眼的凱爾特人從異域大陸遷徙而來,他們先后進入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驅逐了原住民,并成為最早期的外來定居者。
后來,又有一批日耳曼部族來到英格蘭,這些部族種類繁多,彼此之間經常發生沖突,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他們逐漸融合在一起,最終在英格蘭形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民族。
由此,英國諸島呈現了某種格局,英格蘭的主要族群為盎格魯人,其北方與之相鄰的蘇格蘭,則是凱爾特人的子孫——蘇格蘭人。
愛爾蘭由于被海洋阻隔,比較維持了本國的獨立性,其主體民族源自凱爾特人后裔,即愛爾蘭人。
原先彼此和睦相處,各過各的生活,但這種不穩固的狀況在1155年遭遇了破壞。
這一年,英格蘭出身的羅馬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向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頒布了一份名為《褒揚令》的文書,準許他在愛爾蘭建立封地,實際上就是授予他一項許可,允許他前去征服愛爾蘭。
中世紀的歐洲完全被天主教所統治,教皇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因此教皇指明可以征服的地區,暗指神已經準許這樣的征服行為。
亨利二世征服愛爾蘭之后,此地便成為英王管轄的愛爾蘭屬地。
因此從某個層面來看,英國管治愛爾蘭的歲月綿延了七百多年,如此看來這種管治理應堅不可摧,絕無可能在世紀之前就此瓦解。
但是事情完全沒這么簡單。
后來,英格蘭產生了一位知名君主,初中階段的人應該都清楚,他名叫亨利八世。
該人物使自身聲名傳播至遙遠我們處并非源于他身為英國國人之故而是他促動英國一場宗教變革從而與羅馬教頭分離開來
那個宗教變革之后,英國君主便成了英國教會的主腦,變革后的信仰稱作新信仰。
這件事讓教皇十分惱火,他因此撤銷了亨利八世的教會身份,還取消了歷代教皇賜予英國君主的所有名號,其中包括阿德里安四世當年授予英國國王的關于愛爾蘭主人的地位。
此外,當時以天主教為主導的歐洲國家紛紛響應教皇號召,對亨利八世表示不滿,在表達這種不滿的同時,它們也不再視愛爾蘭為英國人的屬地。
在亨利八世離世前的若干年里,這位君主調整了治理模式,愛爾蘭的歸屬從領地升級為王國,執掌權柄者依然是亨利八世。
這種體制叫做共主聯邦,英格蘭國王后來兼任蘇格蘭王位,這個做法也是從這里借鑒的。
亨利八世推行的信仰變革,還引發了現今北愛爾蘭地區的持續紛爭。
因為改革以后,英國變成了一個新教國家。
宗教改革符合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需求,因此英國議會成員大多信仰新教,然而國王本人未必如此。
例如亨利八世之女瑪麗一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因為屠殺新教徒而被稱為“血腥瑪麗”。
她的妹妹名為“童真女王”的伊麗莎白一世,同時也是一名清教徒,在她登基之后,又對天主教進行了鎮壓。
伊麗莎白去世后沒有留下兒子,王位由蘇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繼承,因此英格蘭的君主變成了天主教徒。
詹姆士一世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父親,查理一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被處決。
因此,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雙方持續交戰,他們爭奪的焦點,不僅涉及英國應當選擇何種政治體制,還關乎英國應由新教即英國國教還是天主教來治理。
末段的高光革命進程中,議會遍尋詹姆斯二世的子嗣,最終選定遠嫁荷蘭的瑪麗二世擔任君主,緣由在于她秉持新教信仰。
撕扯夠激烈吧。
威廉三世(左)、瑪麗二世(右)
確實,在持續數十年的英國戰事中愛爾蘭留學費用一覽表,許多英國清教徒為了躲避本國天主教君主的鎮壓,選擇橫渡海峽,前往愛爾蘭,并在距離英國本土較近的北愛爾蘭地區安頓下來。
他們大量攫取本地資源,排擠并驅逐了北愛爾蘭的原住民天主教徒,慢慢在當地構成了主導群體。
北愛爾蘭居民并非沒有抗爭,然而毫無效果,因為英國內戰迅速結束,以新教徒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掌握了權力,在英國的壓制下,北愛爾蘭初次反抗就這樣被制止了。
英國人后來又出臺了一部刑事法規,明確指出了新教徒在愛爾蘭全境的政治主導權。
沒錯,是全島。
愛爾蘭國內多數是天主教徒,占人口比例高達75%,少數則是清教徒,雙方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平息過,在英國人的管轄之下,愛爾蘭的法律體系明顯向清教徒群體傾斜,在日常生活中,天主教徒常常遭受歧視和壓制,例如不允許他們從事商業活動,也不準他們購置土地。
由于信仰差異,英國耗費數個世紀仍無法融合愛爾蘭人,最終僅靠人口遷移實現基因替換,在北愛爾蘭六郡強行插入一個據點。
二零二一年英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愛爾蘭有百分之三十一點九的人認同自己屬于英國籍,百分之二十九點一的人認同自己屬于愛爾蘭籍,百分之十九點八的人認同自己屬于北愛爾蘭籍。
1789年,法國大革命興起,素來與英國人存在矛盾的愛爾蘭人深受觸動,因而重新提出獨立訴求,然而在殖民帝國的強大力道下,這股反抗活動先后遭到平息,不過愛爾蘭人的自主觀念已經逐漸萌發。
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英國人意圖強化對英格蘭的管轄,于是廢除了愛爾蘭王國,使愛爾蘭徹底歸入英格蘭王國,與此同時,先前已經并入的蘇格蘭王國也仍在版圖之內,基于此,英國的國號更新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然而,終究存在“不是自己人,想法就不同”的固有觀念,在英倫人眼中,以天主教徒為主體的愛爾蘭族群,始終不被視為同類。
1845年,愛爾蘭的主要食物土豆因遭受致命病菌侵襲而急劇減產,進而引發了影響深遠的“愛爾蘭大災荒”,在這場持續五年的災荒期間,已經發展為全球海權強國的英國本能夠從北美洲地區調運充足的糧食來減輕災情。
但是并沒有。
此次災荒造成將近百萬愛爾蘭民眾喪生,愛爾蘭總人口數量縮減了四分之一。
英國人心里高興,嘴上卻抱怨。愛爾蘭人卻把怨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愛爾蘭民族中,廣為流傳一句俗語,內容為“英國每次陷入困境,都為愛爾蘭帶來轉機”,仿佛英國同樣持有“愛爾蘭每次遭遇麻煩,都令英國獲利”的看法。
見死不救,是對方最好的選擇。
1914年,愛爾蘭的機會來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兩年度滿,英國軍與法國軍正和德軍于凡爾登交戰,彼此消耗巨大,愛爾蘭人趁機舉起了“復活節起義”,并且公布了獨立宣言,聲稱要建立愛爾蘭共和國。
此次暴動僅維持六日便遭鎮壓,然而愛爾蘭民眾的民族認同已然形成,換言之,愛爾蘭的自主斗爭自此拉開序幕。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國力衰微,其殖民地紛紛尋求自主,愛爾蘭民眾更是抓住時機,當年一月,英國國會里來自愛爾蘭的議員發表聲明,表示脫離英國,另建愛爾蘭議會,組建新政黨,并宣告獨立。
眾多民兵團體轉型為愛爾蘭共和軍,隨即在愛爾蘭境內頻繁攻擊英軍與相關單位,三年愛爾蘭內戰由此引發。
預先告知各位,當前國際社會將愛爾蘭共和軍稱作極端團體,然而該團體成立的本意,是為了促成愛爾蘭的自主。
愛爾蘭尋求自主,英國方面最為不安,畢竟英國民眾也對愛爾蘭人無休止的糾纏感到厭煩,在英人眼中,愛爾蘭是個不溫不火,且收益甚微的屬地,治理它的好處,遠不如非洲好望角那邊的南非,以及北美遼闊的加拿大。
但北愛爾蘭六郡慌了啊。
他們作為新教徒的后代,自然不樂意,由于一旦愛爾蘭實現獨立,該國居民將掌握主導權,他們的優越身份就會失去,社會位置會降低,甚至可能轉為受壓制的一方。
他們過去對愛爾蘭人實施的行為,極有可能被原樣模仿,而后施加于己方。
他們為抵制愛爾蘭分離,創建了阿爾斯特志愿軍這一武裝團體,其主張是針對任何倡導獨立的人,均予以打擊。
因此愛爾蘭尋求自治的首要目標愛爾蘭留學費用一覽表,是驅逐英國殖民者,其次要應對選擇留在聯合王國的那部分北方地區。
在長達三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期間,有550名愛爾蘭人在內戰中喪生,然而在內戰期間,有557名愛爾蘭人死于北愛爾蘭的宗教和政治沖突之中。
最先扛不住的是英國人。
英國人急于擺脫愛爾蘭的困境,未等南北愛爾蘭達成一致,便提議賦予愛爾蘭獨立權。
1921年,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同愛爾蘭議會代表進行協商,雙方達成一致,簽署了《英愛條約》。該條約準許愛爾蘭在英國國王的統治下建立自治領地,這就是后來的愛爾蘭自由邦,但北愛爾蘭被排除在外。
愛爾蘭議會對于北愛爾蘭繼續歸屬英國的問題,基本上沒有提出什么反對意見,畢竟,根據這項條約,愛爾蘭本身也是英國的自治區域,按照相關條例,愛爾蘭議會的成員在宣誓就職時,必須加入一段特定的聲明內容
我鄭重承諾真心擁護依法組建的愛爾蘭自由邦憲法,遵循愛爾蘭普通民眾之義務,對大不列顛及其加入的大英聯邦成員國,向國王喬治五世陛下及其子孫與合法后裔保持忠誠。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那個位于上方的誓言,其實成為了引發愛爾蘭獨立后內戰的關鍵因素。
反對這項協議的人指出,依據該協議,愛爾蘭并未實現獨立,反而使其地位回到了過去愛爾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聯合組成的邦聯時期。
支持該協議的一方覺得這個計劃即便包含讓步,也不會削弱愛爾蘭人自主管理的主體資格。
商討未果,因此,在立法機構批準那項協議的同日,反對團體離開了立法機構,率領同樣反對協議的愛爾蘭共和軍,雙方爆發了武裝沖突。
大家留意,那場愛爾蘭內戰,并不涉及北愛爾蘭,完全由南愛爾蘭(即愛爾蘭共和國)單獨發起,是為了確定自身地位而爆發的內部沖突。
愛爾蘭在內戰中的死亡人數介于兩千八百至三千八百之間,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獨立戰爭中的傷亡統計。
內戰結束之后,反對派認清形勢難以逆轉,轉而認為組建自由邦更為妥當,便重新回到議會之中,希望通過政治途徑來化解矛盾,由此雙方逐漸分化成了現今愛爾蘭的兩個主要政黨,分別是共和黨和統一黨。
死的人算是白死了。
我們接下來要談論的是《英愛條約》,有一個團體對此表示強烈反對,那就是愛爾蘭共和軍。
愛爾蘭共和軍組建于1919年,其前身是先前尋求愛爾蘭獨立的武裝團體,關鍵在于,是在1919年愛爾蘭議會宣告獨立之后,將國內已有的愛爾蘭武裝團體進行改編和合并而形成的。
換言之,愛爾蘭共和軍之所以追隨議會,是因為雙方有著一致的目標,從而在愛爾蘭獨立戰爭中擔當了武裝力量的核心角色。
此刻,議會不僅準許南愛爾蘭加入英國組成自治領,而且準許北愛爾蘭獨立運作。
因此,在愛爾蘭的內部沖突中,愛爾蘭共和軍決定扶持那些同樣反對條約的派系,后來被這些派系拋棄,同時遭受愛爾蘭國防軍的強大攻勢,這個一度被視為愛爾蘭正規武裝力量的組織,逐漸失去影響力,最終被解散。
后來的北愛爾蘭共和軍,主要采取武裝行動,意圖使北愛爾蘭并入愛爾蘭共和國,因此他們的攻擊目標轉變為英國駐軍,同時由于多次發動襲擊,他們被許多國家視為國際恐怖團體。
北愛爾蘭未能與愛爾蘭一同實現獨立,根本原因在于當地民眾拒絕獨立,具體而言,是殖民者的后代不愿意獨立,再具體點說,這些人本身就是英國人,與英國血脈相連,若讓他們脫離英國,等于讓他們自行謀生。
北愛爾蘭在愛爾蘭人眼中,是英國強行割裂出去的一部分,歷經數百年,早已融入他們的身份認同,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地方,早就不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