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8-13 22:04:03作者:佚名
幼兒感知覺的發展.docx
上傳人:t***文檔編號:上傳時間:2022-07-26格式:DOCX頁數:5大小:90.46KB
幼兒感知覺的發展
幼兒感知覺的發展
一、幼兒感知覺發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覺和知覺的概念
感覺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屬簡單的心理現象知覺的恒常性,主要與生理作用相關系,包括視、聽、嗅、觸、動與平衡覺等。
知覺是指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整體的反映。
它以感覺為基礎,但并非感覺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對感覺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義,受經驗影響。
因此,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知覺會有所不同。
感知覺是認識活動的開端。
在感知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記憶、想像、思維等一系列較復雜的心理過程,才能對客觀事物作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幼兒感知覺發展中的主要特征
1.視覺
兒童視覺的發展表現在兩方面:
視敏度的發展、顏色視覺的發展。
(1)視敏度
視敏度的概念:
精確地辨別細致物體或處于具有一定距離的物體的能力,也就是發覺一定對象在體積和形狀上最小差異的能力,即通常所說的視力。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視敏度也在不斷提高,但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5~6歲與6~7歲的幼兒視敏度水平比較接近,而4~5歲與5~6歲幼兒的視敏度水平相差較大。
(2)顏色視覺
顏色視覺:
指區別顏色細致差異的能力,亦稱辨色力。
幼兒顏色視覺的發展規律:
①幼兒正確辨認顏色的百分率和正確辨認顏色數,隨年齡增長而提高;②幼兒正確辨認顏色的百分率,因年齡班級不同、顏色不同、辨認方式不同而有差異;③幼兒辨認顏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顏色名稱,如果混合色有明確的名稱,如“淡棕”、“橘黃”,幼兒同樣可以掌握;④幼兒對某些顏色,如“群青”、“天藍”、“古銅”等所以不能辨認或不善辨認,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觸的機會少,成人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指導。
(3)影響嬰幼兒視力的因素
幼兒視力受遺傳和環境影響。
視覺經驗是促進視覺發展的必要因素。
光線照明較差、戶外活動和身體鍛煉較少、坐姿不良等都會造成視力減退。
(4)色盲是顏色視覺異常
色盲可分為全色盲、全色弱、紅綠色盲和紅綠色弱4種。
2.聽覺
(1)聽覺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意義
聽覺是幼兒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們依靠聽覺辨認周圍事物特點。
幼兒依靠聽覺感受音樂,學唱歌曲,欣賞樂曲,從而還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兒童與成人交往,特別是學習口語,必須依靠聽覺。
聽覺對幼兒智力、個性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2)聽覺感受性
聽覺感受性包括聽覺的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
絕對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聲音的能力;差別感受性則指分辨不同聲音最小差別的能力。
幼兒的聽覺感受性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并且在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不斷發展。
聽覺感受性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完善。
(3)言語聽覺
幼兒辨別語音是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幼兒中期可以辨別語音的微小差別,到幼兒晚期,幾乎可以毫無困難地辨明本民族語言包含的各種語音。
(4)聽力的保護和培養
幼兒園在創設環境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過綠化與美化凈化環境,也可以通過輕松的音樂來發展幼兒聽覺,通過學習語言訓練幼兒的聽力辨別力。
3.觸覺
觸覺是膚覺和運動覺的聯合,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
(1)視觸覺的協調
視觸協調主要表現為眼手探索活動的協調。
眼手協調活動是嬰兒認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動的開始。
(2)動覺
幼兒動覺的感覺性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具體表現為幼兒初期對物體的大小、輕重和形狀等屬性的感知錯誤率高、精確性差。
到幼兒末期,感知的錯誤明顯減少。
此外,反映唇、舌、聲帶等言語器官運動的言語運動覺也在幼兒的活動中不斷發展。
4.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包括形狀知覺、方位知覺、距離知覺,是用多種感官進行的復合知覺。
形狀知覺是對物體輪廓及各部分的組合關系的知覺,如對幾何圖形的辨別等;方位知覺是指對物體的空間關系和自己的身體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包括辨別上、下、前、后、左、右、東、西、南、北、中的知覺。
距離知覺是辨別物體遠近的知覺,幼兒可以分清他們所熟悉的物體或場所的遠近,對于比較廣闊的空間距離,他們還不能正確認識。
5.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順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總是通過某種衡量時間的媒介來反映時間的。
任何變化速度均勻的現象都可以作為時間的標尺,其中包括外界的變化,也包括人體內部的一些生理狀態。
二、感知特性與幼兒活動
(一)感受性與幼兒的活動
1.適應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續時間而降低或提高。
2.對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種感覺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這就是感覺的對比。
感覺的對比有兩種,即先后對比和同時對比。
3.個體經驗對感受性的影響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僅有賴于當前的刺激,同時也有賴于個體已有的感知經驗。
4.教育和訓練可以提高幼兒的感受性
教師應當利用幼兒感受性的各種規律,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感受性。
(二)知覺特性與幼兒活動
1.知覺的選擇性與幼兒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時間內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是多種多樣的,而人總是有選擇地以個別或少數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把它們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對它們知覺得格外清晰。
幼兒在集體活動時,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兒往往把老師作為知覺的對象,對其他事物,雖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覺的整體性與幼兒活動
知覺對象由許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組成,但人并不認為它是許多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知覺的恒常性,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即使是不完整的斑點圖,幼兒也能將其知覺當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
3.知覺的理解性與幼兒活動
在知覺過程中,人總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來理解當前的知覺對象,并用詞把它標志出來,這是知覺的理解性。
幼兒對事物理解了,知覺就會更快、更深刻、更精確。
知覺的理解性有賴于幼兒過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4.知覺的恒常性與幼兒活動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知覺的客觀條件在一定范圍內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映象在相當程度上卻保持著它的穩定性。
知覺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視覺的恒常性。
視覺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狀的恒常性。
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
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視覺亮度保持不變。
大小恒常性是指對遠處的一個客體盡管它明顯地變小,但在知覺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當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我們知覺到的物體形狀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就是形狀恒常性。
幼兒在活動中,也具備這些知覺的恒常性。
5.知覺對象和背景的關系與幼兒活動
在知覺過程中,要把對象從背景中分出來,受對象與背景的差別、對象的活動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組合和教師的言語指導等條件影響。
(三)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1.幼兒觀察的發展
幼兒觀察的發展,表現在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細致性、概括性以及觀察方法等方面。
2.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幼兒教師可以幫助幼兒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并提供豐富的觀察材料,引導幼兒觀察概括,并啟發幼兒用多種感官方式參與觀察。
此外,還可以教給幼兒有順序的觀察方法。
3.保護幼兒的感
幼兒感覺器官的健康發展,是其感知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
要經常提醒幼兒注意用眼、用耳的衛生,對有感官缺陷的幼兒給予必要的幫助。
三、感知覺規律在幼兒教學學中的運用
(一)適應現象
①對象與背景的差別。
對象與背景的差別包括顏色、形狀、聲音和強度方面的差別,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分離。
教師要運用背景與對象關系的規律,教師的板書、掛圖和實驗演示應當突出重點,加強對象與背景的差別。
②對象的活動性。
在固定不變的背景上,活動的刺激物易被知覺為對象。
教師應盡量多地利用活動模型、活動玩具及幻燈、錄像等,使幼兒獲得清晰的知覺。
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組合。
在視覺刺激中,凡距離上接近或形態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組成知覺的對象;在聽覺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時間上的組合,即“時距”的接近也是分離知覺對象的重要條件。
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突出所傳遞的內容。
④教師的言語與直觀材料結合。
人的知覺是在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中實現的。
詞的作用可以使幼兒知覺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觀材料加教師講解,幼兒才能很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