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7-27 16:05:36作者:佚名
全文很長,請耐心看完,這是我最近嘗試視頻錄制的一份逐字稿,雖然視頻錄砸了,但是自我感覺文章寫的還行,比原書短一點嘿嘿
大家好我是小夏,初次見面請多關照,首先要提到的是,本號是一個讀書號,而非大牛號。什么意思,我和小張啊,都是在校的學生,限于自身的知識水平,應該是達不到自己形成觀點的程度的,但是啊,我們都還挺喜歡讀書的,于是商量了一下,決定一起在這個號里定期更新一些我們的讀書感悟或者學到的知識與信息。
這個系列呢,我們主要來聊的書叫做《全球化與國家競爭》,作者是溫鐵軍,溫鐵軍的代表作還有《八次危機》等等,都挺好的,在這里推薦給大家。但由于我和他拍腦袋做決定較為倉促,我已經讀了一半的書也不太好就這么倒回去重讀,所以我做的系列在國家順序上會有略微的不一樣,不過沒關系,開卷有益,今天我們就從印度開始聊。
大家看到很多經濟分析類的節目里,大多都會提到印度,可能是“明日之星”,說的是印度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在2015年上半年呢,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達到了310億美元,高于中國的280億美元與美國的270億美元。此外呢,印度承接了幾乎整套西方發達國家的機構和制度,是“世界第一民主大國”,這兩個信息加在一起,聽著確實有一點“進擊的印度”的感覺呢!
但是在另一方面,印度又同時是貧困人口最多的“第一貧困大國”,這樣強烈的對比,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今天大概從這幾個方面來說:農業,工業,服務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二三產業。
印度是一個第三產業占比很高的國家,他的醫藥,金融和IT產業非常繁榮,導致了印度在某一些評價機制上甚至于發達國家無異,但是數據可觀,并不就代表著真實情況的良好,其產業的問題,從第一產業就開始了。
印度的第一產業占比底,并不是因為它集約高效,讓步于更加發達的二三產業,而是因為,確實低。
首先是第一產業,印度的民族獨立啊,和我們中國不太一樣,中國大陸這邊呢,是在中國中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之前的精英階層,而建立的代表普羅大眾的新精英階層,而臺灣的情況我們待會兒聊哈,所以呢,中國無論是蔣還是毛,都很重視“耕者有其田”這一主張,雖然國統期間,并未真正落實,但是共產黨這邊還是徹徹底底地完成了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而再后來,又通過生產合作社等組織化制度,提高了農村的生產力,使得有更多的勞動力和資源可以供應祖國的工業化;而臺灣那邊呢,也依靠繼承和改造日統期間的“農會”制度,用高度壟斷和高度組織化來為工業化提供條件。
但印度這邊呢,在1947年,在圣雄甘地的帶領下,印度通過“非暴力不合作”成功地獲得了民族獨立,所謂非暴力不合作,就是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機關、法庭、學校以及采取總罷業、抵制英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進行斗爭,總的來說就是,我怕你,但我就是要搞點事情,印度的獨立,實際上是殖民期間的老精英階級突破了殖民統治建立起的在原有階級架構之下的獨立。這樣的一個統治階級,他對于真實的印度底層情況了解是不夠的,雖然也一再地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其結局,都不咋地,絕對貧困始終沒有消除,反而成了世界老大,想想也是嘛,統治階級就是以往制度的受益者,即便是像莫迪這樣的改革派,那也不存在真的會一刀砍在自己身上的(說一下啊,印度呢,主要有兩大黨派,國大黨和人民黨,國大黨就是領導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國民大會黨,而莫迪所在的人民黨,又和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想想也是,在印度這樣的國家,也只有這兩個方向,才可能有執政的基礎)。在2017年印度在全球饑餓指數排名中排到了119個國家的100名,屬于嚴重級別。
而印度的政治體制,又決定了各邦上臺執政的政黨必須在政治上推行本地化來贏得選票,故而黨派之間的矛盾會使得中央難免在轉移支付和財政投資等發展政策上對本黨執政地區厚此薄彼。那現階段的印度農村整體情況如何呢?這么說吧,有三分之二的邦發生農民游擊革命,而其指導思想恰恰為“土地革命”,也就是以毛澤東思想為引領的印度左翼“毛”派武裝,也就是印度官方口中的“打贏2.5場戰爭”中的那“0.5場”。而這樣的關系在阻礙民間和政府的相關投資的同時,反過來更加促使右翼政黨繼續減少左翼控制地區的財政投入。
這也反映了一個印度的一個情況,貧困人群和貧困地區的情況難以靠國家政策來緩解,從而趨于惡化。這也是印度政治制度的所帶來的的第一個惡性循環。
在第二產業這邊呢,情況也同樣嚴峻,由于印度的地理位置——直插印度洋,扼守歐亞大通道的地理優勢(這一點上和土耳其也有一定相似),印度一直受到各方的重視,那是美國支持蘇聯寵,牛皮哄哄的想當世界第三,印度從50年代開始啊,就一直接受蘇聯的改造,模仿蘇聯的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且呢,其發展的道路也是一直受到蘇聯的支持,那是又給技術又給錢,好景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蘇聯的“南下暖水”戰略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九十年代初就撒手人寰了,支持也就停止了,而印度也就開始了自由化改革,而這個自由化改革,也就成了印度第二產業的病源所在,在這一改革中,大量的非正規企業,“灰色經濟”甚至“黑色經濟”冒了出來,成為了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這是為什么呢?這又由于印度自己引以為傲的一項成就——“世界第一民主大國”。
大家都知道啊,這個名字,可不是白叫的,你得有這玩意兒才有這臉叫這名,啊emmmm不過某些國家例外啊。印度的政治上層建筑非常發達,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繁冗復雜的政府機構和政治制度以及高昂的運營成本。而上層建筑越是正規,其管理非正規經濟的成本就會越高,故而對于貧窮的印度來說,就越發無法對非正規經濟進行管理,又在一些其他原因的輔助一下啊,印度的非正規經濟就異常繁榮,正規經濟部門吸納的就業數量僅僅只占全國就業人口的百分之十,剩下百分之九十的人,啊,都在一些政府監管不到的經濟部門謀生,到什么程度呢?印度有一半人沒有銀行賬戶,并且預估有3億人口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文件。
這就發生了一件特有意思的事情啊,印度總理莫迪,發布過一個震蕩式貨幣改革計劃,具體呢,就是2016年的11月8日,莫迪忽然在電視上宣布4小時后廢除舊大額鈔票,民眾必須在限期前將持有的500和1000盧比的面朝存入銀行賬戶,只要提供身份證明文件,民眾也可以限額換取少量新鈔。莫迪這一舉措,其實也是有反貪的含義的:貪腐的現金不敢存入銀行,那么市場上的現金流就少了,政府這就進行了一次劫富濟貧的財富再分配。可是萬萬沒想到啊,印度的富人成功地大量利用民眾的賬戶對黑錢進行洗白等各種方式洗錢,以至于99%的舊鈔其實都回到了銀行,至于那剩下百分之一的舊鈔,究竟是平民的錢還是富人的錢,嘿嘿,不說大家也都心里有數。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更依賴現金交易的人群卻是平民,在這場勞師動眾的改革中,據報道有25萬家非正規經濟部門的經營單位因此歇業,大批雇員失業,所謂適得其反不過如此。
好了,咱們繼續說第二產業,由于數量龐大的非正規經濟部門無法納入監管,而另一方面,國民就業又大大依賴非正規經濟部門,所以當地政府也對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就一方面造成了成體制化的腐敗印度國民大會黨,正好呼應了我上文給的那個貨幣改革的例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身處城市的受到良好教育和享受正規經濟福利的知識分子群體越是強調西方模式的規范法律制度,而廣大的非正規化社會反而越是演變為全面腐敗,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不斷增強。這也是印度政治制度所帶來的的第二個惡性循環。
而這些非正規經濟部門,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例子就是藥物生產,由于絕大部分貧民不能支付昂貴的正版藥,所以市場上便有很多直接無視正版藥專利權的仿制藥生產廠商,而印度政府為了本國的貧民著想,也不希望與其他國家簽訂此類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這就給了印度繁榮的藥物產業以生存空間,也是《我不是藥神》的背景來源,說起來也不是沒有一點諷刺意味啊!
那有觀眾就說了,那印度下大力氣取締非正規經濟部門不就行了?事情啊,還真不是那么簡單。首先,印度的正規經濟部門雖然近幾年數量一直增長,但是雇員總數卻有下降趨勢;而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國內產業脆弱,金融風險防范能力低下,所以又非常需要這種非正規經濟作為防范風險的蓄水池,畢竟“國家養不活你,總得允許你自己想辦法養活你自己”;還有呢,就是非正規經濟部門運營及監管成本低廉,非正規企業通過腐敗等灰色甚至黑色方式形成行業潛規則,所以啊,外國的正規企業如果不理解不順應潛規則,甚至都打不過本地的非正規企業,也就造成了外資很少投資印度第二產業,又加劇了印度第三產業的虛擬繁華。
所以呢,這一來一去,印度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就暴露出來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也就是第一產業的效率低下以及第二產業的非正規化嚴重。
那么我們看到第三產業哈,我們這里著重討論金融和IT兩大行業。
印度的IT行業是出了名的強勢的,那它是怎么興起的呢?故事還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
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而三四年后,美國在冷戰期間的許多軍用技術便度過了保密期印度國民大會黨,開始轉為民用,就在1997年左右帶來了一代互聯網創業潮,而這個潮流就導致大量美金回流美國,間接導致了當年的金融風暴。這個現金流呢,在美國就激起了劇烈的泡沫,員工薪資,企業運營成本水漲船高,許多公司紛紛逃離美國,尋找低廉勞動力的市場。而當時印度市場,由于他們從小就學英語,勞動力成本低廉而進入了美國佬的視野,于是啊,大量的IT企業入駐印度,促使印度IT行業迅猛發展,成就了如今的金字招牌,好家伙,蘇聯都解體了還能間接幫到印度一把,真是啃老啃到家了,好了,到這里,我們就討論過了印度的醫藥產業和IT產業兩大產業了,這兩者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關聯就是都和印度人民和政府的主觀意愿毫無關聯。
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啊,我們要聊的還有最后一個行業,就是印度的金融行業。
前文說到啊,大量外資無法進入印度第二產業,所以只能轉而進入金融行業,而印度的金融行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由于篇幅限制,我們著重來聊一聊壞賬風險。
印度銀行的壞賬率非常之高,高達百分之十,而且私人貸款占GDP的占比非常之高,這就導致印度在面臨美元加息周期的時候防御能力更弱。這里說一下壞賬率啊,大家一定能聯想到08年左右的美國次貸金融危機,也是由于銀行壞賬,無力償還,但經濟學的原理告訴我們,市場上的商業銀行,為了自身的利益考量,只會在償還能力上對客戶進行鑒別,謹慎的銀行家是不會歧視客戶的膚色的,因為凡有歧視,必有成本。而美國的政治家們呢,就為了自己的選票,強迫銀行接納了大量出于“借款平等”考慮的客戶,這些銀行貸款在界內都知道是有毒的情況下互相流轉,你丟給我我丟給你,都知道會引爆,最終就真的引爆了而已。
說到這里,我就要繼續說一點,那就是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銀行為什么要開在CBD,因為沉沒成本,它在告訴別人,我一定會有很好的信用,因為你看,我這一個門面都這么貴呢,還會貪你那點存款嗎?
用這個角度看問題的話,前些年的三鹿事件也就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從薛兆豐老師的觀點來說哈“三鹿集團這么大的公司,它的工廠設備都在這,他是跑不掉的,他怎么會添加三聚氰胺呢,只有那些奶農,由于反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難以追蹤,才是真正的三聚氰胺的源頭,后來國產奶行業整頓了取奶流程,牛奶品質就有了很大改善”
而印度的這個壞賬卻不太相同。印度的金融管制,一直放得非常寬,政府講究一個“大進大出”,我們就是要和美國步履一致,美金來,我們就繁榮,美金撤,我們就衰弱。另一方面印度企業負債,政府負債都特別高,政府負債在2016年高達69.5%,遠高于中國的40%出頭,由此帶來的高負債又因為盧比的不斷貶值而不斷增加著印度的還款壓力。
與高風險低管控相對應的,卻是印度在基建上的無力,自2009年以來已經有8個超過5000萬美金成本的機場落成后竟然一個航班都沒有飛過,而莫迪總理吹噓的孟買到艾哈邁達巴的高速高鐵,空座率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四十,一般都是空的啊有木有,印度官方的政績工程態度著實令人擔憂,此外還有高房價低收入等等問題,使得印度的金融在繁榮的背后其實越發依賴于本國就業占比百分之九十的非正規經濟部門,畢竟連本國政府都管不到的企業,外國資本肯定是鞭長莫及。
好了,今天我們就聊這么多了,雖然說印度面臨的困境很多,但其實他們的精英階層對此也有很精確的認識,但各種政策之所以效益一直不理想,或許和精英階層本身就是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有著密切關系。希望印度也能早日擺脫身上的毒瘤,優化產業結構,堂堂正正地與中國來p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