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03 15:59:26作者:佚名
針對前幾年自費出國留學中介市場中存在的經營行為不規范、糾紛不斷的現象,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去年開始對中介市場進行了大力整頓,出臺了一系列規范措施,并采用資格認定的方法對中介機構加以監管,使此類現象的泛濫得到了有效遏止。
截止2004年6月,國內共有270家中介機構取得了教育部“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機構核心資質”。其中上海有14家。照理說,以后出國留學,找具有核心資質的中介機構辦理是不會有什么問題的。可是最近滬上發生的一起民事糾紛卻給消費者提了這么一個醒:選擇留學中介出國留學中介需要什么資質,光看資質是不夠的。
小晴姑娘:出國心切,跌入陷阱
小晴姑娘是上海某所大專的應屆畢業生,原本打算畢業后就出國留學。去年初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在一家具有留學資質的中介機構上班的王小姐。雙方接觸后,王小姐表示可以幫助小晴姑娘辦理赴澳洲留學的手續。小晴姑娘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家人,心急的母親立刻從外地趕到了上海,來到這家留學中介機構找王小姐了解情況。王小姐也不含糊,當場拿出了公司的營業執照和資質認定復印件。朋友介紹加證照齊全,小晴姑娘的母親這下可放心了。于是不久,便在這家公司的辦公場所簽了一份澳洲留學申請和約,并交納了5000元“第一期服務費”。
收錢的時候,王小姐告訴小晴姑娘的母親,只能先開個收據,至于發票,要等合同寄到澳洲簽下來才能給。此時對王小姐深信不疑的這一家人也未當場提出異議,就收下了這張沒有蓋章僅有簽名的收據。
于是漫長的等待開始了,小晴姑娘遲遲未能收到澳洲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回過頭來仔細看看合同文本,才發現王小姐給的合同不是那家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而是一家在國內尚未注冊的“澳洲教育基金”。再想想這張連公司蓋章都沒有的收據,越想越不對。于是,小晴姑娘家人開始打電話找王小姐要求退款,而此時的王小姐卻不見了蹤影。到當初簽定合同的中介機構詢問,被告知:王小姐并非公司聘用的正式職工,雙方只是簽定了一份“合作協議”(俗稱“掛靠”),現在“合作協議”已經終止,此事與公司無任何關系。
小晴一家人頓時沒了方向,左思右想覺得還是只有找到王小姐才能挽回經濟損失。經過幾個月的苦苦尋覓,王小姐終于露面了,雙方協商后,王小姐先退了1000元給小晴姑娘。而剩下的錢因雙方無法繼續協商而遲遲沒有講法。于是今年10月,作為小晴姑娘代理人的其母一紙訴狀將那家提供辦公場所的中介機構和王小姐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退還剩余款項并補償經濟損失1000元。
中介機構:一無所知,竟成被告
作為具有國家資質認定的中介機構,這個第一被告在法庭上大呼冤枉。雖然承認王小姐在辦理這一事情時確是該公司“掛靠員工”,但中介機構反復重申不知道王小姐和小晴姑娘間有簽合同一事。且當初與王小姐的“合作協議”上就寫明,王小姐業務上產生的任何糾紛都與公司無關,由王小姐自己處理。同時中介機構在進門的醒目處貼有《告顧客書》,提醒消費者注意防范欺詐行為。可謂是“丑話早就說在了前頭”,現在產生的糾紛,不應有公司來負責。再說,顧客看的資質和簽的合同是不是一家單位,這點起碼常識總不會都沒有吧?
王小姐:黑白顛倒,好心受欺
原來以為在這件事上最難逃干系的就是王小姐了,可事情的來龍去脈經王小姐一講,竟覺得怎么還有這么冤的事,簡直比“竇娥”還冤。
王小姐自述,確實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小晴姑娘,當時王小姐成功地幫她的一位同學辦理了赴新西蘭留學的手續。于是小晴姑娘就主動找到王小姐出國留學中介需要什么資質,了解在網上久負盛名的澳洲APE教育基金,并希望幫助辦理留學申請。出于好心,王小姐提供了一些信息,并擔任了她的留學申請“見證人”。其間沒開過收據,也沒自己收過錢。后來小晴姑娘表示因故不能去澳洲留學,她還向APE教育基金提出退還部分服務費。沒想到因為退款多少沒達成一致,竟被莫名其妙告上了法庭,你說這冤不?
這原被告雙方嘴里的“故事”竟如此大相徑庭,看來協商無果的話就只有在法庭上解決了。
原告律師:中介應對客戶負責
作為原告代理律師的上海銀星律師事務所苗律師表示:經過法庭舉證,王小姐也認可合同是在這家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簽的。中介機構也承認,當時王小姐確是他們的員工。那么作為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應該對客戶的利益負責,應該盡到對手下員工進行經營行為時的管理責任。不能用簡單的“告顧客書”和“掛靠協議”來試圖免責,躲避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作為消費者,對出國留學手續該如何辦理是一無所知的,所以需要通過有合格資質的中介來操作,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由于中介機構人員的不當行為而造成消費者利益受損害,消費者當然有權利向中介機構討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