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0 19:03:44作者:佚名
公示文件揭示了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一個具體案例。在2025年6月12日,遼寧省教育廳官方網站上發布的一則轉設公告,使得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這所自985高校辦學二十余年之久的獨立學院,計劃更名為“大連工程學院”,并轉型為民辦性質的普通高等學校??此茖こ5脑盒CQ調整,實則映射出我國獨立學院轉向獨立辦學過程中的復雜情形,包括辦學主體的明確、公眾對教育理念的認知較量,以及民辦教育在定位上的深層問題。
獨立學院轉設:政策驅動下的歷史必然與現實挑戰
大連理工大學與大連松源企業集團在2003年攜手創立城市學院,當時這種獨立學院的模式還只是高等教育領域擴招策略下的一個新穎實驗。然而,隨著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26號令《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政策的核心導向轉變為“優化學科結構布局”以及“明確產權關系”。到2025年第一季度為止,在我國超過300所的獨立學院中,已有超過85%的院校完成了轉型設立的任務,而剩余的諸如遼寧、浙江等地的院校,其轉設工作已接近尾聲。
該校在2021年經歷了辦學主體的重大轉變,原本的舉辦方“大連松源”被“百年基業實業”所取代。這一變化看似僅僅是企業合作方的調整,但實質上卻揭示了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在資源分配方面存在的結構性沖突。大連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的王明遠教授在《中國高等教育》2024年第7期發表文章提到,母體高校的品牌輸出與獨立學院的市場化運營,在人才培養的規范、師資力量的構建等方面,往往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在民辦院校轉設之后,將變成對自主辦學能力的實際檢驗。
大連工程學院的命名引發了爭議,這反映了認知慣性與制度空白的沖突。校名的公眾認知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圖譜。以城市名加上“工程學院”的命名模式,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自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創立的南京工學院(現名東南大學)以來,這種校名一直與公立工科院校緊密相連,形成了固定的認知聯系。直至21世紀初,沈陽工程學院的升格,這一命名方式依舊與公立工科院校緊密綁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25年公布的《高校命名與考生認知調研報告》揭示,超過六成的高三學生傾向于認為,那些名字中帶有“工程”二字的院校更有可能是公立學校,這種普遍的認知傾向,對于民辦院校在更名時構成了不易察覺的難題。
關于地域品牌與學校名稱增值之間的相互關系,存在一種看法,即“大連工程學院”通過依托城市的知名度來享受“校名帶來的額外收益”。然而,這種觀點需要在一個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框架內進行客觀的考量與分析。
沈陽工程學院憑借東北電力學院深厚的學術積淀,在能源動力專業領域構建了明顯的行業競爭優勢;而大連工程學院繼承了原獨立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等核心專業,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與沈陽工程學院存在差異。
依據《民辦高等學校名稱管理暫行辦法》,該校的命名已經通過了相關合規性審查,包括但不限于不得采用“中國”、“華東”等大區名稱,以及不得與現有高校名稱重復的規定。同時,該校在命名方面的自主權得到了法律的有效保障。
大連市教育局高等教育處相關領導在接受《遼寧教育報》的專訪時指出,學校名稱的爭議實際上反映了民辦教育在社會中對于自身定位的認知偏差,這一心理現象需要通過提高教育質量來逐步消除。
三、轉設后的新坐標定位:從院校名稱的探討轉向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突破。民辦院校的生存策略需要重新構建。與已成功轉設的同類院校相比,西安城市學院(前身為西安交大城市學院)通過實施“產業學院與微專業相結合”的改革措施,使得畢業生的平均起始薪資達到了6200元(根據2024年的第三方調研數據),這一成功經驗揭示了民辦高等教育機構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質的飛躍。大連理工大學與轉設院校所簽署的《過渡期幫扶協議》中,關于“共同使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項目的實施情況,將直接影響師資隊伍過渡的順暢程度。
該校規劃中的“海洋工程信息技術交叉學科”特色鮮明,若能充分利用大連的海洋經濟優勢,將有望構建出獨特的競爭優勢。
遼寧省教育廳的規定要求,轉設的院校必須在2028年之前完成本科教學質量的合格評定,這一過程將對其教育實力進行全面檢驗。
對未來可能晉升為大學的情形進行預測。依據《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2024年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學院若要升級為大學,必須達到“擁有至少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年度科研經費平均數不得低于2000萬元”等具體要求??紤]到該校目前有6000名在校學生2024年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若持續以每年5%的招生速度增長并加快碩士學位授予點的建設,從理論上講,到2030年之前,該校將滿足這些基本條件。馬學雷,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民辦教育研究分會的秘書長,他提醒我們:提升質量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夠獲得省級乃至國家級的教學成果獎項,而這要求我們切實地投入精力進行深入的內功修煉。
結語:獨立學院的轉型轉設,堪稱教育領域改革的一次壓力檢驗。大連工程學院的轉設之路,宛如一塊多面棱鏡,映射出我國高等教育在從“規模擴張”邁向“內涵發展”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與期待??忌枰獦嫿ㄒ粋€“學校名稱—專業領域—就業去向”的立體思維模式,以防止被簡單的名稱誤導;對于教育管理者來說,迫切需要改進民辦高校的命名指南(比如增設“民辦”屬性標記),從制度上降低認知上的困惑;至于轉設的學校本身,如何將原學校的品牌影響力轉化為自身創新的內在驅動力,這無疑是決定其未來發展的核心因素。這場圍繞學校名稱的討論,終將聚焦于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深入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構成一所大學真正“金字招牌”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