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6-07 03:37:46作者:admin2
《 1 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是 “ 數與代數 ” 中 “ 常見的量 ” 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校三年二班進行本課的教學活動后,我有很多收獲,下面做以反思:
反思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第一個探究環節是認識噸,掌握1 噸 =1000 千克這個公式。我認為這個環節雖然是重點,但難度很小,所以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課堂效果符合我的預想,學生用大約 3 分鐘的時間掌握了這兩個知識點。我想原因有二:一是知識本身難度很小,二是以前學的米和千米是千進制,上節課學的千克和克也是千進制,形成了良性知識遷移。
第二個探究環節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 1 噸有多重。教材用了四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并感知,我沒有用課件加以呈現,使學生不能直觀、形象的認識,因為學生沒有親眼看見自己身邊 1 噸重的物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原來設想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討論一下什么物體重大約 1 噸。后來想不行,沒法驗證, 1 噸重的物體不像 1 千克的可以稱。經過冥思苦想我終于想到可以創新性地采用“大合作”的形式。即用一個學生的大約體重是40千克,來算一算多少個學生的體重大約 1 噸,把這群人展示出來讓學生看一看 1 噸到底有多重。實際教學中效果非常好,學生對次非常感興趣,并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拓展延伸環節中的數學小故事“曹沖稱象”是教材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素材。我相應地加入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學們,加油呀!”的思想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存在問題
1 、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
2 、運用教學語言不夠熟練。
改進措施
1 、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 、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 1 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3 、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多聽、多學、多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