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0 17:04:26作者:佚名
我們常常覺得,文化是代表一個民族特點的最重要標記。全球存在一個獨特的族群,他們被稱作“不屬于東方也不屬于西方”。俄羅斯民族位于歐亞大陸的中間地帶,因此能夠同時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不過,這種優越的文化條件,反而變成了俄羅斯人的心理負擔。尋找自身文化的定位,是一個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
一、羅斯人的無限糾結:向左轉,向右看?
我們常常贊嘆俄羅斯幅員遼闊且氣勢恢宏,卻沒察覺到這頭強悍的北方龐然大物正在暗自轉動眼球。一望無際的西伯利亞大草原,使得俄羅斯人天然帶有幾分柔弱和孤寂的氣質;與此同時,廣袤無垠的東歐平原,又塑造了他們勇于開拓的質樸性情。
在地理位置上,橫亙歐亞大陸最北部的它,是連接東西方交流的天然紐帶。自古以來,游牧民族都把這片區域當作水草豐美的樂土;從種族構成角度分析,俄羅斯民族既有來自歐洲的西方血統,也受到東方民族持續的滲透;從文化層面考察,俄羅斯人的沉穩氣質和內斂性格似乎源于東正教信仰的熏陶。那種強悍狂放的風格,仿佛是游牧部族傳下來的風俗。
牧群四布的西伯利亞草原
二、西方因素對羅斯民族氣質的影響
俄羅斯文明形成時間相對靠后,俄羅斯族群是全球極少數“不曾經歷奴隸制社會便直接步入封建社會”的民族。他們得以快速起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東羅馬文明相對先進。羅斯人最初是源自北歐往南遷徙的一支原始海盜,在跟諾夫哥羅德和基輔兩地斯拉夫人互動之后,才慢慢形成了自身的文化體系。
古籍中有提及,那幫見聞淺薄的北歐“強盜”曾帶領數百名衛隊,無畏地奔赴拜占庭城向羅馬君主挑釁,結局順理成章,但他們魯莽的行動卻意外地拉近了與文明的緣分。當他們見識到如此部署周密、氣勢恢宏的羅馬軍力之后,羅斯部族便與拜占庭城建立了和睦的商貿往來。
君士坦丁大帝塑像
他們向東邊那個國家輸送屬于南方的產品:毛皮、蜂蜜和寶石,借此換取羅馬皇帝的認可和援助。在東正教文化的熏陶下,羅斯人塑造了他們的民族特質。當君士坦丁堡遭受奧斯曼突厥的侵襲而崩潰時,他們給自己戴上了“第三羅馬”的稱號。立志成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并且要全力守護基督教文明,是羅斯人引以為傲的西方特質。
公元九世紀下半葉,東羅馬帝國的傳教士西里爾向羅斯人引入了嶄新的文化形態,他同兄長美多德合作,將希臘語基督教典籍大量譯為斯拉夫語系語言,現今通行的俄語及俄文字母,便是在他們創制的斯拉夫字母基礎上持續完善的,羅斯人對東羅馬文化有著較深的認同,因此他們很主動地采納了希臘哲學中強調邏輯推理的特質。所以俄羅斯的文化思想及當代學術,得以憑借希臘文化的傳承而持續繁榮。
西里爾和美多德紀念碑
三、東方力量對羅斯人的改造
羅斯人特有的思維模式,是區別于西方人性格的顯著標志。盡管羅斯人部分借鑒了希臘海洋文化的優秀部分,然而從生產模式來看,羅斯人本質上還是以土地為生的農耕民族。
羅斯人因為地域限制,雖然擁有廣闊的農田,卻缺少能夠通向外界的海上通道。與典型的海洋國家不同,他們通常選擇經由內陸水域和陸地路線向南移動,而不是沿著波羅的海向西發展。即便在中世紀時期,羅斯國家接受了漢薩同盟的邀請,仍然堅持將首都設在內地。
漢薩同盟城市商貿盛況
蒙古人在西征期間將羅斯人置于金帳汗國的統治之下。由于長時間的相互影響,游牧民族的“靈活多變”特質逐漸影響了羅斯民族。這一特點在俄羅斯地名的頻繁更迭中得到體現:例如,圣彼得堡在1703年時名為圣彼得堡,1914年更名為彼得格勒俄羅斯戰斗民族,1924年又改稱列寧格勒,1991年最終恢復為圣彼得堡。
蒙古對羅斯的殘暴統治,直接引發了羅斯農業經濟的衰落。羅斯的執政者,在國家治理方面,仍舊保持一種“猛烈沖擊式的變革”和“隨意無序的演進”的作風,也就是說,他們擅長構想宏偉計劃,卻不擅長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前進。這些情況充分說明,過去精于商業經營的羅斯人,是如何在草原民族的粗獷生產方式影響下,逐漸改變了他們的傳統。
羅斯王公在金帳汗國接受冊封
有種觀點是這樣的,伊凡雷帝雖然成功地把蒙古人趕走了,卻沒能把他心里面的蒙古影響清除干凈。俄羅斯國家原本是一個和貴族共同管理的封建制度,各個波雅爾(大貴族)都能決定在自己的地盤上征兵、收稅以及安排司法審判。不過精明的伊凡四世,很快就發現了蒙古那種專制政權的長處。
他在風云變幻的變革里,把蒙古帝國的陰森氣息完全傳到了俄羅斯各公國,他意志堅定,甚至有些過火,結果,不僅那些反對他的人受到了牽連,就連他曾經信任的伙伴也未能幸免,就連他的兒子,也因為不肯順從而被驅逐到遠方,他奪回了地方的掌控權,并且把民眾的反抗給平息了羅斯這片土地,迅速轉變為一個規矩嚴明的地方,宛如東方的國度。
被伊凡四世拿手杖打死的兒子
四、今日俄羅斯:一個獨特的文化體
近代以來,沙皇俄國不斷向西方靠攏,同時持續向東方國家施壓,蘇聯時期更是企圖通過地域和文化上的聯合來控制東西方俄羅斯戰斗民族,俄羅斯始終在彰顯其極強吸納能力的同時,表現出明顯的擴張傾向。
無論我們是否贊同“斯拉夫派”認為俄國應當融入東方的觀點,或者傾向于“西化派”主張俄國向西方發展的論調。其實都該明白,俄國人的決定必然會符合人類行為的普遍法則。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在西方影響力占據絕對優勢的當下,俄國主動尋求與西方接軌,可以說是出于不得已的考慮。
實際上,彼得大帝的西化革新,以及葉卡捷琳娜女王的商業導向外交,都鮮明地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管用就是正確的。當我們看到彼得大帝采納西方科技、經濟和思想精華的時候,難道沒有留意到他也借助了伊凡四世遺留下來的“東方集權統治嗎”?我們提倡葉卡捷琳娜經營商業、促進資本主義,卻忽視了她同樣排斥了來自西洋的自由主義思想。
葉卡捷琳娜劇照
文史君說:
早在近代之前,俄羅斯民族便在東西方文化的雙重擠壓下,逐漸塑造出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質。追求實效留學之路,趨利避害,或許最能概括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葉利欽改革以失敗告終時,俄國人切實體會到西方世界對他們的不信任和嚴密戒備。所以,如今的俄羅斯國家,也默認了這種置身事外的立場。正如別爾嘉耶夫于《俄羅斯思想》一書所言,東方與西方的力量在此交匯,我們才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是一個龐大的“東西融合體”,由此將世界融合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