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7 17:09:38作者:佚名
這個節日擁有悠久的歷史,它發端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如今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歲月。關于這個節日的起源和流傳下來許多故事,下面將挑選其中四種進行說明。
源于紀念屈原(附:屈原投江的故事)
根據《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所述,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重臣,他提倡選拔賢能之人,致力于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主張聯合齊國共同對抗秦國,卻因此受到貴族子蘭等人的激烈阻撓,屈原因遭受誹謗而被罷免職務,被逐出都城,最終流放到沅江和湘江一帶。在流放期間,他創作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風格獨特,影響廣泛,因此端午節也被稱作詩人節。公元前278年貝語網校,秦軍攻占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目睹家園遭劫,內心痛苦萬分,卻始終不愿離開故土,在五月初五寫下遺作《懷沙》之后,懷抱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用生命譜寫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屈原離世后,楚地民眾悲痛萬分端午節的來歷故事,紛紛前往汨羅江畔追思他。漁民們駕船在江面往返搜尋他的遺體。其中一位漁民取出事先備好的米糕、鴨蛋等祭品,將它們“咚咚”投入水中,聲稱這樣做能讓魚蝦蟹吃飽,從而不去啃食屈原的身體。其他人看到后也紛紛效仿這個舉動。一位年長的醫生取來一壺雄黃液體,將其倒入江中,聲稱此舉是為了讓蛟龍水獸失去知覺,從而保護屈原先生不受其害,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吞食,人們開始用楝樹葉片包裹食物,外面再纏繞上彩色絲線,這一做法逐漸演變成了制作粽子的方法。
從今往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會舉行龍舟比賽,并且會吃粽子,還會飲雄黃酒,借以緬懷那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第二個故事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在江浙地區影響很大,講述的是紀念春秋時代(公元前770至前476年)的伍子胥的事跡。伍子胥本名員,原是楚國人,他的父親和哥哥都遭到楚王殺害。后來他脫離黑暗投奔光明,前往吳國,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經過五次戰斗成功攻入楚國的都城郢。當時楚平王已經去世,伍子胥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打他的尸體三百下,以此作為向父親和哥哥復仇的方式。吳王闔廬去世后,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國的軍隊作戰時充滿斗志,屢戰屢捷,越國遭受重創,越王勾踐請求停戰,夫差答應了。伍子胥提出,應當完全消滅越國,但夫差不采納這個意見,吳國的大臣接受了越國的賄賂,用惡毒的言辭誣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這些話,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伍子胥因此自盡身亡。伍子胥原本是忠誠正直的人,面對死亡毫不畏懼,臨終前對鄰居交代道:死后請將我的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東門之上,好親眼見證越軍攻破吳城的那一天,說完便自盡身亡,夫差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命令手下將伍子胥的遺體裝入皮革,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之中,正因如此,后世才將端午節視為紀念這位英雄的節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第三個故事,講述的是東漢時期孝女曹娥為救父投江的事跡。曹娥是東漢上虞人氏,其父不幸落水,多日不見蹤跡。年僅十四歲的曹娥,不分晝夜沿江痛哭。十七天后,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自盡,五天后人們打撈起她的父尸。此事被傳為奇聞,后來傳到縣府官員耳中,知事大人命令度尚為她立碑,并請他的弟子邯鄲淳撰寫贊文以示紀念。
曹娥的孝女之墓位于現今浙江紹興境內,據傳曹娥碑是由晉代王義所題寫的,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行,在曹娥投江的地點建造了曹娥廟,她生前居住的村落更名為曹娥鎮,而她為父殉道的地點則被稱作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最新發現的眾多文物和考古探索表明:長江下游大片區域,在史前時期,存在一種以幾何圖案裝飾陶器為標志的文化遺跡。這種遺跡的族群,依據學者分析是一個敬奉龍圖騰的部落——被稱為百越族群。出土的陶器上的圖案和古代記載揭示,他們有剃發紋身的傳統,居住在水邊,自認是龍的傳人。他們制造器具,多數還是石制的,也有鏟子、鑿子等零碎的青銅制品。日常使用的罐罐瓶瓶里,烹制食物的帶紋飾陶鍋是他們獨有的,是本部族的象征之一。秦朝漢朝時期,百越族群的人還存在,端午節是他們創立用來祭拜祖先的節日。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眾多百越族群已融入漢族大家庭,部分則發展成為南方諸多少數民族,所以端午節被整個中華民族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