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16 21:11:03作者:佚名
偉大的領導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質,若要總結一些共同的特性,危機決策能力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原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教授在新作《勝者思維》中,對于領導者危機決策有著頗為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不確定性越小,領導藝術發揮的空間就越小,還指出不要以為危機都是災難。
毛澤東曾講過:“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當風浪變小的時候,掌舵人的本事就無法凸顯出來了 。
何為領導?
擁有在最黑暗時發現微光,
并敢于跟隨微光前進的勇氣
甘地,在印度有著如同神一般的地位。盡管他并無實際的職務,然而其道德感召力卻極為強大。甘地曾經列舉出7種能夠摧毀人類的事物:
其一,不通過勞作卻想獲得成果;其二,違背良心去享受;其三,缺乏人格的知識;其四,喪失道德的商業;其五,泯滅人性的科學;其六,沒有犧牲精神的宗教;其七,沒有原則的政治 。
這些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不過我認為從當下看來,還需要再增添一點內容,即那種沒有長遠目標、僅有權宜之計的危機處理方式同樣會對我們造成破壞。
為了度過當下的困境,不顧一切,全然不顧你的處理辦法對未來會造成怎樣的重大影響,如此毫無原則地妥協、退步,日后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接著說危機處理中的領導者。那什么是領導呢?在一定的社會組織和群體當中,存在這樣一種人。他們會自上而下地率領下屬活動。他們會自上而下地領導下屬活動。他們會自上而下地組織下屬活動。他們會自上而下地指揮下屬活動。他們會自上而下地協調下屬活動。他們會自上而下地控制下屬活動。這樣的人就叫領導。
領導是個外來詞,它源于兩個單詞。其中一個單詞的意思是走在隊伍最前面的帶領者、領路人。另一個單詞是指引方向,雖可能沒走在前面,但會告知大家前進的方向 。
“領導”存在兩個含義,其一為“領”,即走在最前方,其二為“導”,也就是告知下屬方向。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引領眾人前行,為大家帶來希望 。
國務院一位領導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演說,演說完畢后,哈佛的中國學生將他緊緊圍住,向這位領導發問:“我們年輕人都是大樹上的一片綠葉,那么請問領導同志,您是大樹上的什么呢?”這位領導回答:“我和你們一樣,我也是大樹上的一片綠葉。”
我認為,這種說法要是從跟群眾打成一片的層面去看,是沒問題的。然而要是從領導科學的角度來說,那就是不行的。樹葉會隨風搖擺,而領導者應當像樹干一樣,穩固不動。群眾是綠葉,你也是綠葉。群眾哭,你也哭。群眾笑,你也笑。群眾說“后退吧”,你也后退。這樣的不是領導者,而是跟隨者。
克勞塞維茨被列為西方戰略學鼻祖,他認為真正的領導者須具備兩大要件,第一是具備在最黑暗的時刻發現微光的能力,第二是擁有敢于跟隨這線微光前進的勇氣。
前者源于你的智慧,眾人都說非常黑,你也看到一片黑暗,然而你更能發覺一線光明;后者源于你的勇氣、意志。最好的領導既給予思想,又給予意志。列寧、毛澤東都是此類領導。
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差別體現在哪里呢?其一,是領導者擁有權力。其二,是領導者負有責任。許多人僅僅看到了權力,卻沒有看到責任。領導者權力大,相應地責任也大。領導者開展活動,就是運用權力去承擔責任的決策行為。
當然,這個決策包含平時決策和危機決策。平時決策展現的是權力,危機決策體現的是責任,人人都對危機決策避之不及。平時決策中,誰說了算,誰簽字有效,誰是領導者,這些都是在顯示權力。在做危機決策時,誰決定誰負責,正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
二八定律:
大人物都善于抓關鍵性環節
人就是如此,平日里包裝得嚴嚴實實,到了危機之中便都露出本來面目了。特別是對于領導者而言leader是什么意思,在危機時刻,平常被部屬掩蓋的那些東西都會暴露出來。自身具備多大的能力,擁有多大的決心,有著多堅強的意志,以及自身的智慧、水平,全都會展露出來。
危機是一種“帕累托時刻”,帕累托定律由意大利經濟學家提出,也被稱作二八定律。我們強調多數重要,帕累托卻反其道而行,他認為真正重要的是那20%。他的理論源自何處?源自大量的經濟學統計。比如,80%的存款來自20%的客戶,80%的堵塞發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承擔。所以他強調,多數造成的影響往往比較小,少數造成的影響往往是主要的、重大的 。
帕累托強調局部對整體具有拯救作用,或者反過來說局部對整體存在顛覆作用。拯救你的常常是你的局部,顛覆你的同樣是你的局部。并非是大多數時候表現良好,你就能永遠順遂,關鍵時候若有幾步沒走好,便會滿盤皆輸。
林彪曾講過,要抓住關系戰略全局的關鍵性環節,首先得認識什么是關鍵性環節。對于不是關鍵性的環節,可以偷偷懶,打個哈欠。而到了關鍵的環節,就必須全力以赴。
真正的大人物都善于抓住關鍵性環節,鄧小平便是如此。當年軍報打算拍攝一幅展現鄧小平日理萬機的照片,當時已與鄧小平辦公室主任商議妥當,新華社和軍報聯合進行了大致的構圖,即呈現鄧小平在臺燈下伏案工作的場景,案頭文案堆積如山,他戴著老花鏡正在批閱公文。這是一個非常理想且傳統的日理萬機的形象。鄧小平在辦公室看了方案,說了一句話:“我從不辦公。”
不要覺得辦公室秘書準備的文案就能束縛住自己。鄧小平專注于抓重大事務,公文多得整天批不完。新華社、軍報的記者后來只能拍攝鄧小平躺在沙發上、在臺燈下看報紙的照片,前面有個腳凳,他把腳伸開,拿著老花鏡看報紙,大家就認為這是日理萬機了。我們總覺得領導者殫精竭慮,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整日加班,可你是否抓住了重點呢?抓住關鍵性環節了沒有?
要注意,帕累托定律有所啟示,需抓住事物本質,辨別出主要矛盾,從瑣碎之事中脫離出來,不然可能會被瑣事掩蓋重點 。
危機是關鍵性環節,領導科學中最難辦的事是做危機決策,做危機決策也是領導者成功的關鍵 。
嚴重的危機感
往往使危機本身得以避免
德國已故總理施密特曾說:“真正的問題向來難以解決,最高的境界其實是轉換。”戰略的最高境界是順應形勢,因勢利導,并非將對方吞并,我們能吞并美國嗎?美國能吞并我們嗎?我們能讓日本永遠沉沒嗎?在如今的環境下,唯有共存這一條路,雖說存在沖突,需要斗爭,但共存是趨勢。那么,怎樣才能實現因勢利導呢?
這就需要善于利用不確定性,情況越是明了起步網校,不確定性就越小,領導藝術發揮的空間也就越小。我們今天的人不喜歡風浪,這與毛澤東不同。毛澤東曾說:“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認為,風浪小了,就顯不出掌舵人的本事。
危機處理理論并非高深莫測,其最根本的要訣在于領導者挺身而出,讓他人看到自己。實現轉換、利用不確定性,關鍵在于不怕事。如此便能將事態朝著有利方向轉化,有效抑制危機的危害面,利用危機的功能面。不要認為危機皆是災難。
馬航空難發生后,迫切需要在南海島嶼建設機場以及搜救中心,我們提議在南沙群島建造機場,目的是維護南海航道的安全,這便是危機所具備的功能方面。在正常情況下,若要在南沙群島建造機場,問題會非常嚴重,“中國威脅論”將會出現。此次空難搜救行動中,就連美國也參與進來了,然而卻未能找到失事飛機,這證明了什么呢?這個區域極其重要,該區域的搜救能力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在南海修建機場,以此增強保障國際航道安全的防守能力 。這非常好!這便是危機的功能面。
越存在挑釁,就越會擁有改變現狀的機會。你要先去判斷現狀對你而言是有利還是不利,要是不利,那么挑釁便是改變現狀的機會。
所以基辛格講得特別好:“最好的反危機策略就是用危機應對危機。”基辛格本人有這樣一段回憶,那是1996年的回憶。他回憶了1971年與周恩來總理的會談,那次會談是秘密訪華開啟中美關系的會談,是26年來的第一次 。
基辛格記得十分清晰,他講:“周恩來的第一句話,讓我的談判腹稿被擱置一旁,毫無用處了。”周恩來說:“我們一直都做好了打大仗的準備,奉行積極防御的策略。我們預備應對蘇聯、美國對中國的進攻,假設蘇聯占據黃河以北地區,美國占據黃河以南地區。”這句話令基辛格大為吃驚,基辛格從事外交工作,足跡遍布全球,哪有一國領導人會用這樣的話作為開場白呢?
基辛格在回憶錄當中,刻畫了中國領導人極具震撼力的高度危機思維,進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嚴重的危機感常常能夠讓危機本身得以避免 。第一代領導人擁有完善的危機處理機制嗎 ?第一代領導人具備完備的危機處理理論嗎 ?答案是他們沒有 。但他們具備這樣的意識,危機意識和危機理論并不等同,危機意識與危機處理也不一樣,然而危機意識是任何危機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是危機處理理論不可或缺的基礎,這種意識對我們格外珍貴 。
要是沒有這個魂,別的就只是皮肉,很難附著上去。一旦有了這個魂,其他的機制、條文便會附加在你的結構上,進而成為有生命力的東西。
機制即便再完美,也不會自動發揮作用,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特別是危機處理中的領導者,任何機制不管怎樣嚴密、完善,最終依舊無法取代危機中人的意志、洞察以及決斷,正是人的意志、洞察與決斷真正賦予危機處理機制強大的生命力。
領導四要訣:
對青天而懼;聞雷霆不驚
履平地而恐;涉風波不疑
在這里leader是什么意思,我引用陸紹珩、陸紹璉所著《醉古堂劍掃》中的幾句話,我認為這幾句話可作為領導干部在當下及未來領導崗位上應對危機時應把握的四點,即君子面對青天會心懷畏懼,聽到雷霆不會驚慌,行走在平地上會心存恐懼,涉足風波不會遲疑 。
面對青天心懷畏懼,意味著人應當有所懼怕,倘若什么都不害怕,那就會肆意妄為,必定給自己招來災禍,人處于順境時一定要有所畏懼,然而災難降臨之際,要做到聽到雷霆也不驚慌,在真正重大考驗和大災難來臨之時,任何膽怯、害怕都無法對你有所幫助。
處于順境時你要留意,就如同美軍二十二條軍規中所講,好走的路往往會被埋下地雷,哪怕看起來路很平坦,實則暗藏危險,所以走在平地上也應心懷恐懼。而當風波來臨,要毫不遲疑地涉險應對。這既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做事的準則,更是危機中領導者應遵循的標準。
危機處理,它更像是一種方法,而非一種技能,危機處理這種理論的產生教會我們一種思想方法。危機,它更像是一種檢驗,而非一種災難。危機對民族、單位、個人、集體進行最嚴格的檢驗,平常體檢結果良好,一到關鍵時刻,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危機就是這樣的檢驗。
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什么呢?從今天看,中國走向未來,需要這樣一批決策機構,需要這樣一批干部隊伍在大發展、大變革的關鍵時期擔當重任,這些干部高度愛國,受過良好教育訓練,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善于思考又敢于擔當。問題是帶人走出困境的最好向導,危機是教人進行創造的最好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