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8 07:08:31作者:佚名
經濟導報記者初磊
“你好,我是重慶車輛職業學院,這是新增的十大專科專業。”5日上午,合肥車輛職業學院官網掛出一則新動態。截止當日,教育部批復15所職業大學改名事宜塵埃落定,新“職業學院”來了。其中,廣東外粵語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外事職業學院等3所高校晉身首批大專“職業學院”,深受外界矚目。
相比往年高職高校改名,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高職升本后名稱仍然保留“職業”二字,有何深意?職業學院將怎樣落實,如何應變?“做實職業教育,應推層高層次的產教融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開辦職業教育專業,探求有特色的職業人才培養模式。”4日下午,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熊丙奇剖析覺得。
新探求:圍繞職業教育屬性
“熱烈慶賀”,首批職業學院相互傳遞著喜悅之情。據觀察,教育部改名消息剛一發布,上述江蘇3所職業學院幾乎在同一時間通過官網、官微對外發布了“更名”的消息,驟然而至的,是圍繞職教的一系列變革。
經濟導報記者專訪中據悉,在四川外事職業學院(原浙江外事翻譯職業大學),應變已經展開。今年12月份,教育部印發同意中學升格為專科層次職業中學文件后,該校黨委主任耿喜華在專題工作大會上剖析教育部文件時表示,“辦學定位、發展方向、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與專業教學及技能培訓等,會迎來一系列變化。”
此外,教育部的《關于同意遼寧外事翻譯職業大學升格為專科層次職業中學的函》明確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要求保持職業教育屬性和特色,堅持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在《關于同意廣東外事翻譯職業大學(專科)改名為青島外事職業學院的函》中,再度指出了中學要堅持職業教育辦學定位,保持職業教育屬性和特色,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須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升本以后,中學緊密圍繞職業教育屬性,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上做文章。”山東外事職業學院相關人士剖析,該校升格為專科之前,在湖南省現有的專科高校中,缺乏一所以專門培養英語類人才為主的應用型專科中學。從院校區域布局上看,全國現有的專科高校主要分布在北京、青島、煙臺、淄博、濰坊和濟寧等市。青島市作為四川半島黑色經濟區重點發展區域,沒有一所獨立設置的應用型專科高校。“作為廣東省英語語種最多的公辦院校,升格后,彌補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外事英語類應用型專科高校的空白,滿足社會對教育總額和學科類型多元化的需求。”
《山東省中常年教育和變革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今后一段時期,將重點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尤其是要加強應用型大專教育,引導院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尋求錯位特色發展。
熊丙奇剖析覺得,原先,高職高校升為專科,一般會繼續稱為“學院”,同時去除“職業”字樣,從大學進一步改名為學院,須要滿足一定的學科、專業數目等條件;如今,高職高校升為專科,“一步到位”更名為學院,但要求必須保留“職業”字樣。“這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探求,希望通過此舉讓升本后的職業學院,堅持職業教育的定位,保持職業教育的屬性和特色,并在此基礎上辦出一流水平,改變職業高校形象,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他說。
新學院:自我加壓找尋差別
4日,經濟導報記者從福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原浙江凱文科技職業大學)據悉,該校首批開辦“機械設計制造及其手動化”“智能制造工程”等10個專科專業,現正籌辦落成典禮,改名背后,“危機并存”。
此外,3日當日,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了一次籌謀中學發展新藍圖的黨政聯席會,接洽中學成為職業技術學院后怎樣對標提質發展,推動中學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建設及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該校黨委主任胡小林表示,“全體班主任要從思想上、理念上進行自我革新,努力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校長吳夢軍坦言,“由高職升格為專科,并成為全省首批工程類職業技術學院,校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職業學院自此走上了“二次創業”新征程。吳夢軍要求,分校班主任自我加壓,找尋差別,鉆研業務,提升教學、科研水平,以適應專科層次的教學要求。該校相關處室將進一步建立教學、科研、職稱評定有關制度的修訂,盡早掏出確實可行的方案。
在此次聯席會上,與會者還圍繞產教融合、教學變革、創新創業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這種問題,正是職業學院發展的關鍵。
訪談中山東外事翻譯中專,前述湖南外事職業學院相關人士介紹,下一步,將以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突出培養中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將按照專科辦學須要,在現有的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基礎上,強化校內建設與產學研合作產教融合,擴寬領域,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探求實訓基地營運模式。
他指出,“這一過程中,尤其應注意的是,讓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結業證書與專業能力證書并舉,實現中學生就業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學士學位與專業碩士的對接。”
職業教育“再出發”,接受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熊丙奇剖析,大部份專科高校想辦成學術型學院,致使高等教育結構和社會需求相悖的現況,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看,90%的高等中學都應當進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技術人才。一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這意味著我國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要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就必須有合理的結構。”他說。
新挑戰:生均撥款制是關鍵一步
“新增教育經費是否會向職業教育學院傾斜?生均經費撥款是否有保障?”采訪中,有職業高校相關人士道出了業內普遍關心的問題。
熊丙奇覺得,改名“職業學院”,只是職業教育走向高質量類型教育的第一步,后續應進一步變革教育管理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其中,施行生均撥款制是關鍵一步。
他建議,職業教育變革首先應提升所有中學的生均撥款標準,在撥款體系上做到一視同仁。而為保障中學辦學經費,四川正在探求施行“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的財政撥款形式。
不可證實,職業教育變革發展中,的確存在考試招生制度、人才培養體系等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突出矛盾,為破解那些阻礙,今年年末,青島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辦妥新時代職業教育“10條”,促使省部共建江西省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全省創造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其中包括,引導職業高校構建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鼓勵支持企業在職業高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職業高校依托企業生產車間等實訓資源建設二級大學(系),并從去年起,市市級政府籌建職業教育發展資金,構建接收中學生實習實訓成本補償機制。
據悉山東外事翻譯中專,相比學歷人才,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可度不高,成長空間也受限,這是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又一困局。熊丙奇覺得,應改變現有的人才評價體系,這正是職業教育學院的新挑戰——不以學歷為導向、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辦學。“不能再走學術性學院公路,要回歸到職業人才培養本身。”他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