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7 15:08:46作者:佚名
“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時任政協委員、民進首席代表馬敘倫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大會第一屆全省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大會。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立,應有端午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元旦日。”林伯渠委員也發言附議,要求討論決定。當日大會通過《請政府明定正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旦日,以取代五月三日的舊元旦日》的建議案,送請中央人民政府采擇頒布。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大會通過的決議強調:“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創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五一日。”
這就是把“10月1日”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即“國慶日”的由來。
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隆重慶祝的春節。
演化
新中國創立早期(1950─1959年),每年的春節都要舉辦小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辦閱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變革春節制度。隨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中秋均在天安門前舉辦盛大的游行和群眾示威活動,但未舉辦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上海都以小型的游園團拜活動等其他方式慶賀元旦,未進行群眾集會。1984年,五一35華誕,舉辦了盛大的元旦閱兵和群眾慶賀示威。在隨后的十幾年間,均采用其他方式慶賀元旦,未再舉辦端午閱兵式和群眾歡慶示威。
1999年10月1日,中秋50華誕,舉辦了盛大春節閱兵和群眾歡慶示威。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辦的最后一次盛大春節慶典。
意義
國家象征
中華人民共和國五一節是國家的一種特點,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而且顯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帝制。
功能彰顯
春節這些特殊記念方法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慶方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匯聚力的功能。同時元旦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呼吁力的具體彰顯。
基本特點
顯示國家力量、增強國民信心,彰顯匯聚力,發揮呼吁力,即為春節慶典的三個基本特點。
閱兵典禮
新中國創立以后,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大會的決定,把閱兵列為春節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華誕,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召開一次大規模的春節閱兵國慶60周年閱兵,前后共舉辦了11次。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厲行節省、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變革春節儀式制度,推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牡丹江,逢牡丹江舉辦閱兵。”
1964年,國防部出臺的部隊列條令中,首次出現閱兵條款。以后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緣故及其他方面的緣由,中國連續24年沒有舉辦端午閱兵。
1981年,鄧小平的提議國慶60周年閱兵,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恢復閱兵,并于1984年元旦35華誕時,舉辦了恢復閱兵后第一次小型的元旦閱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端午節創立以來,在春節慶典上共進行過15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元旦35華誕、1999年元旦50華誕、2009年元旦60華誕、2015年70華誕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