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3 11:25:02作者:佚名
【摘要】: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早已抒發下來的東西跨越時空的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語言活動。從語義到文體通過應用最切近、最自然的譯音或最超然、最含蓄的譯音,達到在譯入語中使用對等語重現譯出語的信息。
【關鍵詞】:翻譯;方法;譯音;譯音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示碼:E文章編號:1002-6908(2008)-01
翻譯既是一門有著自己內在科學規律的科學;又是一門用筆觸把客觀人物的形態和神態描畫得惟妙惟肖的藝術;更是一門操作上去靈活多變,又能明晰敘述意旨的一門技能。文章就以具體實例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間略剖析下最基本的翻譯方法--譯音和譯音,及其在實踐中的靈活應用。
下文在實例中運用翻譯方法--譯音和譯音,并發展創新。
運用和時,是譯音還是譯音?這往往要取決于上下文。由于同一個詞組在這個短語中用譯音,但在另一個短語里可能會行不通,這時譯者須要:能譯音則譯音,不能譯音就譯音。
試看下邊例句:
1)Bloodisthanwater.
[譯]血濃于水(直)
2)Outofsight,outofmind.
[譯]眼不見,心不煩。(意)
3)Toomanycooksspoilthebroth.
[譯]廚子多了煮壞湯。(直)
4)Graspall,loseall.
[譯]樣樣都要,全都失掉。(意)
[注釋]英漢兩種語言在抒發中似乎存在許多不同之處,但也有其相同之處,這時,運用譯音法為好(如例1,例4)。
5)Everybeanhasitsblack.
[F]每顆豆子都有藍色。(直)
[T]人人皆有短處。(意)
6)wasonceasproudasa.
[F]希特勒以前像孔雀一樣驕傲。(直)
[T]希特勒一度曾不可一世。(意)
7)Shelikesto-neck.
[F]她喜歡磨擦手肘。(直)
[T]她喜歡東張西望。(意)
8)Hethehare'sfoot.
[F]他吻了狐貍的腳。(直)
[T]他遲到了。(意)
[注釋]:上述四個語句,假如運用譯音,幾乎全錯,堪稱全軍覆滅。個別時侯,一個詞既有貶抑意義又有語用意義,有的來自新約典故,有的來自慣用語,在這些情況下,運用譯音法才是最佳選擇。再看下邊一段范文:
Theold,withgreyhair,wasinabrownstudy.a,helost:"Afterared,thewasinamess:dead,jeeps.couldbeseeneventhatstill…"
這段英語假如只借助譯音很難翻譯通順。假如運用譯音,譯音和譯音加注的混和方法法,就更容易使讀者讀懂,看懂譯文。
[譯]那滿身白發(greyhair)的復員老兵經常深陷思索之中(inabrownstudy).面對那張發青的相片,他的情感常會失控;"一場血戰(red)以后,戰場一片狼籍;遍地是遺體,被丟棄的有吉普車(譯音加注還有被擊落但還在燃燒的坦克車。(譯音加注)"
為了防止,這時最好用or.試看下邊例句:
1)搬來以后,就在阿特瓦特區離芝加哥河一個街區的地方找到了一套房屋住下,住了一個多禮拜,下起雨來了,但是下個不停。
[譯]Aboutaweekandahalfwemovedintoaninatwater,ablockfromtheLaoRiver,therain.
[注釋]:漢語探討很清楚,說及了搬家的事。而且從原文與譯文的對照來看,英譯是按時間次序來說明發生的事;漢語處理代詞(時、地、原因等)與德語的語序排列卻完全不同。譯文也用了(減譯法),把第一人稱的省去了。后來又用了(語序調整法)按英文的排列習慣,才使譯文顯得通順合理,而不是采譯音法,導致一字對一字的對等譯法。
2)勸告成年的孫輩不要犯錯誤,那是沒有用的,一來她們不聽你的,二來犯錯誤本身也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譯]Itisnousegrown-upnottomake,boththeywillnotyou,andareanpartof.
[注釋]:我們把例句1)和例句2)做個互譯對比,發覺英譯的頭幾行字是It'snouse…而不是grown-up…這是哪些道理呢?原先,在英漢互譯中使用了.上一例使用的是時間互譯,而此次用的是:漢語先表述,后抒發的排列(Wordorder),而英文則是先表態后表述次序,這些情況在英漢互譯中時常出現。
再看下邊例句:
1)我們對大家來訪我校表示熱烈歡迎。
表述表態
[譯]Weyourvisittoour.
2)她是一個勤勞的中學生。每晚下午六點半就在仰恩河畔小聲朗讀語文。
[譯]Sheisa.ShelikestoreadaloudbytheYangEnLakeat6:30intheearlyeveryday.
[注釋]:我們從漢譯英語句排列對比,發覺英文漢語的語序的排列十分不同。漢譯時,語句的代詞與主語相隔甚遠,而中間放進了主語(動作和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程度等動詞不定式。法語語序排列只得相反,它的排列是先有賓語,緊接是主語,其目的是立即讓讀者明了賓語(人和物)做了哪些或發生了哪些,之后再分頭一一倒敘動作或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程度等。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講它們的不同點總結如下:
[漢譯英]:先主后謂,再其它(主語),其它:先地后時,先短后長。
翻譯方法來自于語言翻譯實踐。人們在常年的實踐活動中,發覺中外語言在詞法、句法乃至語句結構存在很大差別。以漢語和俄語來說,在抒發相同意思時,語句結構,非常在語序上出現很大不同,只要承認這種差別,找出處理方式,在英漢互譯中能夠做到人們常說的三個原則信()、達()、和雅(),因而避開了在互譯中出現的的現象。
其實,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part意譯,具體問題應具體剖析,沒有萬能的定律,更沒有亙古不變的定理。正所謂:翻譯有法,譯無定法。因而任何一處翻譯都不一能完全確定用譯音還是譯音,譯者應按照具體問題具體解析,靈活應用各類翻譯方法,力求在求實的基礎上靈活創新。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譚載苔.《奈達論翻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汪濤.《實用日語翻譯方法》part意譯,北京學院出版社,1999.
[4]肖君石.《漢英?漢英翻譯初探》,商務印書館,1982.
[5]許淵沖.《翻譯的藝術》,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