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13 17:04:56作者:佚名
適用對象
符合條件者,可申請本校免試研究生名額,目前暫不限定報考專業,鼓勵計算機、數學、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系統工程、工業工程、管理、經濟等領域的同學參與。
單位介紹
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即GBA I3,系深圳大學同香港理工大學于2018年7月聯手創建而成。該學院匯聚了豐沛資源,并吸納了世界一流高校與知名企業參與其中,旨在構建培育創新專才、推動科技革新以及促進高科技初創企業成長的綜合平臺。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確立了獨特的教育宗旨,核心是依托本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延伸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個角落,并連接國際四大灣區,匯聚深圳大學以及粵港澳地區高校和國際灣區的寶貴教育資源,匯聚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工程管理等特色學科的教師隊伍,聯合高校、政府部門、投資孵化機構和企業產業創新平臺,充分利用香港和深圳的人才引進與扶持政策,為全球創新創業人才創造更廣闊的發展舞臺和更多機遇,目標是打造一個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水平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探索、高規格國際創新創業資源對接、高價值大灣區項目培育、高質量深港高等教育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創業中心。
該校院系是深圳大學的前沿陣地,不僅聚集了頂尖學者團隊,還專注于數據智能領域和科技引領的應用探索,積極與其他學科合作,招收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領域的學術碩士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專業碩士,并且嚴格篩選推薦免試研究生。入選的碩士研究生會得到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團隊全方位的輔導,教育計劃緊密貼合行業進步方向,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準則,旨在塑造出具備突出創新力和實干能力的實用型專才。
深圳大學同香港理工大學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合辦一所學院,這所學院名為“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簽約儀式已經舉行完畢
招收專業
(一)專業名稱
(二)專業簡介
這個學科點的教育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體系,它依托大灣區的國際創新學院,整合了深圳大學的豐富資源,著重解決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領域面臨的難題,強調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工程管理等強勢學科間的知識整合,著重于實際管理挑戰的創新應對和智能提升,致力于培養能夠精通相關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方法,并具備強大運用交叉學科前沿技術及分析手段能力的高水平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
數據挖掘和智能算法是深圳在數字經濟發展期推動醫療智能化革新、構建智慧城市、培育數字經濟的核心支撐,此領域關乎國家現階段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該學科依托眾多專業資深教師在大數據解析與智能判斷、智能醫療、智能城市建設、創業輔導管理等方面的深厚技術功底與實際經驗,以技術革新為根本動力,開拓多種創業模式,借助智能管理、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治理、商業數據分析等實踐場景,研發具備高精準度、快速適應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智能應對策略,并將這些策略融入創新與創業活動之中。
專業介紹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致力于塑造品德高尚、智慧超群、體魄強健的綜合性人才,其知識體系融合了管理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工程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精華,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科研功底,還要擁有卓越的創新實踐與管理才能,目標是培養出頂尖的、富有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該專業碩士研究生借助系統的理論課程學習和管理工作鍛煉,以及高層次的專題探究香港大學研究生招生網,需扎實領會相鄰學科門類的核心概念與操作手段,能夠借助體系化、項目化、自動化等理念,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手段,妥善處理公司運營中的實際挑戰;可以自主實施專業層面的學術活動,并且擁有進一步學習深造和與企業實際結合的根基與條件。
(二)專業特色介紹
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具備文理滲透、工工交叉、醫工融合的平臺優勢,為培育精尖復合人才提供堅實基礎,將人工智能基礎學科與前沿產業瓶頸問題緊密結合,集中力量攻克技術創新的前沿應用與成果轉化難題,同時引入先進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致力于精準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寬廣國際視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圖2畢業生喜訊頻傳
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戰略創新實驗室平臺,該平臺由創新創業研究中心、國際創客中心等多方平臺聯合組建,依托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與美國硅谷高創會簽訂的“大灣區—硅谷之窗”合作協議,并與深圳科創學院合作開展雙創高端人才聯合培養項目,旨在構建創新人才培養與產業應用實踐的對接橋梁,為高新產業輸送具備綜合能力的人才,致力于塑造一個開放且具備全球視野的國際創新創業人才交流樞紐。
圖3硅谷之窗國際資源對接
多領域知識整合的平臺:依托專家團隊跨學科鉆研能力與深厚的行業實踐積累,聚焦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面臨的復雜挑戰,諸如,智能交通系統整合難題,區域化智慧醫療服務困境,制造業發展關鍵動力瓶頸,智能網絡產業服務模式創新課題,運用數據挖掘及機器學習技術探索新穎應對策略,構建跨學科知識整合平臺。
圖4深入企業探索瓶頸問題解決方案
合作研究的平臺:團隊研究經費充裕,導師團隊負責三十余項研究課題,涵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軟科學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等。入選的研究生能夠依托學科融合平臺,和項目組一起探討尖端科研課題,促進公司技術開拓與成果轉化的每一個環節。
圖5部分團隊成員合影
(三)研究方向
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運用跨領域整合理念,面對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領域出現的難點,聚焦于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條件下的創新研判抉擇、智能場景運用及智能調控體系等議題,由此歸納出三個核心研究范疇。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場景實踐:運用數據分析技術、機器學習算法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智能醫療等領域,達成數據挖掘支撐的智能醫療應用。該項目導師團隊由毛睿、柴語鵑、王紅等人組成。
運用智能優化和數據科學進行創新分析與決策:通過采用先進智能優化模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從優化算法、運營調度、數據智能、工業大數據處理與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角度開展系統性研究,達成基于前沿優化理論和數據科學的智能決策創新,增強企業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商務智能管理能力。該方向指導教師包括:牛奔、楊辰、周天薇等。
對以智能技術為動力型管理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和應用:此領域著重關注前沿智能技術,致力于探索智能技術推動醫療領域革新和智能管理模式構建,同時研究依托智能技術實現創新的新方法等前沿課題的實踐與理論探索活動。承擔指導工作的老師有:馮元粵、王旸、耿爽等人。
圖6 研究方向
(四)導師隊伍
該項目指導團隊由牛奔、毛睿、馮元粵、楊辰、柴語鵑、王紅、周天薇、耿爽、王旸這些學者構成,他們分別來自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以及管理學院。
該團隊由資深教育工作者組成,與廣東省教育行政部門設立的高等院校“智能治理與學科交叉研究集體”緊密聯系,構建了以主要責任人帶動骨干力量,呈放射狀展開的協作網絡,承擔了國家層面課題共計二十三項,其中一項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資助(牛奔學者負責,二零二三年智慧醫療方向唯一獲準立項的課題)。團隊共完成300多篇學術研究文章,其中包含頂尖水準的論文,并撰寫了10余部中英文書籍,申請獲批了20多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團隊培養了50多名碩士研究生,其中18人繼續深造獲得了博士學位。在創新和創業競賽中,團隊收獲了5個國家級榮譽,以及30多項省市級獎勵。
牛奔擁有博士學位,同時也是教授職稱,在深圳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并且是香港理工大學和澳門大學的校外博士生導師,曾榮獲深圳大學首屆荔園優青和優秀學者的稱號,目前負責管理學院、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以及深圳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的副院長職務,擔任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負責人,還領導著廣東省創新團隊。英國愛丁堡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在香港理工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在中國科學院完成博士后研究。近些年,收獲了諸多學術上的榮譽,2012年,成為國家第二批“香江學者”以及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省級培養對象,2013年,被選為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2014年,加入深圳“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2015年,獲得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稱號,2016年,入選“廣東省珠江學者”,2018年,擔任教育部工業工程專業“教指委委員”,2021年,成為英國皇家工程院與中國工程院“中英創新領軍人才”,同年,也被評為“南粵優秀教師”,2020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出現在斯坦福“全球前2%科學家”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上。這些年承擔了七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其中含有一項重點項目,還負責了一項廣東省教育廳的重大項目,申請到三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運作了一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管理了兩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其中包括一項特別資助,此外還承接了十多個其他省市級項目。長期鉆研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探索醫療數據的分析、處理以及運用,研究運籌學和優化方法,積極參與智慧醫療的建設,撰寫了二百多篇學術文章,編著了九部專業書籍,提交了十四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申請。收獲了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學術會議的優異論文表彰、國際群體智能大會的卓越論文榮譽、國際智能計算大會的頂尖論文殊榮、中國管理學年會上的優秀論文嘉獎,以及其它各類學術領域的22個獎項,并且帶領學生贏得了互聯網+全國競賽的2枚銀牌。近五年培養了十名博士后,十一名博士生,其中五名來自海外;培養了十七名碩士生,其中六名獲得全額獎學金或CSC資助前往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另外兩名在國內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毛睿,擔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崗學者職務,在深圳大學擔任特聘教授并指導博士生,其核心研究領域為通用型海量信息處理及高性能計算技術;1997年和2000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完成計算機科學本科與碩士研究生學業,2006年和2007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得統計學碩士學位和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10年,在美國甲骨文公司從事數據庫系統研發工作;2010年加入深圳大學,現時擔任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院長、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普及型高性能計算機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國產高性能數據計算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服務計算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是中國計算機學會杰出會員,深圳分部主席,同時擔任大數據專家委員會、數據庫專業委員會常委;兼任深圳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曾先后負責實施十多個國家級科研項目;創新提出應對多樣化挑戰的大數據泛構方案,構建了基于度量空間的通用海量信息管理分析理論體系;榮獲2014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021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23“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被認定為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C類)。
馮元粵是一位副教授,同時擔任碩士生導師,是深圳市高層次人才,也是南山區領航人才,榮獲深圳大學荔園優青稱號,擔任深圳大學創新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并擔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計算機模擬分會理事。他長期致力于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等多個學科交叉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這些年,負責或加入了五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個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個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撰寫了三十多篇關于信息系統的文章,發表在頂尖的國際期刊和會議上,指導的學生多次拿到國家獎學金、學業優秀獎學金,中國創新與企業成長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以及全國百篇優秀管理案例等獎項。
楊辰擔任副教授職務,同時具備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曾榮獲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稱號,是深圳市南山區領航人才,并獲得深圳大學荔園優青的表彰,他還擔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技管理與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這一職務。他的學術領域主要涉及信息資源管理,文本挖掘,以及社交網絡分析。近些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三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項,同時作為參與者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撰寫發表了四十多篇高水平的學術文章,所培養的研究生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深圳大學優秀畢業生、廣東省優秀學生(研究生階段)等榮譽。
柴語鵑,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同時擔任碩士生導師,是深圳市海外高層次B類人才,在香港大學獲得了李嘉誠醫學公共健康的博士學位,在體外診斷產業領域有四年的工作經驗,期間專注于診斷試劑的研發,并且負責ISO:13485質量體系認證的相關事務。專業領域涉及人工智能與醫療診斷的融合,具體任務涵蓋開發創新檢測手段及其實際醫療場景應用,開展精神類病癥的群體統計調查和健康信息數據挖掘,負責醫療費用保險計劃的策略制定。曾負責省級科研資助項目一項,承擔橫向合作課題三項。在SCI期刊上刊文二十五篇(總被引次數超過五百度),其中兩篇分別以合著及并列首作者身份完成發表。獲得9項產品專利,1項軟件著作,部分研發產品已成功產業化。
王紅是一位副教授,同時擔任碩士生導師,并且是深圳大學的新銳研究生導師,入選了深圳市“孔雀計劃”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還被評為深圳市南山區高層次“領航人才”,也是深圳大學“薪火計劃”中優秀青年教師的培養對象,她主要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客戶關系管理、醫療管理以及資源優化等交叉學科領域開展科研工作。該人士于相關學術圈,刊印了四十多篇被SCI/SSCI/EI收錄的文獻,主導或參與了五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以及六項廣東省與深圳市的科研計劃,撰寫了兩部學術著作,并且贏得了十多個榮譽,其中包括2022年國際群體智能大會的最佳論文獎和2021年智能制造會議的一等獎。已推薦數名研究生到國內外深造讀博,他們學習期間屢次獲得深圳大學研究生獎勵金等榮譽,同時發表了被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
周天薇是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新銳碩導,曾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并榮獲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稱號,擔任深圳大學雙創導師職務。她長期致力于管工醫多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具體包括智能優化調度、信息物理系統以及圖像處理等多個方向。近些年負責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包括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參與面上項目三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項,主持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一項,主持廣東省聯合基金項目一項,負責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一項,參與廣東省重大項目一項,參與廣東省重點領域專項一項,參與深圳市面上項目一項,主持企業橫向項目一項,參與企業橫向項目三項,在SCI/EI數據庫收錄的期刊上發表了四十多篇論文,其中十二篇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獲得了十多項專利授權,擁有兩項軟件著作權,撰寫了兩篇教學改革論文。獲得了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學術會議的優異論文表彰、第六屆數據挖掘和大數據國際會議的最佳論文表彰,并且還拿到了另外三項學術上的榮譽。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其中包含國家級項目三項,省級項目兩項,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學生創新發展基金基礎實驗項目共完成六項,在SCI/EI數據庫收錄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帶領學生在國際級、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競賽中取得十五項獲獎成績。
耿爽擔任助理教授職務,同時也是一位嶄露頭角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巴斯大學進修,并且入選了深圳高層次海外人才計劃,獲得了深圳大學的荔園優青支持,還擔任了深圳大學雙創導師的角色。核心探索領域涉及管理信息系統、智能決策系統、數字化媒體用戶行為等方面,曾在SSCI/SCI/CSSCI收錄期刊上發布20篇學術文章,編寫了3部專業著作,獲得了3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負責或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市級其他研究項目3項,榮獲3次學術會議論文類獎項,指導學生發表了10余篇學術論文,指導了5項大學生創新發展基金項目并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帶領學生團隊在國家級競賽中獲獎4項,在省級競賽中獲獎9項,共計獲得了20余項學科競賽榮譽。
王旸是助理教授,同時擔任碩士生導師,并且是深圳大學的新銳研究生導師,還擔任特聘副研究員,入選了深圳市“鵬城孔雀計劃”C類人才,擔任健康智能創新研究中心的特約研究員。他擁有華中科技大學的工學學士和管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也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近些年專注于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相結合的探索,涉及健康醫療數據的深度挖掘,以及衛生政策的智能化審視。負責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同時承擔一項青年項目,以及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另外還參與了兩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主要貢獻了十余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企事業單位委托的課題研究,在SCI、SSCI、CSSCI收錄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近二十篇論文,并且榮獲深圳大學教學成果的最高榮譽。
(五)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涵蓋了基礎英語、高階運籌學、論文寫作指導、交叉學科前沿講座、最優化計算與工具、高級數理統計、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知識管理、數據科學與商務智能、數據挖掘與創新實踐、創新創業研討、人工智能與創新、通用搜索技術、大數據泛構、大數據與城市分析、空間統計與計算等。
(六)教學資源
(1)師資力量強勁
這個學科是廣東省的優勢重點學科,屬于廣東省“珠江學者”設崗的平臺,也是教育部信管專業虛擬教研室的一個成員單位。整合了國際創新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以及管理學院中表現突出的教師資源,針對大灣區在復雜產業領域面臨的難題,運用融合文理、工學滲透、醫工結合的科研與教學方式,既重視學生基礎理論的穩固,也強調理論知識在產業實踐中的轉化價值,全面增強學生掌握跨學科知識、運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養。學校設立了多種高層次國際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創業服務工程碩士項目,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跨學科合作研究生項目,博士聯合培養項目,以及創新應用博士后項目,這些項目為該專業引入了國際化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
(2)科研實力雄厚
該專業導師團隊科研經費充裕,承擔了多項國家級及省級重要科研項目,例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軟科學項目等,研究生能夠深度介入到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學術研究中。擁有眾多研究機構及實驗室,例如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智能計算與管理決策研究中心”,廣東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深圳大學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資助的“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實驗室”及“智能管理與決策協同創新中心”,深圳大學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戰略創新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智能管理與交叉創新實驗室等。
(3)產業資源豐富
學院同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和數據管理中心組建了健康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戰略創新實驗室,致力于數據驅動的智慧醫療管理研究;學院還同美國硅谷高創會簽署了“大灣區—硅谷之窗”合作協議,創建了超300平方米的雙創展示區域,以對接國際雙創資源;學院與深圳科創學院聯手,開辦了雙創高端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完善的資源支持;學院同深圳市水務局聯手,研發了評價體系及量表,協助水務局改進資金管理制度;學院同深圳市城市管理局聯手,研發了市容風險位置預測模型,增強了市容維護管理效能;學院同白+黑智能店聯手,提升了無人購物場景技術,推動了店鋪推廣與服務改善;學院同愛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聯手,培育了艾依秀服裝定制平臺,為顧客提供個性化的服飾推薦。
(七)畢業生情況
(1)往屆招生情況
往年招生錄取情況表明,數字智能創新與創業管理全日制學術碩士研究生項目,吸引了眾多來自985、211高校的預推免生遞交申請,這些申請者中,來自985、211高校的學生比例超過了42%。
二零二一年招收了九名免試研究生,其中有三名畢業于頂尖大學,有一名來自重點大學。在我們學校所有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項目中,本院錄取的總人數是最多的,來自頂尖大學的生源人數也是最多的。
2022年總共招收了9名免試研究生,在參加復試的學生里,有12名是來自985或211高校的,這個比例達到了26.7%。專業第一名的人數共有35人,占總人數的77.8%。在錄取的9名免試研究生中,有3人畢業于985高校,另外1人則來自211高校。
二零二三年總共招收了八名免試研究生,參加復試的人員里,專業排名第一的有十五位,他們占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二點八。最后確定錄取的免試研究生也是八名,在這八個人當中,有兩名畢業于九八五高校,有一名畢業于二一一高校。
現在讀推免的學生進展良好,每個學生每年大約能獲得1到2項成果,這些成果涵蓋了頂尖期刊文章、國家專利證書、軟件著作權登記等。
(2)學生科研成果
往屆畢業生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劉佳同學,學習期間總共完成了13篇高級別英文文章的撰寫,其中4篇成功進入SCI數據庫,并且榮獲了ICSI最佳文章榮譽;劉倩穎同學,學習期間共同完成了10篇英文文章的編寫與發布,這些文章包含了3篇在公開的SCI期刊上登載的國際性論文以及7篇被EI收錄的作品(這6篇中有的是在本領域最頂尖的國際學術會議中公布的);畢瑩同學在學習期間,完成了11篇高水準英文文章和4篇高水準中文文章的發表,在這其中2篇被SCI收錄,7篇被EI收錄等,畢瑩同學目前已經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并且被鄭州大學聘為特聘教授。
(3)學術活動
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踴躍投身各類學術交流,屢次受邀在國內外專業論壇展示研究成果,并榮獲優秀論文表彰,顯著開闊了學術眼界,充實了專業履歷。
表1 部分參會記錄
圖7 參加學術活動
(4)學生獲獎情況
表2 部分獲獎記錄
圖8 部分獲獎情況展示
(5)往屆優秀學生代表
表3 部分畢業生近況
學費和獎助學金
(一)學費
依照國家相關規定,只要學生是深圳大學全日制脫產學習的碩士研究生,且該校已正式錄取,那么每年的教育費用為8000元。
(二)住宿費
以在校住宿形式修讀的研究生,依據宿舍可分配房間和居住環境,每年費用在1200元到1500元之間,按個人計算。
(三)獎助學金
深大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借助區域經濟騰飛的有利條件,致力于提升福利標準,以此招攬杰出學子,并引導他們專注學術研究。
國家助學金每年發放8000元,推免新生能夠領取15000元新生特別獎學金,
在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之外,還可以申請荔研優學獎學金,該獎項此前已有14位由本導師團隊指導的學生獲得過,且每年都有名額分配。
研究生可以申請深圳大學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基金里的研究生創新項目,包括普通項目和重點項目。
能夠申請包括“鵬城獎學金”、“騰訊創始人創新獎學金”在內的眾多社會性(企業性質)的獎勵基金。
在校學習期間可以申請研究生級別的科研創新項目,有機會加入高規格的科研項目并且能夠得到科研經費等支持。
本專業研究生若想在創新創業領域進行實踐嘗試,可借助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向深港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申請資金支持,該基地每年大約會選取二十個申請項目,提供總額高達一百萬元的創業補助。
依據深圳大學獎助學金制度,采用全日制學習形式的無定向碩士研究生,每年獲得的各類資助和獎勵總額至少八千元,其中成績特別突出的學生,其所得不會低于六萬元,若將學校提供的國家助學金、社會或企業設立的各類獎學金等相加,年度總獲獎助學金有可能突破十萬元,有關獎助學金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獎助體系(2024級)》。
(四)助學貸款與特困補助
依據國家相關準則,深圳大學能夠為經濟狀況不佳的碩士研究生提供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支持,針對處境特別艱難的學生,學校設立了專項困難補助。
報名方式
(一)深圳大學推免預報名系統報名
申請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推免生,請登陸“推免預報名系統”完成注冊。該系統現已啟用,首批面試候選人將在已報名者中產生。各位考生應關注系統內的“推免進展”,一旦確認獲得推免資格,務必更新相關資料。已參與暑期夏令營的同學,需要再次提交個人報名資料。
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平臺上的“推薦免試生服務系統”進行登記
研招網“推免服務系統”啟用之后,具備預推免資格的人員必須在限定時段內,也就是通常不超過二十四小時,進入該系統填報個人意向并且確認錄取事宜。那些沒有在規定時限內完成錄取確認的人員,學校一般不會再維持其被接收的資格。第一輪面試結束后假如還有空缺名額,會依據“推免服務系統”中的考生資料來進行增補錄取,屆時不會再參考“推免預報名系統”的相關信息。
研招網那個“推免服務系統”大概在9月28日會啟用,確切時間還得看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的正式通知。
(三)時間節點安排
從九月四日開始,考生需要進入“推免預報名系統”完成登記,如果已經拿到了本校的保研機會,務必盡快把系統里的推免情況調整為“已經拿到”。那些超過期限還沒更改的人,會被當作沒拿到資格,不會進行審核。最終報名什么時候結束,要參考研究生推免咨詢群發布的消息。
9月24日到9月27日,先審核各專業考生的申請材料,然后根據材料安排推免生面試環節。
9月28日至10月10日,申請者需進入“全國推免服務系統”填寫個人意向,同時獲取并確認發放的擬錄取信息。
(4)10月11日:確定各招收專業碩士推免生的預錄取名單。
(四)報考咨詢
(1)咨詢電話: - ;電子郵箱:
(2)研究生推免咨詢群:
2024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推免報名咨詢 QQ群號:
請將所有群成員的昵稱統一調整為規范格式,具體要求為:專業類別加上個人姓名,再后綴所在院校名稱,三者之間用分隔線連接香港大學研究生招生網,例如“經濟/管理-李四-復旦”。
其他事項
教育部的最新政策文件還沒發布,先按照過去的規定來操作。最終報名和招生的具體辦法,要參考深圳大學研究生招生網站公布的《深圳大學2023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章程》。
詳情咨詢
為了方便各位彼此交流,解決問題,請有意向的同學加入QQ群:加入QQ群:(2024深圳大學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推免報名咨詢),并注明個人姓名,就讀院校,所學專業!
簡歷發送至電子郵箱:
我們誠摯邀請有意向從事這些學術領域的推薦免試研究生申請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