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19 15:08:47作者:佚名
近期,日本文部科學省推出了一項重大舉措——計劃將博士生的生活津貼進行限制,僅向本國研究生發放。
這事兒在留學圈炸開了鍋,尤其是咱中國學生...
先說說日本這個博士生補助制度。
自2021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實施了“面向未來研究者挑戰的研究項目”,旨在激發更多人投身博士研究,并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加入。
該政策相當優厚,博士生在攻讀學位的3至4年期間,每年可領取最高290萬日元的補貼(相當于約14.5萬元人民幣),其中240萬用于生活開銷,剩余的50萬則用于研究經費,并且這項資助并不受國籍限制。
然而短短三年后,這一政策卻突然“急剎車”。
6月26日,日本文部省意外地發布了新的政策變動,其核心內容僅有一項:自今往后,240萬日元的生活費補助金將僅限于日本本國學生,而留學生將無法獲得任何補助。
研究經費的發放雖未中斷,然而補助標準將根據研究成果和項目質量進行調整,且新增了面向社會人士學生的資助,這一新規定自2026年度起正式施行。
日本為啥突然“變臉”?看看數據就明白了。
去年,獲得補助的學生總數達到了10564名,在這其中,留學生占據了4125名,這一比例接近于40%。與此同時,中國籍學生的數量為2904人,這一數字幾乎占據了受助學生總數的30%。
這事兒在日本國會被拎出來說了。
有人認為,眾多補貼被外籍學子獲取,尤其是我國學子占據了約三成比例,這難道不會導致日本本土學生的機會相應減少嗎?
自民黨議員有村治子直接在國會上“開炮”。
她特意拿東京大學舉例,說中國留學生這幾年數量暴增。
東京大學在2008年度接納的中國留學生數量為727名,到了2014年度增至1136名,而到了2024年度,這一數字更是攀升至3396名。在這16年間,留學生人數增長了4.7倍。
在所有留學生群體中,我國學生的占比自2009年度的30%上升至2024年度的61%,增長了近兩倍,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增強。
她引用了加拿大和美國的案例,指出那些國家的國際學生學費遠超本國學生,并倡導日本效仿此做法,優先保障本國學生的利益,嚴格控制獎學金的名額分配。
只留研究費,對留學生影響有多大?
簡單估算一下:若在東京租賃一套普通公寓,月租金大約在8至10萬日元之間,那么一年的費用大約是100萬;此外,日常開銷如餐飲、交通等,每月大約需要10至15萬日元,累積一年的開銷約為150萬。
這240萬日元的生活費用大體滿足了東京的日常開銷,包括飲食、衣物、住宿和交通,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術研究中。
政策一經調整,該項資金便不再存在,留學生只能依靠家庭支持或是通過打工來籌集費用,然而攻讀博士學位本身便十分繁忙,顯然很難同時滿足打工的需求。
再說這50萬的研究費。
盡管研究經費依然存在,然而每年僅有五十萬日元,這筆錢主要用于購置實驗所需材料以及參與學術交流活動。
而且未來或許會根據成績進行變動,若初來乍到日本未能適應環境,成績未能達標,研究經費或許還會相應削減。
這相當于讓留學生“自帶干糧做研究”...
新聞出來后,日本網友們對這事也是吵得不可開交。
有些人堅定地主張對國外留學生的資助進行限制,他們認為自家的孩子上大學時已經背負了貸款,尚未償還,為何外國學生卻能輕易獲得大額的補助呢?
眾多大學畢業生步入社會時,肩上扛著數百萬日元的獎學金貸款。在我公司,就有幾位年輕人,他們似乎計劃每月償還兩萬元,長達二十年之久。政府終于決定削減對外國留學生的優惠政策。然而,我認為這舉措來得太遲了,真希望這些政策能更多地惠及日本人。例如,若他們能認真還款五年,是否可以考慮減免一半的剩余債務?這或許能緩解一些因經濟壓力而對結婚和育兒產生猶豫的人。
盡管已是晚些時候,但我認為文部科學省的決策似乎與國家利益相吻合。為了吸引海外的杰出學子,我們首先需加大對國內研究設施的投入,并對涉及研究的法律法規進行重新考量。僅憑生活成本較低這一點,并不能有效吸引優秀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日本的公共資金分配應得到優化,以改變目前僅對少數國家有利的現狀。
從博士階段至碩士階段,乃至大學階段的教育,均需限定僅面向日本人,確保日本人的優先權和專用權。生活費補助的受惠者同樣僅限于日本人,即便日裔或與日本人結婚并取得日本居留資格的外國人,亦不享有生活援助。各自治體需嚴格按照規定條件進行通報。尤為重要的是,日本人繳納的稅金應當專用于日本人。
確實,一個國家的比例達到四成確實過高,我認為有必要對此進行重新考量。近期,我頻繁從新聞中得知,尤其是中國的留學生在我國國立頂尖大學中的比例相當高。據稱,從留學費用的性價比角度來看,日本同樣具有顯著優勢,而且實際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學生。然而,盡管許多人費盡心思在日本完成學業,但畢業后大部分人卻選擇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那些日語熟練且積極進取的留學生,即便他們最終選擇回到國內發展,難免會讓人感到一絲惋惜。究其原因,國立大學的運作成本中,國家所承擔的比例頗高。在此,姑且提出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那就是在諸多方面,似乎都顯得有些令人遺憾。
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博士課程資助體系進行了調整,決定將生活費用補貼的范圍僅限于本國公民,這一做法在我看來是合理的。
當前體制下,中國籍的外國留學生數量較多,對此,有關其與日本學生資助平衡性的疑問聲一直不絕于耳。鑒于這是公共資金資助,優先培養本國人才的做法自然有其合理性。
針對那些非博士課程的學生,他們正承受著學費激增帶來的貸款型獎學金還款壓力,因此,目前加快此類制度改革的步伐顯得十分緊迫。
然而,眾多理智的網民紛紛發聲,他們認為,留學生涌入日本,為學術界注入了創新思維和生機活力,同時也推動了文化交流與科研進步。
實際上,眾多日本民眾普遍覺得就業在收入上更為劃算,故而他們并不傾向于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與此同時,留學生們對于教育的價值觀念存在差異,攻讀博士學位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普遍的路徑。因此,留學生并非在“搶占”日本學生的學位機會日本留學生支援機構,實際上,日本國內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數本身就較少,這既是事實,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在這種背景下,即便政策發生變動,也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再者,日本的高等學府在全球QS排行榜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若缺乏充足的獎學金資助,計劃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數量將逐漸減少,這無疑會對國際化進程產生不利影響。目前,博士課程所受的支持不足,不得不承認,日本在與他國競爭中處于劣勢。
日本學生之所以不愿追求博士學位,主要因為他們認為“博士學位并非必然所需”。事實上,若他們有此需求,完全可以在工作后繼續攻讀。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日本學生更傾向于認為在碩士畢業后直接就業更為實際。
從本科四年的學習生涯過渡到研究室,再到碩士一年投身于求職活動,以及碩士二年的實習階段,除了那些極為積極且表現卓越的學生,持續進行深入研究實屬不易。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考慮到我國博士生入學人數眾多的現象,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日本大學的教授們如此樂意接收中國學生?實際上,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學生,我國留學生普遍展現出勤奮刻苦、成績優異的特點。他們追求博士學位不僅承載著個人的夢想,更是大學以及導師對他們能力和決心的肯定。
雖然有很多排外主義的評論,但這些評論從根本上存在誤解。
留學生在日本進行的研究構成了日本學術領域的一部分。一旦這些留學生返回自己的祖國,他們將被視為“知日派”。至于他們最終會變成“親日的知日派”還是“反日的知日派”,這一結果從長遠來看將對日本的國家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對年輕一代的投資,對于日本的國家利益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投入。
中國網友也是議論紛紛。
“有點小氣了”
“能省幾個錢?再次驗證小日子沒有戰略眼光?!?/p>
“搞笑,外國籍博士的科研產出是不算日本嗎?”
博士生們原本依賴獎學金來維持生活,從中看到了一線生機……然而,這樣的希望就這樣被無情地剝奪,實在太過分了。
......
眾所周知留學之路,無論國內國外,博士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從事研究工作。
眾多國家和地區均對博士生提供獎學金、津貼等形式的支持,此類資助更應被視為一種報酬,而非單純的補助。
日本這240萬日元生活費,說到底也是博士生們的工資。
所以以后是只給日本人“發工資”?!
從日本視角出發,他們或許認為本國的學子更應得到扶持,特別是為了留住國內的人才,防止出現“為他人做嫁衣”的現象。
不過,搞學術本來就需要國際化。
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原本就相當可觀,特別是在理工科領域,眾多研究室的成員中日本留學生支援機構,外國人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有的甚至幾乎達到一半。
眾多留學歸國的博士,在日本完成學業后,選擇繼續在當地從事工作或深入研究,為日本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今將留學生排除在生活費用補貼之外,難道這不會使得日本高校的科研領域變得更加封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