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1-12 10:07:45作者:佚名
開幕嘉賓合影
2023年12月15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承辦的“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建校70周年在校生優秀作品展”開學地點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始建于1953年,建校70年來,不斷發展,始終是中學領域最具傳承與創新活力的繼承者、開拓者、探索者。藝術教育。附中專業教學源于徐悲鴻先生的美育理念,經過一代又一代附中教師的辛勤耕耘和探索而成熟。并不斷積累、豐富并逐步拓展。在70年的辦學實踐中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基礎和中國美育精神。教育系統。本次展覽展示了附中在校生的整體職業面貌。 “傳”是對附中70年傳統的傳承; 《集合》不僅是人才的聚集,更是附中校友學術精神和當前教學成果的集合。 “桃李不言,自成其道”,傳遞偉大的藝術境界,聚藝術夢想,擁有美,聚才華,自然會形成一條蹤跡。
中央美術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原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高級教師、校友,中央美術學院黨政職能部門負責人,開學附中師生代表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附中黨總支書記刁婷婷主持。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虹致辭
高宏在致辭中表示,附中建校70周年期間,學校舉辦了兩次展覽,一是“知識與行動·學習的遷移”教師展;二是“知識與行動·學習的遷移”教師展;第二個是“傳遞·承啟”學生作品展。通過這兩個展覽,我們可以看到,歷經70年的風風雨雨,附中依然代代相傳,附中依然充滿生機與活力。 70年前,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在老院長徐悲鴻先生的倡議下成立。他提出“中國的藝術教育將從這里真正走上正軌”。這體現了徐悲鴻院長對正規藝術教育規律性的認識。對優秀藝術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一是辦好高等藝術教育,必須向基礎教育延伸。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必須為正規的高等藝術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從基礎教育階段發現優秀藝術苗子并開始培育。
高虹指出,今天,時代發生了巨大變化,時代賦予了藝術教育新的內涵。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要立足時代發展要求,持續肩負培養優秀人才的責任,傳承優良文化傳統,為優秀人才打下堅實深厚的造型基礎和人文基礎。藝術人才:一要堅定不移,夯實基本功。 。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形”,深刻感受“光”,深刻體會“空間結構”。理解“型”,是為造型打下良好的基礎;感受“光”,就是欣賞色彩的豐富; “空間結構”就是為構圖思維打下良好的基礎,形成理解、表達、表現的基礎。二要文章與文章融為一體,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了解世界文明的重大成就。通過對中國書畫的學習,通過對中國和世界歷史文化的了解,通過對當代藝術發展的體驗,包括通過文化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打下重要的文化基礎。第三,要培養和培養高雅的藝術品味。要讓學生開闊視野,教育學生具有高于人類藝術巔峰的藝術成就,用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在學生身上形成大格局和高雅情趣。四是要思想引領,培育真人文情懷。培養學生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培養學生對人類命運的關心。
高虹希望附中老師們能夠繼續繼承光榮傳統,向前輩、老教師學習,教好專業課、文化課,教好每一堂課,布置好每一份作業,組織好每一次教育實踐活動好。附中的學子也應該像我們的老校友一樣,學好專業課,學好文化課,學好每一堂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認真投入地參加每一次實踐活動,樹立遠大的志向。培養高尚情操,練就過硬技藝,鍛煉強身,為成為新一代優秀藝術家做好全面準備。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悲鴻先生之子、中學附中1965屆畢業生徐慶平致辭
徐慶平在致辭中說,1952年的校會上,我的父親、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徐悲鴻先生提出設立中央美術學院附屬高中。他說,“新中國的正規美術教育必須從‘現在開始’開始。”1953年,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成立,這是他當年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70年來,中國的藝術教育無論是學生培養規模、教學水平、學生成績,還是教學環境,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希望我們的祖國一代又一代地涌現出優秀的藝術人才,我們的藝術事業能夠繼續保持文化脈絡,保持藝術精神,堅持我們的傳統,取得輝煌的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附中1957屆首屆畢業生曹春生致辭
曹春生在致辭中表示,非常榮幸成為新中國藝術教育附中的第一批學生。我們經常被戲稱為“黃埔一期”,這個稱號讓我們非常自豪。在去附中之前,我只是喜歡畫畫,但不知道如何學畫畫。我不知道繪畫是怎么回事。來到附中后,我不僅學習了美術知識和文化理論,而且樹立了良好的藝術觀。感謝美院附中的老師們、各位老師。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院附中的教學中,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我們。過去的70年,我依然歷歷在目。在美術學院附中和美術學院學習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原副校長、1957年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第一屆畢業生楊光和致辭
“小盆里的大樹,郁郁蔥蔥等待果實變紅。畫作激發夢想,師恩激勵未來英雄。藝園的青春事業永遠青春永駐。”楊光和在致辭中對附中建校70周年表示祝賀。他說,“丁景文校長提到的小‘大盆栽’,就是說附中本來就是一個小盆地,規模不大,但卻為中國藝術界培養了很多精英人才。” “果子是綠的,果子是紅的。”這是趙云安校長說的,指的是附屬中學。它培養了大批、年輕、有才華的人。蘋果雖然沒有完全成熟,但卻為我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未來的藝術成長;“畫因夢想,師恩為靈感”,意味著附中是我們藝術夢想開始的地方,為我們從事藝術事業和藝術教育奠定了基礎。藝術園青年產業,“永遠年輕”意味著中學基礎藝術教育不僅僅是為了教育青少年,在時代背景下,基礎藝術教育也是一項剛剛起步的青年事業。開始了。青年的事業就是永遠年輕。作為附中第一屆畢業生,我要感謝母校,祝福母校。
原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專業教研室主任、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1屆畢業生王一鵬致辭
王一鵬用飽含深情的日記講述了在附中教書、與同學相處的故事。他說,我在附中教過幾百名學生。正是因為有了和同學在一起的經歷,我才擁有了更好的生活。意思是,謝謝同學給我這樣的機會。作為一名藝術家,我深感自己很幸運,能夠在自己喜歡的藝術世界里遨游;更幸運的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可以擁有一批幾十年來一直保持專業精神的優秀學生。師生情誼,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師生情誼,我們的人生才更加有價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附中1957年首屆畢業生金紅軍在視頻講話中表示,作為附中首屆畢業生,他只代表我們老一輩學生,向以校長丁敬文為首的我校創始人致敬。向這些老師和工作人員致以無限的敬意、敬意和懷念。同時,祝愿各位老校友在有生之年貢獻自己的余力,繼承附中的光榮傳統。希望我們初中生、學妹們繼續繼承和發揚附中的優良傳統,刻苦學習,不忘初心,不驕不躁,努力奮斗,在新時代邁上新的臺階。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附中1964屆畢業生孫靜波在視頻演講中說:“63年前的8月22日晚上,我從老北京火車站,走過長安街,走進王府井大街,走到隆福寺大街78號院子,我赤著腳,拎著行李,敲開了中央附中的大門。美術學院,并成為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學生。”孫靜波在致辭中深情地回憶起自己剛來到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時的情景。他說,在那段困難時期,多年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始終燃燒著拼搏精神,“就是在那個時期,我們這一代人受到了老師們的諄諄教誨。每當我們坐在一起,回憶起我們共同的經歷,我都為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學習而感到自豪和難忘。向我們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老師們致敬,你們是我永遠的老師,向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年輕校友致敬,我永遠是你們中間的一位小校友。 ”。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96屆畢業生林茂致辭
“聽了幾位學長和校友的演講,我感觸良多。時光的車輪仿佛帶我回到了30多年前。在附中讀書的時光一直是我們最難忘的時光。”珍貴的記憶。”林茂在致辭中說道。動情地講述了來到附中求學的每一個細節,“我出生在四川一個偏遠的山村。 1991年,我懷著對藝術的熱愛和對附屬高中的向往來到北京求學。從1991年到1992年,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最難的一次 1992年,我考入北京附中,在老北京火車站候車室和美術學院韋小學工地里住了幾個月。但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終于在1992年5月通過了嚴格的考試,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這段記憶至今仍激勵著我。我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能夠向在座的同學們傳遞一種不畏艱難、為藝術夢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
林茂說,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是在我們老院長徐悲鴻先生、江楓先生的親自倡議和直接關懷下創辦的。 70年的風雨歷程留學之路,始終與中央美術學院結下不解之緣。本次《傳記·承啟》展覽重點向社會展示附中70年來積累的專業教學優勢和當前專業教學的整體面貌。這次展覽從三個部分給我們清晰地展示了脈絡。在附中的基礎課部分,其繪畫、著色和素描齊頭并進,相互依托,相互促進。這三部分內容充實、相互獨立、相互支撐。它們是教與學相互成果的總結,是師生之間強烈藝術情感的呈現。 《吹灰·承啟》傳承的不僅是繪畫精髓,更是70年的專業教學脈絡、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培養和老校友精神的延續。有著70年歷史的附中,可以說是人才薈萃、水到渠成。
作為一名學長、附中培養的學生,林茂在講話中對附中的學生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一、學生要懂得珍惜。附中階段是藝術觀念萌芽、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珍惜嚴謹、包容的教學理念,珍惜各有所長的教師,珍惜良好的學習環境。因為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的同學們,應該珍惜自己的青春時光,“積小成千里”。希望同學們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藝術追求,珍惜自己難得的藝術直覺。珍惜時間,抓住時機,“及時鼓勵,但時間不等人”。很多年后,我相信附中的生活將成為你成長過程中最珍貴的記憶。 2. 學生應該知道自己有什么,沒有什么。今天的展覽是學生們精心創作的成果的集合。形象足夠生動,內容足夠豐富,形式足夠多樣。充分反映了學校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學術面貌。在美術館里,很多前輩和大家都可以看到。此次展覽同時展出,是學校對附中的肯定,也是接受各方聲音、更好提升自我的寶貴機會。應該成為青少年取長補短、取長補短、綻放奇葩的學術活動。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我們應該認真梳理,也應該深思。新時代青少年藝術學習和創作的新問題、新要求。 3. 學生應該小心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這既是“方勝于圓”的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表述,也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實踐樹立做事志向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學習思考并鼓起勇氣做某事和不做某事的過程。藝術之路是對自我的深入探索和錘煉,引導學生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貢獻。 “桃李無聲,自有其道”,是美育的結果。附中人才輩出。作為潛在藝術人才的聚集地,我們希望附中能夠“量物相,得其真”,保持其一貫的謙遜純粹的文化。藝術氣質,不斷繼承藝術博大精深,培養藝術人才。
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黨總支書記刁婷婷主持開幕式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基礎教學部分。呈現的精品課程有靜物寫生、石膏寫生、靜物色彩、戶外人物、生活寫生、國畫書法、泥塑寫生、思維訓練等,展示了在日常中強調傳承與創新的教學理念。附屬中學的教學并相應延伸。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成果。二是鄉村寫生與創作實踐部分。注重社會實踐是附中的優良傳統。通過第一課堂的體驗,我們可以進入新鮮、生動、直觀的第二課堂。學生們通過體驗壯麗的鄉村、壯麗的河山、人文景觀,在畫面中表達了生動的創造力和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年輕一代對新時代的熱愛和思考。三是美育中心留學課程板塊。經過近20年的探索和積累,出國留學課程不僅展示了符合全球藝術語境的美術、珠寶、建筑、創意影像、產品設計等領域的作品,也展現了他們對藝術的深度參與。以非遺課程為載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及其教學成果,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據悉,展覽將展出至2024年1月1日。
展廳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