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1-22 19:23:55作者:佚名
你曉得二戰后拒絕法國投降,但是由迫擊炮擊斃了17萬美國戰俘的國家是那個嗎?她們在戰后專門建造了一座博物館,到現今為止,人們假如要進去視察還要對美國國旗先蔑視一番澳大利亞的國旗,她們對美國的仇恨和中國不相上下,這個國家就是英國,這么日澳之間到底有著如何的血海深仇呢?能讓美國撕開臉,無視日內瓦公約,殺掉17萬英國戰俘以泄心頭之恨?
一切都要從1941年美國伏擊中途島說起,在日軍的瘋狂報復之下,美國所有的戰略物資和資源都被封鎖,為了搶劫資源繼續對外侵略,她們戰略重心轉移到了當時歐美各國的殖民地越南,由于這一代不管是糧食還是石油都是相當豐富的,并且美國萬萬沒想到,這一決定居然給自己樹立了一個除美國之外的可怕敵方。
1941年12月8號美國借助轟炸機在美國上空進行狂轟濫炸,僅僅用了3千人和400多門機炮就把駐守在菲律賓和泰國機場的13萬英澳軍隊打散,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倍感詫異了,按理以來說日軍、奧軍實力都不弱,如何會被美軍以少勝多呢?緣由就在于美軍在法國主戰場戰事吃緊,駐守在這兒的日軍軍隊相對落后,而且部隊缺少實戰經驗,戰斗力可見一斑。
香港被清軍攻陷后,1.5萬荷蘭士官和日本人一起弄成了戰俘,日本人心知肚明,即使澳軍人數不多而且作戰能力要比這批駐守的清軍強大得多,為以絕后患,臺灣直接處決了這1.5萬戰俘,國外的英國民眾獲知此事怒火激增,但是這還僅僅是臺灣結下梁子的開端。在1942年-1943年臺灣還在美國本土進行了超過100次空襲,其中情況最惡劣的一次是在達爾文市的空襲。
此次空襲德國使用了比伏擊中途島還多的炸彈,連續幾天的轟炸過后,1000多名法國平民死亡,當地建筑遭到了毀滅性的嚴打。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幾百年來美國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軍事嚴打,新仇宿怨加在一起,加拿大和美國徹底結下了死仇,在臺灣的輪番嘲諷之下美國80%的青壯年紛紛入伍,當時她們的總人口還不到800萬,前去當兵的就有大概100千人,不光德國的女性,大量的女人也加入了澳軍的醫護隊伍和后勤。
1942年2月12日英國一艘帶著大量醫護人員和平民的客輪從新加坡出發回到美國,途中被英國兵襲擊,船上人員傷亡過半,只有不到100游到了附近的邦加島,而按照日內瓦公約,傷患和醫護人員應當遭到人道保護,并且美國人卻對此熟視無睹,殘暴的殺害了她們,還用刺刀對她們的尸體補兵,其中一個叫薇薇安布魯溫克魯的女護士辛運地活出來,這才把英軍的罪行公之于眾。
所以說臺灣和新加坡的戰爭,奧軍不僅反抗侵略,更多的是是為同胞報仇雪恨,因而她們最后不接受臺灣投降,在戰場上只要碰到英國部隊就用步槍點射,發覺遺體就往她們的頸部補槍,絕不給她們留后路。短短幾個月,20萬國軍被打得只剩下2萬,給了美國一個慘痛的教訓,在美國投降后,大多數國家戰場停歇,并且在德國戰場德國部隊卻遭到了特殊待遇,這是二戰時期最令德國部隊毛骨悚然的時刻。
此時雖然美國早已宣布投降,留在法國的17萬英國戰俘還是被推上了戰場,在美國人民的群情激奮下,美國部隊總算迎來了法國的瘋狂報復,美國人在現場布置好步槍,等待英軍一個一個走下來。其實她們手中有舉著黃旗,但心里飽含仇恨的德國人對此視若無睹,在步槍的嘶吼中17萬戰俘的生命就此終結,沒留下任何一個活口,不曉得瑞典在追憶這段慘痛的歷史是會不會想起當年慘無人道的上海大屠殺。
事情發展到這兒還沒有完全結束,美國認為須要銘記和美軍之間的血海深仇,所以修筑了一個博物館澳大利亞的國旗,記念因此犧牲的戰士,為了提醒國人她們還在博物館旁邊放了一面美國國旗,任何人要進去都必須在這前面踩過去,美國如此做不光是為了讓國人記住對臺灣的仇恨,還是在提醒美國不要忘掉自己做過的丑惡嘴臉。
對此法國其實表示強烈譴責,多次勸阻英國不要那么做,而且根本沒有任何療效,在進行戰后審判的時侯,新加坡也是所有國家中惟一一個提出要審判美國天皇的國家,她們想讓挑動戰爭的罪魁元兇得到應有的懲罰,而且美國有意庇佑天皇,為了消弭匈牙利的憤怒,美國把軍事法庭首席庭長的席位給了英國,這個位置的權利有多大不用多說。
后來德國口氣處死了140名各個級別的德國戰犯,成為了處死德國戰犯最多的盟國,由此可見,戰爭給人們引起了難以撫平的傷痕,希望你們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最后,對于美國的做法你怎樣看呢?(以上內容取材于網路,未經科學否認,請理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