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0 15:12:28作者:佚名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開始瘋狂地向外擴張。日本的天皇,也變成了亞洲人民憎惡的目標。現在讓我們來了解,這些天皇的最終下場。
一、孝明天皇死因不明
孝明天皇是明治天皇的親生父親。他誕生于1831年6月,1846年登基時年紀尚輕,只有13歲,掌權持續了21年,1867年1月30日忽然離世,去世時年僅36歲。
那個時期日本的變革運動正值緊要關頭,孝明天皇的周圍同時存在著諸多對立的政治派別,由于天皇正值壯年且身體強健,他突然離世,當時便引發了諸多猜測,后來歷史研究者們通過查閱當時的病情資料和官員的筆記,對天皇的實際死因展開了深入研究。
有說法稱孝明天皇是死于天花,緣由是自1月15日天皇體溫升高后,沒過多久就顯現出典型的天花征兆,包括高燒不退,意識模糊,無法進食,時常嘔吐,全身布滿油性皰疹,1月19日和22日,他的醫生兩次確認孝明天皇患上了天花
還有種說法稱,孝明天皇在天花痊愈之后遭人下毒身亡。依據如下:截止到1月29日,天皇已擺脫天花病癥的困擾,身體大體康復,皰疹停止滲液,轉為結痂,亦可進食。然而到了1月30日,天皇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深夜11時,發生劇烈嘔吐與腹瀉,最終因七竅出血而逝世。因此,京畿地區迅速流傳起天皇遭毒害的流言。部分日本學者推測,孝明天皇或許中了砒霜,依據當時宮廷狀況推斷,謀害孝明天皇的嫌疑人可能是擔任過其樞密顧問的公卿巖倉具視,此人與維新派有關聯,意圖顛覆幕府政權,而孝明天皇則持反對態度。
事情的來龍去脈,現在已無從完全弄明白。首先,孝明天皇離世之后,他年僅十六歲的兒子睦仁親王登基,成為明治天皇。接著,巖倉具視、三條實美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實際權力,維新派則借助新天皇的名義,對陳舊的幕府展開最后的決戰,最終促使日本轉變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
二、明治天皇憂郁而死
日本通過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的成功,讓明治天皇贏得了“明治大帝”的名號。
這位“明治大帝”的壽命注定不會太長,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明治天皇就染上了糖尿病,到了1906年1月底,腎臟方面的毛病也隨之出現。
1909年10月,明治維新的重臣,極富侵略性的伊藤博文前往中國東北,旨在緩和日俄矛盾,不料在哈爾濱火車站遭到朝鮮愛國者的暗殺身亡。他的猝然離世,令明治天皇承受巨大打擊,導致其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天皇的近侍們驚覺,他的面容與氣色大不如前,明顯蒼老了。
第二年的1910年,日本于岡山開展軍事演練,明治天皇親臨現場觀看。演練期間,天皇每過三十分鐘就需要去解決生理需求,但過程遠沒有從前那樣順暢。即便獨自靜坐,他也忍不住用手按揉腰腹與膝蓋,神態痛苦。
1911年,日本社會黨內部分子策劃暗殺天皇的行動敗露,導致該黨十二位核心人物遭當局處決。此事在國際社會激起強烈不滿,眾多人士譴責日本司法程序失當,嚴重侵犯人權。明治天皇因此深受震動,認為生命失去意義,遂停止接受治療。
他的健康狀況很快急轉直下,到了1912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就臥床不起了,并且時常陷入昏迷狀態。又過了五天,明治天皇的神志也變得不清醒了。經過日本全國頂尖的醫療專家會診,最終確定明治天皇患上了“尿毒癥”。日本政府擔心天皇去世的消息一旦突然公布,會引發社會騷亂,于是就在報紙上陸續刊登了關于天皇病情的通報。
對日本民眾而言,此事如同霹靂從天而降。許多人成群聚集在皇居外廣場,或在神社寺廟,為天皇康復而誦經祈禱。但7月30日零時43分,明治天皇還是與世長辭,享年61歲。
對于日本人而言,那個光彩奪目的“明治時期”就此畫上了句號。皇太子嘉仁在皇宮的一個側廳里,含著淚水完成了即位儀式。他就是大正天皇。
三、大正天皇發瘋而死
大正天皇誕生于1879年8月31日,誕生過程異常兇險,其母遭遇難產,他險些夭折,甚至聽不見啼哭之聲。后來又罹患腦膜炎,出現高熱癥狀,這些病癥導致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后遺癥。
大正天皇登基之后,繁重的公務加劇了身體的衰弱,引發了反復發作的腦部血管阻塞問題,因此行動變得很不穩,走路十分艱難,雙手時常顫抖,同時思維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也顯著下降,1919年夏天,當他在那里觀看一年一度的陸軍和海軍聯合操練時,出乎意料地從檢閱臺上下來,親自打開一名士兵的行李包,檢查里面裝了些什么東西。出席慶典儀式時現在日本天皇是誰,他無意間將需誦讀的官方文書卷成細長的筒狀,模仿觀測遠方景物的工具,朝著代表們就坐的位置凝視。當權者擔憂公開他的健康狀況會擾亂國家穩定,因而選擇隱瞞,并著手商議由皇子的身份暫代君主執行部分事務。
那一年,日本內閣決議,由皇太子擔任“輔政者”,迫使大正天皇傳位。大正天皇雖然“神志不清”,卻對皇權依然覬覦,最終拒絕讓權。直到后來,他的近侍統領趁其不備之際,才將國璽盜走。
大正天皇退位后,前往葉山行宮休養,皇后與侍衛們竭力為他解悶,衛隊在行宮前院時常放聲歌唱軍歌,亦會舉辦跳躍兔子、蒙眼賽跑、頭頂立定、翻越柵欄等趣味活動,每逢此時,大正天皇便由數名隨從攙扶,端坐于庭院中央的寶座,面帶微笑觀賞衛士們的表演,不時發出陣陣歡笑聲。
他的健康狀況依然沒有改善現在日本天皇是誰,1926年12月25日凌晨1時25分,大正天皇最終離世,享年48歲。擔任了五年攝政王的皇太子隨即正式登基,成為裕仁天皇。
四、裕仁天皇結腸被切
裕仁天皇引導日本渡過了侵華戰爭期間的狂暴歲月,也承受了戰后恢復階段的諸多不易。在中華大地以及亞洲諸多邦國民眾心目中,裕仁被視為極其殘暴的戰爭責任人。他的所謂功業,在某個層面甚至超越了其祖父明治天皇的豐功偉績。然而,在日本近代歷史長河中,裕仁的最終歸宿卻是所有天皇中最圓滿的,完全沒有櫻花那種“短暫絢爛,終將凋零”的“日本風格哀婉情調”。
裕仁天皇
僥幸未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裕仁身體狀況良好,依然保持著國家元首的威嚴儀態。1984年1月,皇宮中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音樂會,用以紀念天皇與皇后結婚六十載的“鉆石紀念”。門德爾松創作的《婚禮進行曲》,令子孫繞膝的天皇夫婦深深陶醉于無上的幸福和難以言喻的喜悅之中。
三年的時間過后,裕仁在八十六歲生日的慶典上首次察覺到健康出了問題,因而被迫提前離場,前往醫院接受了徹底的醫學評估,結果被診斷為罹患了胰腺方面的惡性腫瘤。九月二十二日那天,宮內廳醫院為裕仁實施了一項在歷代天皇中從未有過的大手術,切除了部分腸道組織。自那以后,裕仁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處理國家事務的職責只能由皇太子明仁親王來承擔。
1989年1月7日凌晨6時33分,裕仁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心臟停止了工作,享年88歲。此前一年,也就是1988年9月,裕仁開始頻繁地咳血,健康狀況急轉直下。為了挽救他的生命,日本政府投入了全部資源進行救治,輸血量高達3萬毫升。盡管各方努力貝語網校,裕仁的病情還是在三個月后難以控制,最終導致生命終結。
裕仁逝世當日上午十點左右,日本史上最年長的皇太子明仁繼承皇位,時年五十五歲,是為日本第125代天皇,即平成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