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6 09:08:15作者:佚名
楊絳于北京5月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歲。楊絳是知名女性作家、文學翻譯家,同時也是錢鐘書的妻子。她擁有高尚、深刻且富有感染力的精神世界,最終實現了“回歸”的愿望。我們應當追憶楊絳的人生經歷、文學成就,以及再次體會她當年的《一百歲感言》所表達的心境。
今天凌晨,知名女作家楊絳,同時也是文學翻譯家與外國文學專家,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終年105歲。
楊絳誕生于1911年7月17日北京,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是中國享有盛譽的文學家,劇作家,以及語言轉換者。
楊絳掌握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稱作頂尖的譯作,到2014年已銷售七十多萬本;她早年的劇本《稱心如意》,曾在舞臺上演出六十余年,2014年依然在上演;楊絳九十三歲時出版散文集《我們仨》,在國內外廣受歡迎,再版數量超過一百萬本,九十六歲時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一百零二歲時出版八卷本《楊絳文集》,全書共二百五十萬字。
楊絳辭世: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中
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愿終于 “ 回家了 ”。
一位世紀高齡的杰出女性,中國文學界的特殊存在,楊絳先生,這位著名的作家、翻譯家、小說家和劇作家,于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去世,享年 105 歲。
楊絳先生誕生于辛亥革命前夕,她完整而深刻地見證了我國現當代以來跌宕起伏的國民發展歷程。憑借長壽與豐富的文字作品,她成為這百余年歷史時期中極具歷史影像性和說服力的親歷者之一。
是這段風雨交加的歲月磨礪出了這樣杰出的女性,還是因為有這樣的女性才讓這段歲月顯得非同尋常?無論怎樣,她都是華夏的子孫,身上刻著中國歷史的印記,血脈里奔涌著中華民族的輝煌與苦難,所有的歡樂與悲傷,都融入了這片土地。
在現當代文化領域中,林徽因的莊重,張愛玲的孤高,陸小曼的嫵媚,蕭紅的哀愁,謝婉瑩的平和,丁玲的奇特,楊絳的聲望與個性,其實一直并不特別突出,只是到了晚年時期,這位堪稱“標志性”的作家才慢慢被公眾所熟知,并且年紀越大,聲望反而越盛。
撥開歷史浮華,人們驀然發現,原來,她才是真正的一代才女。
楊絳先生門第顯赫,是地地道道的名門閨秀,畢生多數光陰都在國家民族動蕩不安的時期度過,無論戰火連天的解放前,抑或政治風浪迭起的解放后,她都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毅力與從容,帶著風骨承受著猛烈如狂風暴雨般的艱辛。
社會上有很多關于她漫長歲月的傳聞軼事:在上海那座孤島期間,她在公共汽車上曾嚴厲斥責過全副武裝的日本軍人,憑借非凡的膽識讓那些士兵不敢造次,最終安然無恙。文化大革命期間,她被紅衛兵迫害剪掉了不倫不類的發型,還被命令去打掃廁所,但她戴上自制的假發,將那間臟亂差的地方清理得煥然一新,令造反派們目瞪口呆。所有這些,描繪出一位面對民族不幸與個人困境始終不屈不撓、絕不低頭的崇高女性形象。
面對無邊無際的困境,持續不斷的貶低,越來越深的絕望,她外表平靜地表現堅毅,潛移默化地展開抗爭,精神世界堅不可摧如同瀚海。
其實,楊絳有雙重身份,一是她自己,二是 “ 錢鐘書夫人 ” 這個標簽。作為極具才華的文化名人,楊絳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一生。作為容貌與才華兼備的著名女作家,她年輕時就在京城聲名鵲起,被譽為 “ 楊絳最佳 ”,朱自清、李健吾、沈從文、費孝通都曾極力稱贊她。到了中晚年階段,她翻譯了《唐吉坷德》和《斐多篇》,并且撰寫了《洗澡》、《干校六記》、《我們仨》、《走到人生的邊上》等作品,楊絳即便已經百歲高齡,依然實現了創作生涯的最高成就。經歷了無數生活艱辛,她依然能保持平和淡然的心境,內心沒有絲毫怨恨。“哀而不怨,悲而不傷”,這便是楊絳的為人處世態度。
楊絳最為人所熟知的角色是錢鐘書的伴侶。在兩人超過半世紀的結合里,楊絳憑借卓越的文學素養,卻常常甘愿居于錢鐘書身后,扮演默默支持的角色。她不僅周到照料錢鐘書的日常起居,更深度介入他的整個寫作過程。錢鐘書每一部作品問世,都凝聚著楊絳不易察覺的心血。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楊絳錢鐘書夫人病逝,也許就沒有錢鐘書的巨大成就。
楊絳對錢鐘書產生了深遠影響;錢鐘書同樣對楊絳施加了重要影響,雙方共同成就了彼此,最終達到了和諧統一的狀態。錢鐘書的聲望極為卓著,幾乎掩蓋了楊絳的才情,然而楊絳那種從容淡泊、沉穩含蓄的風度,卻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令人敬仰。錢鐘書所說的“最理想的伴侶,最杰出的女性”,確實發自內心。他們夫妻二人相得益彰的幸福生活,想必也是上天賜予楊絳的又一份厚禮。
但是,人生無常的悲哀不斷降臨:1997年,被譽為楊絳畢生最佳作品的女兒錢瑗離世,1998年,錢鐘書溘然長逝。丈夫與愛女相繼去世,對楊絳造成的傷害難以想象。她內心充滿掙扎,想著“鐘書離開了,我也想離開,可是能逃到哪里呢?我根本無法逃避,必須留在世間,處理后續事宜,完成我應有的義務?!蹦菚r候,將近九十歲的楊絳沒有選擇離世,也沒有陷入消沉,她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在人生的晚年階段,綻放出了耀眼的生命光芒。
楊絳決心與丈夫共度余生,傾盡心力支持他:錢鐘書遺留下來的大量筆記和手稿,數量超過七萬頁,內容深奧難懂,楊絳負責收集整理,最終成果顯著:2003年完成并出版了三卷本的《容安館札記》,以及178冊的外文筆記;2011年,二十卷的《錢鐘書手稿集 · 中文筆記》正式發行。楊絳的行動,為錢鐘書,也為中國文化,守護了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楊絳晚年心境寧靜,超脫物外,達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那樣,只保留著純潔無瑕的童心。其實,任何對她美好的稱頌和贊揚,甚至都可能是一種冒犯,因為她并不需要,也不在意,她原本就是那樣,一直保持著高潔的品格,不受外界習俗的影響,又何必我們這些外行人的淺薄贊嘆呢!她離世時應當很平靜,她沒有辜負家人和這個社會,最后,她仿佛一縷輕煙消散在天地間,再也找不到了。
楊絳先生,走好!
翻出楊絳的《一百歲感言》,重溫一下楊絳當時的心境。
楊絳的《一百歲感言》:
我已是百歲高齡,行至人生盡頭,不知還能活多久錢鐘書夫人病逝,壽數不由自己掌控,但我明白自己即將“離去”。
我必須洗去這許多年積累的塵埃,然后返回家中。我并未有那種站在高山之巔俯瞰寰宇的開闊心境留學之路,只在自家的方寸之間享受安寧的時光。想到此處,內心變得非常寧靜,我應當以平和的心態度過每一刻,然后啟程回家。
在這個追逐物質利益的社會里,活一輩子確實很不容易。如果你一心想做個不與人爭的忠厚人,別人就會利用你欺負你。你只要稍微有點才能和美德,別人就會嫉妒你排擠你。你如果心胸開闊地退讓,別人就會侵犯你損害你。你不想與人競爭,就必須不向外界有所求,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實力準備應對爭斗。你要想和別人和睦相處,就得先和他們打交道,還得隨時準備好承受損失。
年輕人熱衷嬉戲,中年人沉溺情愛,中年時期急于成就事業揚名,老年時滿足于自我欺騙。
人的生命有多長,堅硬的金屬經過錘煉能變成多少純金,實在難以估量,然而不同的磨礪,總會帶來不同的成果,同樣,不同的放縱,也必定會沉淀出不同的敗壞。
天意不會將所有美好都賜予一人,獲得情愛不一定伴隨財富;擁有財富不一定帶來愉悅;體驗愉悅不一定保持強健體魄;身體強健不一定事事稱心。
維持滿足愉悅的心境,是磨礪心智、洗滌靈魂的最好方法,這種快樂源自精神層面,它能將承受苦難轉化為愉悅體驗,彰顯精神對物質的優勢,這就是人生真諦。
人的鍛煉程度不同,得到的修養和好處也不同。就像香料,打得越碎,磨得越細,香味就越濃。我們曾經那么盼望命運的起伏,最后才明白:生活中最美好的景象,其實是內心的平靜和鎮定……我們曾經那么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最后才懂得:世界只是自己的,跟別人沒有絲毫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