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5-05 10:23:56作者:佚名
寫于美國新冠肺炎 (COVID-19) 假期期間
■美國王雅娟
王雅娟,1985年2月出生于山西汾陽。 200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士學位,2011年獲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此后先后就職于德國拜耳制藥、美國IBM沃森研究中心、摩根大通和一家初創清潔能源公司。 目前擔任遠程醫療機器學習高級經理,致力于健康生命醫學人工智能。
周六早上留學之路,在美國灣區山景城開車時,車里的收音機里傳來圣誕音樂,我心里突然有一種淡淡的感覺:又是一年了! 時間過得真快,2021年這個看似未來的一年,一轉眼就到了歲末,大家都在期盼著新冠疫情的結束。 今年,美國民眾早早就開始準備過節了。 他們從十月份就開始裝飾萬圣節了。 南瓜燈、骷髏、巨型蜘蛛,以及各種奇異有趣的服飾,表達了對美好有趣生活的向往; 現在大家也對感恩節充滿了期待。 這是一個合家團聚、感恩的日子,就像我們的中秋節一樣。 節日過后,就是萬眾期待的圣誕老人駕著雪橇給孩子們送禮物的節日。
每逢佳節,我更加想念家人,心里不免有些惆悵。 我已經兩年半沒有回過自己的國家或家鄉了。 這應該是每一個在美華人兒女的惆悵。 COVID-19、機票、簽證、隔離、綠碼……一切都讓回家變得不那么容易。 在這樣的惆悵中,我們只能每天微笑著面對生活,努力過好每一天,祝愿自己和遠方的親人生活幸福健康,期待未來再次相見。
■作者與在美國的父母和妹妹合影
COVID-19給世界帶來了新的、不同的“正常”生活。 從2020年3月公司要求大家在家辦公到現在已經快兩年了。從一開始大家以為最多也就兩個月的事情,到現在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新的“正常”生活將會在未來。 有點兒。 許多公司已經開始重新調整辦公規劃策略,轉向長期遠程辦公。 由于新冠疫情,2020年很多學校都會進行遠程教育,這給很多孩子造成了溝通障礙,也給青少年帶來了心理疾病。 灣區學校今年秋天開始讓孩子們重返校園,這讓很多家長又高興又擔心。 還有一個小細節,不知道是讓人放心還是讓人尷尬。 我5歲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戴口罩。 他告訴我:“媽媽,戴口罩我感覺很舒服。” 我不禁感到驚訝。 這是電影中的面具。 時代已經開始了嗎? 現在大家的口罩已經從原來的藍色醫用口罩、白色N95口罩變成了一種新時尚:各種款式的口罩上印有彩色圖案。 在感嘆COVID-19威力的同時,我也暗暗佩服人類適應事物、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灣區是疫苗接種率較高、華裔和亞裔人口較多的地區。 戴口罩在美國也是一個比較自覺的地方。 最近,我身邊的人已經開始第三次加強注射,針對5至12歲兒童的疫苗也已經上市。 我還是希望事情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
車里的音樂讓我感到溫暖、快樂,但也讓我無比想家。 2007年,父母送我出了娘子關,離開山西,獨自坐上飛機,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 時光荏苒,我來美國已經14年了,但我有一種錯覺,好像昨天才來到這里。 不過,面對事情,我感覺自己更加強大、冷靜了很多。 我覺得我一直都有家鄉的支持和親人。 深愛。 靜下心來,我還想起汾陽幸福正街3號的梯田院落; 我想起夏天人們在巷子里的大樹下跳橡皮筋、扔沙包; 我想起現在可能已經不復存在的土城墻了。 ; 我想起那些早晨,我會在我家后面的英雄中學附近的玉米地里跑步去學習; 我想起實驗小學的各種排練、小型作品展、各種課外活動; 我想起在一些春天的沙塵暴中騎自行車去西關中學,還有初中的舞蹈表演。 、班級活動、教師作業點評; 想起非典高考前人生第一次在汾陽中學操場夜跑,住在校園里,操場聚會送生病的同學放學。 那時,我們覺得每一次Party都是一種告別(也許是因為特殊的感傷年齡和高考的壓力); 我想起自己坐在小房子的二樓,看著窗外裊裊的炊煙; 我很快就想到了自己在漆黑的夜晚騎著自行車,感覺在家鄉和親人的支持下,我很快就會起飛,去追逐黑暗中的未知,但這也讓我興奮不已。 高考結束后,我來到了天津大學,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 我很快就發現了家鄉給我帶來的特殊印記和自豪感。 很多有趣的小事:來到天大,宿舍同學爭論說我們應該去吃飯。 Rice的意思是米飯,但我說不是,是面條! 上了大學,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小時候書上提到紅胡蘿卜了,因為只有我們汾陽的胡蘿卜很甜,而且是黃色的,哈哈哈。 過年的時候,宿舍的同學特別羨慕我們的黃蘿卜羊肉餃子和火烤; 我可以和大家滔滔不絕地談論汾酒,而且我特別自豪地引用杜牧的“牧童遠遠地指著杏花村”,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真的有杏花村嗎? 我可以和宿舍同學穆晶晶結合書畫為學院制作海報,我可以參加北洋民樂團的各種排練演出,因為家鄉的民樂文化給了我表演琵琶的樂趣和機會。 當我和另一位同學在臺灣時,學院的學生表演《霸王卸甲》時都驚呆了; 他能夠毫無拘束地在宿舍樓下和同學們跳人體舞,吸引了無數同學的目光。 感謝家鄉悠久的歷史文化給予我的底氣和底氣。 我也感謝家鄉給我無數的機遇、機會和鍛煉。
■作者與同事合影
說實話,進入大學后我很困惑。 我一路走來,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 當我進入大學時,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 課業很重,但我不知道學它有什么用。 當我不知道該走哪條路時,我本能地決定選擇最困難的路。 我想去國外看看世界。 幸運的是,我宿舍里有一位來自天津的同學也準備出國,于是漫長而痛苦的G和TOTO考試之旅就開始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也無法判斷這個決定是否正確。 唯一讓我開心的是美國節日,當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就會全力以赴。 這也讓我專心做這件事。 雖然我可能錯過了很多很多其他的可能性,但我至少在這個方向上獲得了最好的結果。 非常感謝也很幸運,一路上有很多互相鼓勵、支持、陪伴的朋友。 當我收到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錄取通知書時,我真的很高興。 我很高興,因為這是我申請的學校中非常好的學校,可以出國留學,看看世界。 但我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只是一個非常大挑戰的征兆。 無知者應當無所畏懼。
我來到了美國匹茲堡。 這是一座非常樸素的小城市。 原來的鋼鐵城市已經轉變為以醫療、科技、大學為主的城市。 在這里我感覺自己看到了很多童話故事里的城堡和房子,但剛開始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過客,格格不入。 最大的挑戰是語言和文化:我已經習慣了中國繁忙的交通。 午飯自習只需要一條短信,很多同學隨時待命。 當我來到美國時,每個人都非常獨立。 沒有保留,是不可能找到同學朋友做事的。 在文化方面,我常常不知道標準的期望是什么; 語言跟不上,上課聽不懂,或者想說話的時候卻無法改變主意,總感覺自己處于真空狀態; 我突然發現自己的思想相當獨立。 我對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抱有很高的期望。 當我們專業第一批新生入學時,我匆匆做了自我分析,突然發現情況并不樂觀。 一年級學生中有不少是碩士畢業并攻讀博士學位的,也有一些是本科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 但對于來自美國或印度的學生來說,語言并不是障礙。 對自我意識的挑戰就像潮水一樣襲擊你。 但上天總是眷顧我,我很感激。 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很好的朋友出現來幫助我、鼓勵我、支持我。 我的家人一直鼓勵我,我也一直告訴自己:“上帝會幫助那些自助的人。” 也就是說,在最大的挑戰中,我慢慢地改變了自己,成長了。 雖然過程很痛苦,但熬過之后我變得更加堅強。 一路走來,非常感謝家人、朋友和導師的支持; 我也感謝汾陽這個小鎮培養了我樸素、感恩的心。
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文化(work Hard,Play Hard)的影響下,在導師、朋友和家人的鼓勵和指導下,我順利畢業并獲得了博士學位。 我的職業生涯也是在美國開始的,就職于德國拜耳制藥公司和美國IBM沃森科研中心、摩根大通投行、小型創業公司、美國遠程醫療平臺,一路走來,慢慢從頭開始,我感覺美國和中國的文化有很大不同,同時發現很多東西本質上是一樣的。 這里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 還有直接溝通的方面,委婉的方面,強調個人能力的方面,以及要求建立牢固的人際關系網絡,實現協同工作的方面。 這和我們小鎮的文化很相似。 汾陽人民淳樸善良,待人友善。 他們也很體貼并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我們小鎮繁榮發展,推薦精英。 我們還需要處理好各種人際網絡并合理利用它們。 互聯網有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海外華人,我們都會記得我們的根在哪里,我們的信仰和底線在哪里。 我們的言行代表的是我們自己,更代表的是我們的祖國和家鄉。 用我們自己的實際行動過好每一天。 ,讓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讓家鄉、祖國的文化得以弘揚。 我們還精心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了解家鄉文化和中華文化。 這是一個永遠讓我們自豪、有寄托的閃光點。 。 我是汾陽人,我是中國人! 當 COVID-19 情況好轉時,我期待看到更好的自己! 值此感恩節之際,我要向家鄉僑聯主席任慧阿姨表示特別的感謝。 她工作一絲不茍,關心僑胞家屬。 她解除了我們海外兒女的后顧之憂美國節日,讓我們安心工作。 對此我深表感謝!
文章選自2021年第6期,共118期
公眾號:汾州鄉愁
“汾州鄉愁”微信公眾平臺
主編| 主編張立新| 延安靈山
編輯| 李海平、馮淵明、孫玉婷
電話|0358-
提交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