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黑帆》
該劇根據小說《金銀島》改編" />
更新時間:2021-07-31 02:43:19作者:admin2
看完《權利的游戲》的確會愛上這種史詩般的電視劇,恢弘的場景,華麗的服裝,精彩的劇情,都很讓人喜歡。類似的美劇我推薦另外的三部。
第一部:《黑帆》
該劇根據小說《金銀島》改編而來,講述了令人聞風喪膽的大海盜Flint成長的故事。主題《加勒比海盜》類似,尋寶冒險、美女投懷、爾虞我詐,被演員們演繹得淋漓盡致。該劇除第一季才8分以外,其他三季都是9分以上,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劇。
第二部:《維京傳奇》
又是一部血氣噴張的電視劇,講述了真正的戰斗民族維京人鼎盛時期在海上掠奪、不斷擴張的故事。男主兒女雙全,擁有一個強悍而美麗的妻子,十分向往富饒的西方大陸,就伙同一群出生入死的兄弟開始造船,穿越大海來到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的掠奪與擴張。
第三部:《都鐸王朝》
女主是《權利的游戲》里的小玫瑰喲!該局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一部英國宮廷劇,國王不愛公主愛侍女,而這些背后都充斥著背叛、斗爭、權利、欲望與復仇,很佩服HBO能將這些拍攝得淋漓盡致,讓我們這些觀眾們回味無窮。
紐卡斯爾市是英格蘭20世紀最受歡迎的城市之一,著名的紐卡斯爾大學坐落在市中心,該市也是泰恩河畔擁有衛星城市的集合城市中最大的一個。紐卡斯爾是英格蘭核心城市(English Core Cities Group)之一。紐卡斯爾和其周邊地區的人通常被叫做“高地人”(Geordies)。 紐卡斯爾,英國英格蘭港市,全稱“泰恩河畔紐卡斯爾”。位于泰恩河下游北岸,東距北海13公里。1080年因建新城堡而得名。人口28.1萬(1983)。面積112平方公里。十六世紀以后為英國主要的煤港。1882年建市。海運和重工業很重要。造船和修船中心之一,還有鋼鐵、煉焦、機械、電器儀表、化學和食品加工等工業。鐵路、公路樞紐。有泰恩大橋等5座公路和鐵路橋溝通南岸的蓋茨黑德。多中世紀教堂等建筑。文化中心,有紐卡斯爾大學、工業學院、教育學院等,還有考古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 紐卡斯爾是英格蘭北部的政治、商業和文化中心。紐卡斯爾人以其非凡的成就,獨特的性格和口音名滿天下。紐卡斯爾“活力之城”的美譽來自19世紀,因為那時喬治和羅伯特·史蒂文森造出了蒸汽機,約瑟夫·斯萬改進了電燈泡。 一到周末,成千上萬的游客就從英格蘭北部涌入紐卡斯爾。這里的大量學生使城市夜生活豐富多彩。紐卡斯爾被評為世界八大娛樂城市之一。 紐卡斯爾人又叫喬德人(Geordies),原因可能有三:其一,1745年的雅各比特起義中,紐卡斯爾支持喬治王;其二,對喬治王的支持使該市居民得到了喬德人(Geordies)的綽號;其三,或許是因為當地的少數民族使用喬治·史蒂文森發明的安全燈。 紐卡斯爾布朗淡啤酒(Newcastle Brown)是英國人最喜歡的淡啤酒,創始于1927年,用釀酒廠特制的發酵原料和一種獨特的鹽水混合物釀制而成。 紐卡斯爾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據考,該市的名字源于英王“征服者威廉”的長子羅伯特1080年在此修建的一座“諾曼底”式巨型城堡——CASTLE KEEP。但紐卡斯爾的雛形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時期,這里是羅馬“不列顛”行省的最北邊陲——往南是被羅馬征服的“文明世界”;往北則是未開化的“野蠻部落”——包括芘科特人、蘇格蘭人等。 為了防范蠻族入侵,羅馬人沿著泰恩河筑起了一道長達數百里的城墻(規模自然難與萬里長城匹敵),這就是著名的“哈德良長城”(The Hadrian Wall)——以當時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之名命名,現在已被聯合國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哈德良長城”上的一座堡壘“旁斯埃理”就是日后紐卡斯爾的原址。 紐卡斯爾最有名的藝術品應該就是著名的北英格蘭地標——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了,(記不記得希勒也曾經被家鄉球迷稱為Angel of the North呢?呵呵),是英國境內最大的雕塑,被譽為英國最為杰出的藝術品之一。北方天使樹立在Gateshead(Gateshead是指在1960年前紐卡斯爾著名的產煤區,在泰恩河南岸)最高的山坡上,在英國如果要開車北上,在A1高速公路上一定可以仰望到它的雄姿。光看照片,我便有了種飛翔的沖動…… 紐卡斯爾的興衰和工業革命休戚與共。作為英格蘭東北沿岸的第一大港,紐卡斯爾的財富先后來自羊毛和煤炭兩大行業。英文中有句俚語:運煤去紐卡斯爾,比喻辦事的方法和目的南轅北轍。從中可以看出煤炭在紐卡斯爾的發展上所占的份量,同時軍火制造和船舶修理也為該市帶來大批就業機會。 作為英格蘭重要城市,紐卡斯爾并不像國內的大城市那樣的大面積,高容積,而是向我們展現了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城市的文化內涵和“與時俱進”的城市品質。 Castle keep(紐卡斯爾城市象征。1080年領主Robert Curthose為防范北方蘇格蘭人入侵,在Tyne河畔建的Castle Keep;讓我想起了Pollack那部二戰電影《Castle k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