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08 09:12:16作者:佚名
新加坡南洋大學,堪稱華人海外高等教育發端之首創,亦為區域內外獨有華文學府,然而其存續歷程卻極為短暫。
那個時期,前往南洋闖蕩的人很多來自廣東、福建沿海地區,他們大多是生活所迫的底層百姓。在南洋,許多人靠著捕魚、采集橡膠、拉人力車等繁重勞動換取微薄收入維持生計,然而他們內心深處始終堅守著中華傳統觀念,堅信自己是中國人,理應接受中國風格的教育。他們竭力在海外創辦了數所以華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小學和中學,等學生們完成中學學業后,會將他們送回國內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世事變幻莫測,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新加坡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當時中國與英國的關系非常緊張,導致新加坡中學畢業生想要回到中國繼續學業變得極為困難,因為孩子們接受的是中文教育,前往歐美國家留學也并非可行之策,面對如此困境南洋大學,他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創辦一所屬于自己的大學。
新加坡福建會館的主席陳六使,作為愛國華僑陳嘉庚的侄子,同時也是新加坡的商界翹楚,以橡膠產業的領軍人物身份,率先解囊,捐贈了500萬新幣,用于學校的興建。不僅如此,福建會館還慷慨出讓了500畝土地南洋大學,為學校的籌建提供了必要的場地。這一系列慷慨的舉措,在南洋地區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印尼在內的所有華人社群都為之振奮,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起來,積極投入資金,共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南洋大學的資金來源廣泛,既有陳六使、李光前等知名企業家慷慨解囊,也有眾多普通人積極參與,包括各行業的基層民眾,他們共同為學校建設貢獻了力量:當時,1770名三輪車夫通過義務勞動支持學校,理發師們也以義剪方式提供幫助,賽馬協會舉辦義賽籌款,百樂門舞廳的舞女們更是通過義舞和義賣為南洋大學籌集資金!無數華人學子為了這個目標,不惜付出諸多代價,包括陪侍、強顏歡笑,甚至犧牲個人身體,她們辛勤工作,積累了一元一角的積蓄,最終將所有款項捐贈給南洋大學理事會,總金額高達兩千萬元,這一行為體現了她們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決心……
不過新加坡當局并未予以承認,盡管如此,當地華人依然我行我素,即便官方不批準也要動工。到了1955年,他們以公司名義創辦了屬于自己的海外中文學府。
據了解新加坡籌設一所面向華人的高等院校,正要物色校長人選留學之路,當時旅居美國的福建漳州籍人士林語堂主動請纓,帶著女兒、女婿以及侄兒一同前往南洋大學參與相關事務。
林語堂的辦學志向非常遠大,他不僅索要遠超同行的極高報酬,還向校董們建議廢除南洋大學,另起爐灶,并且打算將學校的運作經費交由自己掌管,這一想法令人震驚!林語堂的主張與南洋大學董事會的觀點大相徑庭,因此最終陳六使不得不自己出錢,支付了三十萬兩巨款作為林語堂的離職補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組建了自治政權,一直缺乏國際認可的南洋大學,由于發展勢頭良好,很快贏得了全球的認可。
但是,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實現自主,其執政者李光耀以為,要穩固自身地位,必須招徠外國資本,這是唯一可行的路徑。新加坡隨后全面推廣英語教學,排斥華語使用,接著又動用強硬措施,派遣三千名警務人員封鎖南洋大學,當局不再認可該校學子的學歷證明,并且關閉了本地的華文中學和小學,由于南洋大學喪失了學生來源,其畢業生又難以就業,學校就此一落千丈。
1980年,最后一屆學生離校之后,存在了二十五年的南洋大學宣告停辦。1981年,一所嶄新的南洋理工大學開始建設,這個聲名顯赫的高校選址就在前南洋大學的原址之上,如今,除了地貌有些相似以及校名略有相仿之外,此地再也尋不到當年南洋大學的任何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