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4 17:04:15作者:佚名
安徽省汽車產量,拿下全國第一。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在今年的前四個月里,安徽省的整車累計產量達到了99.31萬輛,這一數字使得安徽在全國范圍內位居首位。
安徽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擁有一所被譽為中國汽車行業“黃埔軍校”的高等學府——合肥工業大學,亦稱合工大。
合工大,為何被稱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黃埔軍校”?
這所大學,又如何改變安徽的汽車產業?
中國汽車業界曾有這樣的說法流傳,即“汽車制造領域三分天下,合肥工業大學獨攬其一”。
這并非言過其實,恰恰彰顯了合工大對中國汽車行業的貢獻,同時也映射出其在汽車領域的顯著地位。
我國最早設立汽車專業的學府之一,合肥工業大學自1958年起便開設了車輛工程專業,經過六十余年的發展,持續不斷地為汽車行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在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眾多企業的領導者出身于合工大,而在傳統汽車領域,從業人數更是占據了絕大多數。
從合工大走出的校友,幾乎遍布在國內汽車行業的各個核心崗位:
原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以及曾先后擔任東風和一汽董事長的徐平,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江淮汽車的前任董事長左延安,豐田中國執行副總裁董長征,華菱汽車董事長劉漢如,安徽全柴動力的董事長肖正海,安凱汽車總經理戴茂方,以及哪吒汽車的創始人方運舟等眾多汽車行業的領軍人物,均系合肥工業大學的優秀畢業生。
除了那些在業界處于領先地位的人物外,寧德時代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被譽為電池技術核心的黃世霖,以及眾多汽車企業中的眾多技術精英,他們均出自合工大。
當前汽車產業正朝著新能源方向轉變之際,畢業于合工大的畢業生們,不僅投身于傳統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也迅速地匯聚到了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環節。
林巨廣,這位巨一科技的創始人,他的目光聚焦于智能裝備以及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的解決方案;張海瑩所創立的地上鐵,致力于新能源物流車的數智化運營創新;而胡繼紅與她的丈夫共同攜手,成功打造了綠源電動車。
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反映出了合工大汽車專業的實力。
數據表明,合工大至今已向國內汽車企業輸送了超過十五萬名專業人才,這一數字占據了整個汽車行業人才總數的約三分之一。在2021年,該校汽車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了95.31%的優異成績,其中,有高達46.65%的畢業生成功進入國有企業,成為技術和管理領域的中堅力量。
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專業的實力顯著,不僅在于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而且在科研方面也展現出了強大的能力2024年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這一點同樣值得關注。
2020年,蔚來中國的總部選擇在合肥設立,這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看重了合肥工業大學在科研領域的強大實力。
合肥工業大學不僅是國內汽車技術發展的推動力量,而且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車領域走在了前列。
2009年,合肥工業大學與安凱汽車攜手進行純電動客車研發,該車型成功投產,并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商用車輛示范項目之一,受到了廣泛關注。
2021年,合肥工業大學作為先行者,首次設立了“智能車輛工程”這一專業,致力于培育具備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性人才。
2022年合工大的畢業生就業比例
合工大近年在新能源動力與儲能的關鍵技術方面,以及在新能源汽車的三電平臺關鍵技術領域,已經實現了多項具有創新性的突破。
近期,有關合工大在新能源汽車電池火災防治領域傳來喜訊,該校成功攻克了關鍵技術難題,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的貼片式滅火技術,這一成果為鋰電池安全隱患的解決開辟了全新的技術途徑。
此前推出的首個“車聯網量子通信系統典型應用場景”文檔,為量子通信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這些創新性的成就,彰顯了合肥工業大學在汽車行業尖端技術領域的卓越研發實力。
在學科建設領域,車輛工程專業不僅是合工大的支柱專業,更享有盛譽:2005年榮登“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名錄,2007年榮獲教育部認定的國家級特色專業稱號,2010年成功躋身“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之列,2011年更獲批準設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一系列榮譽充分彰顯了合工大汽車專業在國內同類學科中的卓越地位。
這些都成了合工大最大的底氣。
根據校友會公布的2023年各高校車輛工程專業排名數據,合肥工業大學位列第三,緊隨北京理工大學和清華大學之后,與它們并列。
據相關數據表明,目前合肥工業大學有11個學科躋身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前1%的行列,而且超過70%的該校畢業生投身于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眾多行業。
合工大能成為汽車行業的“黃埔軍校”,絕非偶然。
其成就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與時代同步的教育觀念以及與眾不同的校企合作機制等多重助力。
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工業職業學校作為合肥工業大學的先導,正式成立。經過多次搬遷、更名以及合并,該學校于1958年最終定名為合肥工業大學。
自1960年起便躋身全國64所重點大學行列的合工大,其汽車專業始終是學校的招牌學科,這一傳統可追溯至1954年。
盡管在大眾視角中它始終保持著一種低調的姿態,甚至有校友戲稱合工大為“三流211”,然而這并未削弱合工大低調務實的形象,它依舊在汽車行業里享有“黃埔軍校”的美譽。
合工大汽車專業自創立之初便以“扎實的工程基礎、務實的工作態度、突出的創業能力”為顯著特點,其豐富的歷史底蘊為該專業的成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人才儲備。
在早期從事專業教學的教師群體中,眾多成員曾任職于企業,因此他們格外重視對學生工程基礎和實踐技能的培育;他們充分利用了學校與企業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資源優勢,使得合工大的學子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相較于其他學生,具備更為出色的實際操作能力。
與北京工業大學的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合肥工業大學的畢業生有更大比例投身于制造業領域。
面對汽車產業技術的革新浪潮,合工大始終展現出超強的洞察力和迅速的調整能力。
2016年,被譽為“自動駕駛元年”,標志著汽車工業正式邁入了智能汽車技術的批量生產階段。
同年,合肥工業大學將原本的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以及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合并,成立了新的汽車與交通學院,并著手構建“互聯網+”背景下的汽車教學與科研體系。
在2016年,大學一年級新生中經過選拔,共有40名同學脫穎而出,他們共同組建了一個名為“智能車輛技術創新”的實驗班。該實驗班匯聚了車輛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以及電子控制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實現了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2021年,承襲實驗班的成功模式,合肥工業大學在國內高等教育領域內首開智能車輛工程專業,專注于汽車底盤及其控制系統、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前沿汽車技術的專業人才培養。
這種具有遠見卓識的專業調整,不僅確保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當前需求,同時,它還促進了合工大與企業的緊密合作,使得產學研一體化得以真正實現并取得成功。
2024年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合工大榮獲大賽一等獎
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專業的顯著特點之一,在于該校與企業間始終保持高度緊密的協作關系。
這種合作并非僅僅是提供實習基地那么簡單,學校主動與企業攜手,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育和科研項目的攻克。
從觀察安徽汽車產業的興起這一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更直觀地辨識出這一合作經歷的三個不同階段。
上世紀80年代初,學校就開始“帶著”安徽的車企做技術創新。
在那個遠早于“汽車不過是四個輪子加上兩個沙發”觀念的時代,國內的汽車制造商尚且無法談及具備創新力,而合工大當時便將先進的技術與開發工具引入企業,諸如采用CAD和CAE進行產品設計。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此類校企合作模式逐漸轉向,致力于解決實際工程技術難題。
學校的研究與技術人員與奇瑞、江淮等本土汽車制造商保持著緊密的協作關系,他們親自深入工廠,與企業共同攻克技術難關。
如今,合作已升級為技術引領。
合肥工業大學與蔚來、江淮、奇瑞等汽車企業攜手進行前沿科研探索,整合自身在管理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材料科學等領域的長期積累,將創新性研究成果與汽車企業共同推進技術研發。
2024年,合工大更是跟蔚來汽車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這種合作具有鮮明的“量身定制”特色,學校能夠實時掌握行業動態及發展趨勢,進而據此對人才培養計劃進行相應調整;同時,企業則能夠得到人才和科研的雙重保障。
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專業實力雄厚,不僅增強了學校的聲望和地位,而且對安徽省乃至全國汽車行業的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看對學校的影響。
作為合肥工業大學的“招牌學科”,汽車專業的顯著進步對合肥工業大學整體實力的增強貢獻顯著。
該專業不僅榮獲國家級特色專業稱號,而且成功躋身“211工程”及“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的重點扶持學科行列,顯著增強了合肥工業大學的聲譽與學術地位。
汽車專業的成就同時也促進了學校其他相關學科的成長。正如我們之前所述,合肥工業大學將管理、計算機、電氣、材料等多個學科的資源進行了整合,以支持汽車領域的研究。這種跨學科的融合進而推動了這些學科的創新發展,并建立了一種積極的學科互動模式。
除此之外,該學校的汽車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高,同時擁有優秀的校友網絡,這些都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良好社會評價。
汽車專業的就業率極高,吸引了眾多考生紛紛將其作為首選專業,其錄取分數線也一直比學校其他理工科專業高出5至10分。
再來看對安徽省汽車產業的影響。
在安徽汽車產業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的發展過程中,合肥工業大學汽車專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貢獻不可或缺。
自20世紀60年代起,安徽在江淮汽車廠生產出首輛汽車,至2024年,汽車產量躍居全國第二,出口量更是位居全國首位,2025年第一季度,全省汽車產量更是高達76.17萬輛,位居全國之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更是占據了全國總產量的12%。這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背后,始終有著合肥工業大學的默默支持。
奇瑞汽車作為全國汽車出口量位居首位的知名企業,其聲譽無需贅述。尹同躍,這位畢業于合工大的杰出人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奇瑞的管理團隊和技術核心成員中,也匯聚了眾多他的同校校友。
安徽的另一家汽車制造商江淮汽車,同樣得益于上世紀80年代眾多合肥工業大學的畢業生加入,他們在公司從小規模發展到今天的壯大過程中,親身目睹并參與了所有的發展歷程。
自2023年起,安徽省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定位為全省的“首要發展產業”。伴隨著蔚來中國總部以及大眾安徽等新能源汽車企業紛紛在合肥設立基地,合肥工業大學與這些企業的合作關系日益緊密,其作用也愈發顯著。
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吸引了奇瑞、蔚來、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江淮等七家整車企業,以及2800余家零部件企業的入駐。此外,合肥市內更是設有六家新能源整車企業。
產業政策之外,還有一關鍵因素促使眾多車企聚集于此,那就是此地便于高校與企業的優秀人才實現有效對接。
近水樓臺先得月。
依據2024年的統計數據,2024屆合肥工業大學的畢業生中,選擇留在安徽省內工作的比例高達46%。
在汽車行業,這個對“血脈傳承”尤為重視的領域,歷屆合工大校友及其背后的汽車企業所構建的校友網絡,相較于其他地區和企業,展現出了更強大的吸引力,吸引了眾多畢業生加入。
在校招旺季,這些校友創辦的公司能夠提供超過千個職位,而且在此之前,就讀期間的學生便有機會進入這些企業進行實習。
合工大畢業生就業選擇
產業聚焦不僅源于人才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吸引,而且合工大與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所帶來的影響,其意義同樣十分重大。
自2005年起,合工大憑借其獨特技術,以200萬元資金投入、持有20%股份的方式,與江淮汽車攜手成立了巨一科技。這一合作持續至2021年,即便巨一科技遞交了上市申請,合工大依舊保持著其第二大股東的地位。
巨一專注于為汽車行業提供智能化設備以及新能源汽車所需的電機和電控零部件,其服務覆蓋眾多知名企業,包括一汽、二汽、重汽、陜汽、北汽福田、中國一機、德國大眾、捷豹路虎、奇瑞、江淮、柳工等。
2007年,巨一承接了國家863計劃的項目,從而躋身國家隊;2012年,公司擔任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牽頭單位,榮獲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的稱號;2018年,公司又承擔了電機電控領域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正式成為國家梯隊的一員,成為產學研合作的杰出典范,對安徽省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種影響力不僅局限于安徽一地,更在全國范圍內對汽車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合工大汽車專業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其一,專業建設必須緊跟產業發展趨勢,甚至適度超前布局;
其二2024年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深度校企合作是培養符合產業需求人才的關鍵;
其三,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應對汽車技術變革的必由之路。
這所被譽為汽車行業“黃埔軍校”的學府,正逐步演變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