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3 09:10:45作者:佚名
一、輿情概況:
四月份十七日,電視節目《新聞直播間》播放了專題《不該修建的學校》,內容提到,從去年年底起,常州外國語學校的許多學生相繼顯現出身體不適和生病的情況。總共送了六百四十一名學生去醫院進行診療,其中四百九十三人表現出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數據異常、白細胞計數偏低等異常反應,還有人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白血病這類嚴重病癥。調查發現,該校區的地下水源和大氣環境都檢測出了有害物質。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二、輿情回應:
十七日,常州市政府新聞辦回應表示,已即刻組建調查團隊,會以極其重視師生身體狀況、對環境污染絕不姑息的精神,馬上啟動相關任務,并適時通報進展情況。
當天,環境保護部與江蘇省當局舉行專門商議,組建共同查辦班子,迅速前往常州開展實地核查。查辦工作完成后,該班子將即時向公眾披露具體情形。
18日,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作出回應,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已開啟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導機制,由國家督學帶領前往當地執行專項督導任務。督導小組會及時公布相關督察信息,確保切實保障學生身心健康。
18日下午17時03分,常州市外國語學校國際部向家長和師生公布了一封公開文書,說明深刻體察家長及師生的憂慮,同時亦希望闡述自身的主張,并且明確指出央視的報道存在明顯瑕疵,諸如所援引的資料、所陳述的看法、乃至所運用的畫面手法,均帶有顯著的傾向性。
19日,“微常州”公布情況:經檢測597人,其中464人結果正常,133人指標輕微異常但仍在普遍標準內;該校到校2451名學生,除1人請假、4人因病缺勤、5人手續待辦外,其余均正常上課;210名教職工中,僅3人因病缺勤,其余全部在崗,學校各項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同日,醫學專家組負責人華飛,常州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表示,關于網絡流傳的血液病和淋巴癌事件,經過查證,沒有學生患上血液病,僅有一例淋巴癌,但該病例發生在2015年7月,當時學校還未遷至新校區。
當天,一些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家長反映孩子身體狀況惡化,同時他們對官方發布的消息表示懷疑。
21日,家長自主統計的兒童健康檢查信息最新顯示,到2016年4月20日,共收到683份檢查記錄,里面檢查結果不正常的有561例,檢查異常比例達到檢查總人數的82%,這個比例與常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先前公布的133例檢查異常情況相比,出入相當明顯。
三、輿情聚焦
1、學校遷址的程序手續是否齊全完備。常州外國語學校新校址北面是原先的常隆、華達、常宇化工區域,盡管學校是在化工廠遷走后才搬過去的,但從去年十二月下旬起,陸續有人指出該區域空氣中有難聞氣味,對學校師生日常的學習和教學造成了一定干擾,雖然當時因為后續的空氣質量檢測數據達標而暫時平息,沒有引發那么大的社會關注,但這已經埋下了潛在的社會反響問題。有媒體曝光后,這份作為建校基礎的環評報告批復日是2012年3月31日,而學校的奠基動工日卻是2011年8月21日,常州市相關部門解釋說環評前奠基和正式動工是不同概念,實際開工日期為2013年10月,2015年7月工程竣工,室內空氣達標檢測完成后,學校于2015年9月正式啟用,但這種說法并未有效平息公眾質疑,輿論集中關注學校搬遷的合規性問題。
環評報告能否緩解公眾疑慮。學生身體狀況異常并非空穴來風,常州教育部門聲稱該校建設時已進行環評且達標,此說法反而容易引發輿論的質疑。環評報告屬于第三方檢測評估文件,對學校遷址的合理性合法性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但是根據相關報道,這份環評報告在空氣檢測方面沒有問題,卻遺漏了同樣關鍵的土壤和地下水健康狀況檢測,存在項目檢測方面的不足之處,因此這份帶有檢測缺陷的環評報告能否獲得公眾認可,自然成為輿論關注的重點。
央視的報道有失實之疑,4月18日,一篇《常州市外國語學校國際部致家長和教師的公開函》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信件內容直指央視報道存在明顯缺陷,諸如所引用的資料、所表達的見解、乃至攝制手法,都明顯帶有傾向性,這封信激起了公眾對央視報道的批評熱潮。十九日,經常州市政府新聞辦認證的官方微博“微常州”發布消息,指出有133名學生存在指標問題,這一數據與央視先前報道的“近五百名學生健康狀況不佳”的說法出入很大,使該學校陷入公眾討論的中心,也導致央視和新華社這兩大國家級媒體成為輿論關注的對象。
學生身體呈現反常狀況時,責任應由何人承擔,這是必須厘清的問題,孩子身體狀況出現異常,肯定存在內在因素,究竟誰需要為這個狀況負責,這是核心議題,事情發生后,又該如何妥善處理,這也是整個事件中備受關注的焦點。
官方公布的統計結果同民眾自行收集的資料形成鮮明對比,差異顯著。民眾統計出有問題的檢查記錄達到561例,遠超衛生部門先前公布的133例。造成這種懸殊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比如對異常情況的界定標準不一致,又或者官方數據存在失實的情況,甚至可能是家長將一些正常的生理波動也計入了異常范圍。這些引發公眾關注的問題,都需要通過深入調查來揭示真相。
四、輿情分析
公共事件從最初出現、迅速發酵到最終演變為全國性關注焦點,其形成過程涉及眾多因素、關聯范圍極廣,想要理清其中頭緒確實面臨不少挑戰,不過深入探究還是能夠把握住這起事件熱度攀升的來龍去脈的。
家長先前多次指出新校區存在空氣異常氣味的情況,相關警示并未徹底消除,由此形成了顯著的輿論風險。去年底常州市外國語學校網站,已有家長指出常外新校區附近存在異味現象,部分媒體對此進行過報道,不過當時公眾注意力都集中在“空氣質量是否達標”的問題上,而忽視了“地下水和土壤”可能受到污染,這同樣可能引發學生健康問題,盡管官方隨后公布了一份顯示空氣檢測合格的環境評估報告,暫時平息了公眾的擔憂,但實際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潛在的風險已經埋下。此刻,當那個舊問題又起波瀾,公眾的注意力便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空氣擔憂”,而是轉向了“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的新層面。
其二,在公共事件熱度高漲之際,會向外界遞交一份公開信,里面包含對央視的批評,雖然觀點本身沒有問題,但這個做法在處理輿論風波時卻嚴重違背了基本準則。不論央視的報道是否真的存在夸大成分,在那個充斥著激烈言辭的輿論環境中,應該先表達對孩子身體狀況的關切,愿意與家長聯手探究事情真相,以此作為溝通的出發點,緩和公眾的情緒。等贏得了輿論的諒解和支持,再指出央視報道中的不實之處。不刻意營造情感氛圍,很容易讓民眾反感,不僅使自己陷入話語困境,而且引發了更廣泛的關注風波。
第三點,因為受到疫苗相關話題引發的負面感受影響,一般社會輿論在演變過程中的情緒跟隨特點非常突出,并且由此造成了不良感受的累積效應。疫苗接種引發的爭議雖然已經平息,但民眾心中殘留的焦慮與不安感卻久久無法消散,關于“孩童”、“異常反應”、“有害物質”等在先前事件中被廣泛傳播的標簽,在最近的風波中再次引發了劇烈的反感情緒,這種情緒不斷累積并擴散,顯著加重了社會層面的心理負擔,人們面對“有害成分”、“傳染病”、“身體損害”、“孩童”等熟悉的指責時,表現出明顯的心理抗拒,這種抵觸情緒也體現在了他們針對事件的言論中。
常州過去一些尚未根除的舊問題,顯著提升了這次常外事件在網絡上的擴散范圍、現實中的波及程度、以及公眾的持續關注。事件演變過程中,民眾情緒從最初指責學校,轉向質疑環評,進而追問搬遷決定,最終深入探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公眾在轉移討論焦點的過程中,也將視線投向了常州先前化工企業遺留下來的各類污染難題。因此,輿論在事件轉換時實現了關注度攀升,民眾在大量資訊沖擊下,對于常州多年未處理的歷史積弊感到更加憤慨,線上線下的輿論互動日益緊密,對現實層面的不良效應不斷擴大,并且持續削弱常州當局的執政可信度,構成了民生領域特有的惡性循環現象。
第五,涉及此事的兩家中央級媒體所發布的信息存在顯著差異,無意間加劇了公眾情緒的波動。中央電視臺披露,常州外國語學校因受到化學物質污染,近五百分學生出現健康問題,其中部分人被確診罹患淋巴癌或白血病,這一消息令社會感到震驚;與此同時,新華網的報道則指出,
總共進行了286例人體檢,其中絕大部分結果都顯示正常,僅有少數案例中白細胞計數偏低,這種情況在普通青少年群體中的發生率并沒有明顯區別;然而,同一件事情在兩家頂級媒體上的報道卻出現了極為懸殊的差異,這種現象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公眾的注意,也使得整個事件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公眾討論的焦點之中。
五、輿情點評
如今,社交媒體正逐步成為輿論場中的主導渠道,僅依靠權威媒體發布信息來處理公共事件的舊有觀念需要更新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因其覆蓋人群廣泛、信息擴散范圍廣,已經成為當前公眾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盡管傳統媒體在輿論引導中依然具備顯著影響力,不過,它們在處理公共輿論事件時發揮的主導作用,顯然已經大不如前了。此事件初期,常州方面仍固守通過新華社等中央級媒體發布權威聲明來緩解輿論的傳統做法,結果4月17日發布的“新聞稿”遲至4月18日上午9時06分才經由“微常州”在微博平臺發布,互聯網輿論應對方式亟需革新。
輿論氛圍的影響力持續增強,給常州方面應對社會關注帶來諸多挑戰。受山東相關事件引發的公眾情緒影響,“孩童”、“健康”、“有害”等類似話題的討論熱度不斷攀升,先前被壓制的負面情緒再度被激發,直接造成民眾對常州方面發布的信息接受程度顯著降低。部分輿論組織認為,常州市委市政府需要審視三次輿情監測為何未能成功,同時強調官方在處理輿論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例如起初工作部署得當常州市外國語學校網站,但后續未能妥善收尾,官方賬號回應內容含糊其辭,以及常州外國語學校被指責本末倒置等問題。但事實上,針對這個網絡關注點,常州方面需要領悟的并非信息傳遞是否準確,而是當公眾情緒在事件中占據主導地位時,應采取何種應對策略,或者說怎樣讓官方發布的內容顯得更加人性化,因為在此事件里,常州相關學校、環評文件以及新聞稿所公布的內容并無不實或偽造之處,只是由于當時檢測了大氣,而忽視了更關鍵的“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狀況。
單一的校園相關話題,在事態發展過程中不斷擴散和演變,最終形成了當前圍繞某化工公司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公共議題,這一轉變過程展現出涉及多個行業領域和傳播渠道的復雜態勢,需要政府部門給予高度關注。這一事件最初聚焦于教育機構,隨后話題轉向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議題,最終集中到了已遷址的化工廠,此類輿論的跨領域傳播與關聯反應,揭示了當討論熱度攀升至某個程度時,便會顯現出擴散與牽連現象,相關管理部門及行業領域都可能因此受到影響,進而被卷入公眾討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