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31 09:08:49作者:佚名
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分析
表11: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排行TOP10
學科評估結果依據不同級別劃分檔次,以5分為一個單位逐步提升,從C-到A+的計分范圍是5到45分貝語網校,每個級別的分數段都對應相應的學科級別,然后,將各級別的分數乘以該級別中入選學科的數量,最后,以得分最高的學校為參照標準,采用10分制進行換算,從而得出各個高校的學科評估成績。
為評估高校學科發展狀況,我們依據教育主管機構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考核信息,將“A+”到“C-”九個等級逐一設定分值,接著實施必要的換算和調整,由此得出全國第四輪學科考核排名前十的大學依次為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憑借11門A+學科和59門分列不同層次的學科,位列第一,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在A+學科數量上并駕齊驅,均為21門。這說明這幾所大學在人才培育、師資建設、科研成就、社會貢獻等層面均十分出色。另外,在這次考核的七個學科領域中,北京大學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類別中獲得的A+學科數量為九個,清華大學在工程和技術類別中獲得的A+學科數量為十一個。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一經公布,便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密切注視。眾多主流媒體紛紛對此進行深入報道,其中包括新華社、《光明日報》、央視新聞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以及央廣網等權威平臺。趙沁平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出學科評估能對中國學科發展和研究生培養給予有力幫助,有助于高校關注自身學科的長處和短板,對于高校審視學科分布、規劃學科變動、營造良好學科環境具有正面作用。
結語
這份榜單考察了165所部屬和地方重點大學,依據這些學校在媒體和網絡輿論中的傳播綜合能力以及科研方面的各項指標來編制而成。它綜合運用了大數據研究和新媒體傳播的最新成果,同時參考了教育部的官方數據以及公開的媒體報道信息,對這165所高校的輿論整體影響力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前十位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這些高校在地域上分布情況顯示,多數位于經濟較發達的區域。具體來看2018年全球大學排行榜,北京有3所高校入選,上海有2所,天津有2所,浙江、福建、湖北各有一所大學上榜。整體來看,全國高校的輿論綜合影響力差距顯著。清華大學以97.25分獲得頭名2018年全球大學排行榜,遠超其他學校。北京大學以91.65分位列第二,浙江大學以76.43分排第三,上海交通大學以60.14分居第四,武漢大學以60.04分位列第五。第十位的高校南開大學得分為49.11分,這個分數大約是清華大學總成績的一半,反映出不同大學之間的分數差距顯著,所有學校的綜合實力還有待加強。各大學應當將排名當作一種參照,從各個層面檢查自身情況,明確與同類型學校的距離,從而進行全面的部署,學習他人長處,彌補自身不足?;谶@些考慮,我們提出以下意見:
需要增強宣傳重點的認知,不斷加強“雙微”平臺的發展。網絡用戶群體持續增長,社會輿論議題的擬定越來越多依托于網絡,“兩微一端”在影響社會輿論議題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根據當前態勢,移動設備平臺,包括微博、微信、應用軟件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正持續擴大。另外,微博微信和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公眾關注事件并使其擴大影響的關鍵渠道,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在引導輿論方向方面的作用減弱。在互聯網和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如何整合各類新媒體資源,構建更貼近民眾需求、更具實用價值的信息服務平臺,是高校宣傳部門當前的核心任務。高校宣傳單位應當一方面繼續加強微博和微信平臺的建設,充分運用這些平臺的影響力。希望“雙微”工作小組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增強板塊概念,要為數字媒體平臺打造部分穩定開展、能夠展現教育機構成員風貌的常規欄目,慢慢引導受眾的媒體接觸和運用方式,或者配合關鍵事件、核心工作設計特別策劃,以此增強用戶忠誠度。此外,要打造涵蓋傳統媒介(報紙、電視、廣播)與新興平臺(社區、個人網站、社交網絡、即時通訊、移動應用、短視頻)的全方位傳播網絡,增強議題引導能力,持續增強輿論引導水平。
其次要利用外部平臺講述中國高校的校園情況。高校的國際傳播是拓寬全球視野的關鍵途徑,也是增強學校國際影響力的核心舉措。一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國家現已形成的立體化、多樣化的海外傳播體系;另一方面,需強化跨國互動,主動借助海外媒體資源,通過外部觀察者角度,助力中國大學在國際上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如今國家級新聞機構的海外傳播網絡已實現全球覆蓋。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為代表的國家級媒體,已經構建起規模龐大、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新聞傳播網絡。高等院校應當主動與海外傳播領域的權威機構建立聯系,為國際媒體平臺貢獻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利用這些機構強大的國際輿論引導能力,向世界展現中國高等教育的精彩風貌。要充分借助海外的數字媒體平臺,建立專門的發布渠道,借助與受眾溝通交流、策劃討論焦點等社交平臺的管理手段,達成目標明確的宣傳效果。
三是利用社會信息資源,加強輿論維護大學聲譽。大學在對外溝通時也需關注輿論動態。伴隨國際交往不斷擴大,各類社會事件也會波及大學形象。學校能夠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借助外部輿論機構構建學校輿論傳播的數據庫,建立涵蓋圖像、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中國高校媒體資源庫,為高校宣傳、傳播提供數據支撐和依據。另外還能運用輿論監測系統,匯集輿論信息,借助輿論反饋機制,聯合學校內部公共關系處理部門,迅速高效應對輿論事件。
2017—2018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排行榜匯總: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排行榜(第一部分):大學社會作用名次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榜單(第二部分):大學新聞傳播效果排名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評估排名(第三部分):高校媒體平臺作用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榜單第四部分:大學網絡言論作用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排行榜第五部分:大學科研貢獻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榜單第六部分:大學往屆生作用排序
2017至2018年度中國大學社會作用排名(第七版):依據全國第四次學科考核結果進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