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19 10:07:26作者:佚名
韓國光復之后,漢城這個中文名稱就不再被韓國采用,不論民間還是官方,都統一稱呼首都為“Seoul()”。中方出于歷史慣性,至今仍沿用漢城這一叫法。“去中國化”的指責,應該指向李承晚而非當時擔任首爾市長的李明博。
在2005年,首爾市當時的領導者李明博宣布,那兩個漢字為“首爾”。首爾,也就是漢城,是朝鮮半島中唯一一個,其漢文稱呼和韓文稱呼不同的城市。
更改名稱之前,首爾 在韓語中的發音是Seoul,在漢語中的讀音則完全不同,兩者之間的區別非常明顯。
其余城市均無此情形。例如平壤 韓語發音與漢字讀音均無差異。
比如釜山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Busan ()。
比如仁川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 ()。
比如開城 韓語讀音和漢字音讀都是 ()。
日本出品的韓國旅游指南漢城大學,其中首都的名稱采用日語書寫方式,其他地方則直接標注了漢字原名。
首爾之所以特殊,是因為“首爾”這個名字的記載歷史比“漢城”要久得多。實際上,“首爾”這個詞在古代,特別是在朝鮮半島廣泛采用漢語來命名城市之前,就是當地百姓對京城、王京的常用稱呼,很可能是在漢字傳入之前就存在的朝鮮本土用語。這和古代中國人稱呼長安、洛陽、北京為“京師”、“京兆”、“都城”有相似之處。首爾在古代時候,或者指統一新羅的都城金城,也就是今天的慶州,或者是指高麗王朝的都城開城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城,還可以是指朝鮮王朝的都城漢城府。
李氏朝鮮在定都漢城之前,首爾所在區域,由于瀕臨漢江,當地朝鮮人稱之為“漢陽”。倘若此地未成為都城,它將與平壤、釜山、仁川等城市相似,沿用與漢語訓讀方式相同的韓語發音名稱,此類地名至今仍有部分留存,例如首爾的漢陽公園。
這個地點后來成為某個朝代的都城,那些精通漢文的高官顯貴自然傾向于用漢城來稱呼它,在朝廷的各種正式史籍、往來文書之中漢城大學,要么見到漢城二字,要么見到王京京都這些名目,但朝鮮半島上絕大多數民眾并不通曉漢字,他們只知道繼續把京城叫做首爾。
朝鮮半島光復以來,舊有的兩大階層已經衰落,原漢城這一漢文稱謂不再流行,政府著力普及韓文以提升民眾的讀寫能力,唯獨在這座城市,民眾長久以來慣稱其為首爾,這一習慣已持續數百年之久,而除了那些曾經屬于兩大階層的少數人外,尋常百姓幾乎無人再提及漢城二字。因此當局選定首爾(Seoul)這個發音作該國首府的叫法留學之路,不過對咱們中國,特別是多數說漢語的人,漢城依舊長期是中文語境里韓國首都的稱呼,就是在日本,漢城和ソウル也時常并提。
由此導致諸多地名出現混淆現象,例如,韓國存在兩所頗具聲望的高等學府,其一為首爾大學,其韓文表述為Seoul,采用漢字形式則寫作大學校,該名稱自1924年該校創設之初便沿用至今
另有一所高校,其名稱為漢城大學,韓語稱謂為,韓國采用漢字書寫時稱作“漢城大學校”。
當前情況變得復雜,在首都更改正式名稱之前,由于漢城的英文標識就是Seoul,我若從中國郵寄信件到韓國聯系這兩所大學,就會引發諸多不必要的誤解,例如中方可能會根據字面意思將首爾大學直接稱作漢城國立大學,進而與另一所漢城大學相混淆,2005年改用首爾這一中文名稱之后,這類不必要的困擾才得以消除。
中國人目前不會再搞錯,也不會因此耗費多少資源了。但是許多韓國地區似乎至今還沒醒悟過來,例如韓國部分地鐵站同時標注的日語和漢語名稱,日本旅客看見了恐怕會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