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20 09:17:37作者:佚名
新浪教育頻道第七屆“中國教育節”隆重啟動,作為互聯網主流權威媒體,新浪教育每年舉辦的盛會歷來在行業內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新浪教育將一如既往地秉持“推動教育發展,共筑教育強國夢”的理念,依托自身媒體優勢,匯聚教育行業最優秀的機構、教育學者、行業領袖,共同回顧教育年度盛事,共享年度盛事!
2014年“中國教育節”以“觸手可及的中國教育”為主題,將組織行業領袖舉辦高端深度論壇,深入探討互聯網最火爆的互動產品,全面探討技術變革時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盛典前期,新浪教育將延續往屆的評審評選流程:媒體提名、網友投票、微博互動、專家評審,評選出年度最具影響力教育集團、杰出貢獻教育人物等榮譽獎項,并在盛典上??公布名單。以下是今年教育節提名機構的簡要介紹:
山東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之一,2001年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山東大學坐落在美麗的濟南市。 學校現有東校區、老校區、西校區、南校區、齊魯軟件學院和南外環新區6個校區組成,形成“縱橫交錯、南北橫跨外環”的校園布局,并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海濱城市威海設有分校。學校總占地面積5781畝,有專任教職工7906人,全日制研究生10755人(含博士生),專科生2120人,本專科生42736人,繼續教育及網絡教育學生41935人。學校設有30個學院(部)、3所附屬醫院、12所教學實習醫院和1所研究生院;本科、研究生教育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等11個學科門類。 擁有13個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127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含9個獨立設置的博士授權專業)、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9個碩士學位授權類別、7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04個本科專業,形成了完備的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山東大學歷來重視成人教育,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始于1958年,是我國最早開辦成人高等教育的學校之一,半個世紀以來,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合格應用型專門人才。
2000年10月,原山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山東醫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山東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合并,組建新的山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山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即山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三院合并以來,順利完成了三個繼續(成人)教育學院的實質性整合,按統一要求制定了山東大學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招生管理等規章制度,三個校區20余個學生加入了學院。學院下設教學單位和十余個函授教學站,正按照我的管理規定逐步形成新山東大學繼續教育的運行模式。目前,我院成人高等教育有函授、非全日制、成人全日制本、專專業75個,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高等教育自學本、專16個專業全日制在校生4000余人; 此外,還有專業證書、學歷證書、崗位及行業培訓、高級研討班、繼續醫學教育、工程技術人員培訓、各類培訓班等,年均招生數千人次。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范圍覆蓋山東、河南、江蘇、天津、江西、山西、新疆等七省、市、區,為這些省區特別是山東省的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數萬名應用技術人才。山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育質量與聲譽良好,是山東省高校中規模最大的繼續教育學院。
隨著我校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管理機構進一步健全和加強,1992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準成立山東大學成人教育學院,1999年6月,“成人教育學院”更名為“山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000年7月兩校合并后,保留名稱。學院現設“一辦六處”:即學院辦公室、學生工作部、成人教育部、網絡教育部、培訓招生部、自學考試部、技術部,負責統一管理全校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工作。
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人才,我校繼續教育多年來依托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精良的設備、豐富的教育資源、眾多的科研成果和學科優勢,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教學管理的作用,樹立新的辦學理念,轉變辦學思路和管理模式貝語網校,提高成人學歷教育辦學水平,穩步擴大成人高等教育規模,堅持提高學歷教育辦學質量。學院建立了教學督導制度:聘請具有長期教學管理經驗的高級系主任組成教學督導委員會,負責督導學生和教師的出勤率,定期對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材使用情況等進行審核,并撰寫分析報告,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決策依據;自1999年起,對本、專兩級函授、兼讀生實行統一的英語考試。 從2001級開始,全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招生管理全面實現計算機管理,目前,我院自行研制開發的《山東大學成人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已正式投入使用,將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運用到教學管理中山東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大大提高了學校運行的質量和效率;開展成人教育科研項目和教材建設;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開展行業和高層次崗位培訓;持續適時推出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新專業、結構性課程,培養實用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