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開展外國文學介紹、評論和研究,不僅能啟迪大眾心智,開拓文化視野,提供可資借鑒的文學創作和研究方法,而且" />
更新時間:2021-08-07 19:35:04作者:admin2
美元仍占主導地位,歐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人命幣升值空間跟大
??在我國開展外國文學介紹、評論和研究,不僅能啟迪大眾心智,開拓文化視野,提供可資借鑒的文學創作和研究方法,而且有可能發揮出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學觀和文化品味的作用。英美文學的研究是外國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近年來,我國外國文學著作翻譯、出版工作蓬勃發展,高校研究生教育高速推進,英美文學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
??
一、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現狀
在有關英國文學的文章中,經典作家仍是研究的重點,其中吳爾夫得到了較多注意,如李娟的《轉喻與隱喻———吳爾夫的敘述語言和兩性共存意識》、朱丹亞的《飛蛾:象征的創造性力量———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海浪〉中飛蛾的象征意義》等。
??后殖民話題也是焦點之一,尹錫南的《奈保爾:后殖民時代的印度書寫》和梅曉云的《奈保爾筆下“哈奴曼大宅”的社會文化分析》都從這個角度切入。暢銷書也得到了注意,李為祎指出,作為20世紀西方最暢銷的小說之一的《魔戒》,復活了古代神話精神和語言文化,并因反現代化而反對工業技術和戰爭對自然和人性的破壞,表達了“原罪救贖”觀念、禁絕物質欲望、堅持善的追求。
??
有關美國文學的文章中,姚乃強的《兼容有序聚焦文化———談90年代福克納研究的態勢》綜述了近期福克納研究的發展變化。林斌的《文本“過度闡釋”及其歷史語境分析———從〈傷心咖啡館之歌〉的“反猶傾向”談起》嘗試對文本的“過度闡釋”及其特定歷史語境作出簡要分析,闡述麥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場。
??劉佳林的《納博克夫研究及翻譯述評》和張鶴的《“一條復雜的小蛇”———簡析納博克夫的小說〈普寧〉》,王秋海的《“矯飾”與前衛———解讀蘇珊·桑格塔的〈“矯飾”筆記〉》等從不同角度討論了當代作家。關注少數族裔文學的有王曉路,石堅在《文學觀念與研究范式———美國少數族裔批評理論建構的啟示》、郭英劍《論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應雁《新東方主義中的“真實”———論哈金的作品》等。
??后者通過對華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說《光天化日》和長篇小說《等待》的分析,指出哈金的寫作包含迎合老式東方主義認知框架的自我東方化話語。喬國強在《美國黑人作家與猶太作家的生死對話———析伯納德·馬拉默德的〈房客〉》中指出,黑人和猶太人族群之間的矛盾是《房客》所要表達的。
??杜志卿、張燕的《〈秀拉〉:一種深化原型的解讀》試圖從神話-原型批評的角度考察該人物的生命歷程。
二、現代化進程中的外國文學
“現代化進程中的外國文學”的研究是以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學為研究對象,探討文學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形成和演變所產生的重要作用,力圖比較深刻地揭示文學與社會的緊密關系,并借此呼吁世人關注文學的批判與建設的功能。
??其中,盛寧的《奧爾特加-加塞特與他的大眾社會理論》是討論現代主義理論的填補空白之作。奧爾特加-加塞特是20世紀初西班牙最重要的人文學者、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在30年代撰寫的《大眾的反叛》,是對以資本主義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特征的西方現代化進程的反思。
??文章介紹了加塞特的思想由來,他的大眾社會理論對構成“現代性”的“民主”、“自由”等理念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反思,從而對現代化理論的完善起到了補充和校正的積極作用。
蕭萍的《“文化“及其現代挑戰》討論福斯特小說《霍華德莊園》中的“文化”觀。
??在兩篇研究美國文化文學的論文中,《富蘭克林的啟蒙》以對美國民族精神產生深遠影響的啟蒙運動代表人物本杰明·富蘭克林為討論對象。文章援引福柯對西方文化中“治御術”現象及觀念的闡發,圍繞D。H。勞倫斯和威廉·卡羅斯·威廉斯等人對富蘭克林著述的批評,探討《自傳》等作品從啟蒙道德文章到“自我規訓”技術的演變;思考角度獨特,分析深入。
??另一篇《諷刺與浪漫:劉易斯作品中的美國社會》則以目前在中國被淡忘的寫實作家劉易斯為討論對象。劉易斯在一系列作品中對20世紀前半期美國都市社會生活的刻畫很真實地反映了現代化進程中商業社會的運行模式,其中所諷刺的不少丑陋現象諸如中產階層喪失理想、唯利是圖等等,展示了跨越國界的普遍存在,對反思“現代化”歷史進程很有參考意義。
??
三、外國文學評論
陸建德的《思想背后的利益:政治文化評論集》涉及中西歷史、文學的許多重要話題,思想視野開闊,文字活潑犀利,不僅富于知識性,而且提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獨到見解,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盛寧在《“解構”:在不同文類的文本間穿行》中指出,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解構主義批評自上個世紀80年代被介紹到國內文壇后,一直停留在一般理念的評介和概述水平,基本上未見對其具體的批評實踐進行探討的實例。
??作者以德里達本人的《馬克思的幽靈》一著為范本,詳細分析了德里達如何在不同文類的文本間穿行、如何將文學文本的涵義挪移到政治話語的層面、借以折射出他對當代政治問題的個人看法這樣一種“既解析、又建構”的特殊言說方式,同時也鞭辟入里地批評了國內某些學人對德里達的誤讀和誤譯。
??作者認為,以為從道理上了解了某種批評理論,即可獲得對作品的某種新知想法,是一種流行甚廣的誤解,作為一種批評方法,它無非只是批評家對他自己的識見的一種包裝。
陸建德對一些英美文學作品(或其國內譯著)寫的序言和評論,如《憤怒的詩人———反戰活動家哈羅德·品特》、《〈靈魂之灣〉序》、《看不見的手》、《美國制造的格格不入》、《國運所系》、《詞語的政治》、《〈哥倫比亞英國小說史〉序》等或及時評價國外獲獎作家,或從獨特角度考察新出熱門作品,深入淺出,發人思考,確實起到了引領讀者的作用。
??在《道德的義務》一文中,陸建德就小說《帝國瀑布》的情節結構及其所描述的當代美國小鎮生活,分析了作品所表達的現代(或所謂“后現代”)語境中的道德關懷,與當前的我國社會文化處境有直接的呼應。此外,錢滿素主持譯著的《慣于贊同》是著名學者伯克維奇(SacvanBercovitch)研究美國思想、文化、文學源流的名作,涉及大量早期清教社團的活動和用語,翻譯難度很大,在當前大量學術譯作中該書可算是知識含量很高、翻譯質量上乘的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