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30 03:41:11作者:admin2
1919年1月巴黎和會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召開,由戰(zhàn)勝的協約國二十七個國家參加,與會代表代表1000人加拿大肢解中國留學生。作為“半程”協約國的俄國(現在已成蘇維埃聯邦了)被排斥在和會之外,而戰(zhàn)敗國也都沒能參加。顯然這只是一場屬于勝利者們的大會。
但話語權也并非在所有勝利者手中,會上唱主角的是英、法、美、意、日五個大國,真正能夠操縱大會的也僅英法美三家而已。所謂巴黎和會三巨頭就是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列強們各懷鬼胎,都企圖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瓜分世界,巴黎和會成了分贓大會。
法國通過一戰(zhàn)變成了歐洲最大的陸上軍事強國,為了確保自己歐洲霸主的地位,他們必須嚴防死守德國東山再起。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的意見是必須嚴厲制裁德國,企圖將德國肢解,在萊茵河左岸地區(qū)建立一個獨立的萊茵共和國,成為法德兩國之間的緩沖地帶。
這一意見英國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英國萬年不變政策便是平衡歐洲大陸各國,不能使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強國。當年拿破侖橫掃歐洲,英國果斷成立反法同盟,阻止法國一統歐洲大陸。一戰(zhàn)英國又毅然加入協約國,阻止德意志過分強大。
如今克里孟梭企圖肢解德國,這是令英國人擔心的,他們并不想將德國打的一蹶不振,從而使法國一家獨大。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最上心的是如何掠奪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但不要對德國本土傷筋動骨。
美國是新興崛起的資本主義大國,他們一戰(zhàn)期間大發(fā)橫財,參戰(zhàn)時間也比較晚,損失很小。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依然是賣力推廣他的“十四點計劃”。現在來看,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都是很好的建議,不過又太理想主義了,以至于在克里孟梭和勞合·喬治這種政治老油條面前處處碰壁。
英法表面上同意將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作為巴黎和會談判的基礎,實際上最后只實現了成立國際聯盟,其他的計劃都沒能落實。最終“十四點計劃”完全失敗了。
巴黎和會開了近半年,經過激烈的爭吵和討價還價,列強們相互達成了妥協,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凡爾賽合約》。
合約規(guī)定,法國收回在普法戰(zhàn)爭后被德國奪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并獲得德國最大的薩爾煤礦十五年的開采權。
萊茵河左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十五年,原有的許多邊境地區(qū)分別割讓給丹麥、比利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家。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領土、百分之十二的人口。
同時德國禁止生產坦克、裝甲車、潛艇、重炮和軍用飛機等重型武器,且只允許保留十萬軍隊。
這些苛刻的條款都為后來希特勒煽動民粹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凡爾賽合約》讓德國人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壓抑著怒火。當這怒火宣泄之時,二戰(zhàn)也就爆發(fā)了。
另外,巴黎和會三巨頭皆將布爾什維克主義視為洪水猛獸,他們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
巴黎和會上還成立了“國際聯盟”,簡稱國聯。雖然國聯其宗旨是增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可實際上卻變成了維護帝國主義利益的工具。
國聯將屬于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分別委任給英、法、比及日本統治。一番洗牌后,殖民地還是殖民地,只不過換了主人而已。
中國作為二十七個戰(zhàn)勝國之一,理應收回戰(zhàn)前被德國強行租借的膠州灣和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但是日本看上了這里,他們提出要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如果不同就退出和會。英法美竟然同意了。他們得罪不起日本,得罪中國易如反掌。
這件事激怒了中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迫于國內壓力,中國代表退出和會,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有意思的是,即便6月28日威爾遜在了《凡爾賽和約》簽了字,1919年11月美國國會投票否決了威爾遜的簽字。
作為巴黎和會三巨頭之一的美國,本想利用巴黎和會達成世界領導者的目的,一頓操作猛如虎后,卻發(fā)現他們的各種算盤大多沒實現,反倒是英法撈了不少油水。
可以說,這場所謂和會埋了不少雷,世界上幾個主要的大國都或多或少對這次分贓大會存在不滿。另一場世界大戰(zhàn)正在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