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5 10:07:12作者:佚名
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時期再度來臨,各地高考成績接連公布,眾多家庭因挑選專業而感到極度焦慮。
目前,眾多社交平臺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避坑指南”,家長們則對所謂的就業率和薪資排名格外關注,似乎一旦選錯專業,就會導致孩子陷入無法挽回的困境。
您是否曾思考過:那個十年前被視為冷門的學科,現如今或許意外地成為了新興領域的熱門選擇?
那些一度被全網警示的“高危專業”,難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可能轉變為備受青睞的“熱門專業”嗎?
那些長期處于“紅燈警示”狀態的專業,或許正因其在公務員考試中的優勢,持續吸引了大量學生的關注?
今日,讓我們共同撥開歲月的帷幕,一探究竟那些一度被視為“無人問津”的學科,它們是如何實現驚人的轉變,并且為今年的高考志愿填報提供了哪些寶貴的借鑒。
01冷門逆襲:那些年避之不及,如今趨之若鶩
還記得2012年的一個熱門新聞:
四川大學本科生洋芋做出一個讓所有老師驚訝的決定——
從炙手可熱的經濟學院轉到當時無人問津的微電子專業。
他不僅是當年第一個從經濟學院往外轉的學生,
即便在連續遭遇轉至電氣工程及核物理領域申請的拒絕之后,他最終才得到了副院長的好意,被接納至物理學院下屬的微電子學科學習。
“轉專業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微電子是什么”,洋芋回憶道
在微電子的課程中,老師經常提起德州儀器這家企業,我起初誤以為它是一家位于山東德州的儀器制造公司。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10年。
其問世,極大地推動了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的進步,同時也激增了對基礎芯片技術的強烈需求。
2014年,洋芋在復旦大學完成了微電子專業的碩士學位學業,恰逢芯片產業迎來了一波迅猛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2014年至2020年這段時間里,芯片工程師的市場需求極大,遠遠超過了供給。如今眾人爭相涌入的這些知名企業,彼時招聘條件其實并不苛刻。
洋芋如今在創業公司負責研發工作,見證了行業的起伏變遷。
與此同時,在河北,95后的李帆正在管理專業里渾渾噩噩度日。
在2013年選擇志愿的那一年,財會專業異常熱門,然而他卻意外地被分配到了自己毫無興趣的管理專業。
糊里糊涂地度過了三年時光,我為自己設定的最低要求是不至于掛科,只要能順利畢業即可。
覺醒后的李帆決定跨考考古研究生,這引發了家人的強烈反對。“
他們認為適合的工作崗位并不多,甚至可能選擇投身于挖掘古墓等艱辛的勞動。
李帆秉持著“即便考上了可能會后悔兩年,但若不考則會后悔終身的信念”,毅然決然地再次參加考研,最終如愿以償地加入了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
就在李帆讀研期間,文博領域迎來爆發式熱潮。
2017年,故宮舉辦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引發了“故宮跑”的熱潮。
《國家寶藏》和《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廣受歡迎,使得考古文博領域逐漸變得熱門起來,從曾經的冷門專業轉變為了熱門選擇。
2020年,來自湖南的少女趙芳蓉憑借676分的高分,在湖南省文科考生中名列第四,她選擇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然而卻遭到了網友的勸阻。
今年,她榮耀地以杰出畢業生的身份,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圓滿畢業。隨后,她投身敦煌研究院,擔任石窟考古一職,展現出對考古事業執著熱愛的風采,成為新一代中堅守夢想的楷模。
這些故事印證了一個事實:
專業的“冷熱”如同潮汐專業排名2013,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漲落。
那些曾經被冷落的專業,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迎來新生。
02專業大洗牌:十年變遷,誰上誰下?
高校專業的調整從未停止,但近年的變化速度令人咋舌。
教育部最新發布的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
新增29個本科專業,涵蓋低空技術及工程、碳中和科學和工程等前沿學科,同時,首次設立了針對戰略急需專業的非常規設置機制。
更令人關注的是撤銷專業的力度。
根據統計資料,在過去十年間,我國高校本科專業點的撤銷總數達到了6636個,特別在2023年和2024年,撤銷的專業點數量高達3098個,這一數字幾乎占據了整個十年撤銷量的一半。
撤銷次數最多的專業涵蓋了公共事業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以及服裝與服飾設計等領域,這些專業的撤銷數量均超過了50個。
這些專業大多面臨理論脫離實際、就業率持續走低的困境。
與此同時,傳統專業正以“智慧/智能+”的形式延續生命:
車輛工程領域邁向了智慧車輛工程的新階段,工業設計行業正逐步轉變為智能交互設計。這一專業領域的革新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博士強調:“此次專業調整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將發生轉變,從學歷導向轉向能力導向,同時從單一的計劃驅動模式轉變為戰略與社會雙輪驅動的模式。”
冷熱轉換的速度也在加快。
在20世紀80年代,企業管理的領域迎來了變革;進入90年代,法學研究成為熱點;邁入21世紀,國際貿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而近十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勢頭迅猛……
這些曾經的“爆款”專業,都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的轉變。
在過去十年里,新增備案的本科專業點總數達到19966個,其中工科專業占據了絕大多數,這些專業高度聚焦于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緊跟科技發展前沿以及滿足市場需求的各個領域。
這種大規模調整背后,是國家戰略需求與市場力量的共同驅動。
在低空經濟這一領域,民航管理部門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的規模,而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3.5萬億元,如此龐大的人才需求迫使高等院校迅速作出反應。
03天坑變天選?專業選擇的認知陷阱
在“生化環材”被冠以“四大天坑”之稱的時刻,90后的小東已投身于中南大學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習之中。
2011年,我著手填寫高考志愿之際,尚未出現“四大天坑”這一概念。那時,土木工程專業頗受歡迎,而材料專業則顯得平淡無奇。
小東的經歷折射出專業認知的滯后性。
大學畢業后那段時間,人們開始流行提及“生化環材,四大天坑”這一說法,我覺得這個形容十分恰當。
本科期間,他所在學院采取的是“大鍋飯”式培養模式:
在大學的前兩年,學生主要學習基礎課程,到了大三則開始接觸專業課,整個學習過程中,理論課程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實踐課程則相對較少。
材料專業的就業范圍相當廣泛,然而,由于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障礙,畢業生們常常遭遇挑戰。
若缺少跨學科的知識儲備,一旦步入職場尋求就業機會,便會發現自身的條件與企業的實際招聘要求存在較大差異。
小東的本科同學畢業后大概只有1/3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
2017年,小東在謝菲爾德大學完成了材料科學工程專業的碩士學位。畢業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專注于高分子材料板材的研發。他的月薪是一萬二,年薪則在十五萬至十七萬之間。
但半年后他就離職了,
工廠里的工作顯得單調乏味,加之工作場所條件惡劣,充斥著有害氣體,即便采取了防護措施,也難以完全適應。
如今的小東已轉型為電子電路研發工程師。
他的經歷揭示了一個關鍵問題:
專業本身并非是陷阱,其核心在于是否與個人的特點相契合,同時還要考慮是否能夠尋找到恰當的應用領域。
針對社會上的“天坑專業”論調,我們也曾經專門發文呼吁:
“高等教育不是教我們謀生,而是教我們創造生活”
“人一生很長,我們不能隨波逐流”。
這一觀點也引發了廣泛共鳴與爭議。
高校專業并沒有冷門熱門之分。
即便是當下的熱門專業,幾年后情況也會有變化。
如果完全根據專業的熱度來走,會始終處在搖擺的狀態。
這些認知陷阱讓我們不得不反思:
在選擇專業時,是盲目跟隨潮流追求所謂的“熱門”,還是深入思考,從更根本的角度進行考慮?
04 志愿填報的黃金法則: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不變的價值
面對風云變幻的專業格局,考生和家長該如何應對?
綜合眾多“過來人”的親身經歷及專家們的見解,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寶貴的原則:
首先,要學會擁抱變化,放下“一選定終身”的執念
李軍,曾畢業于清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現就職于谷歌、騰訊等業界頂尖企業,他強調:
在校期間掌握的特定學科知識,在踏入社會之初,三分之一的內容已顯得陳舊;而經過五年的職業生涯,又有三分之一的知識變得不再適用。
《哪吒》導演餃子畢業于藥學院,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是法律專業出身,
現象級游戲《黑神話:悟空》的開發者馮驥學生物醫學工程。
這些跨界頂流的成功,源于在熱愛領域的持續積累,
得益于之前專業所培養的嚴謹思維以及邏輯技能,同時,也極大地得益于對時代發展機遇的精準捕捉。
郭恩惠的經歷更具啟發性。
2019年,他憑借669分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護理專業錄取,然而在第一堂課后,他發現自己對這門專業并無熱情,于是毫不猶豫地提出了退學申請。
次年,他憑借716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能源與電氣工程系錄取,隨后又決定降級,轉至軟件工程專業深造。
他反思道,當初填報志愿時“沒有對專業進行系統清晰的研究”
“過度看重名校光環,忽視了專業與興趣的匹配”。
熱愛為火,理性為薪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的報考建議引發眾多共鳴:
了解到專業不匹配現象十分普遍,我們才明白需要去“積極發掘自身多樣的潛能,勇于嘗試,進而發現個人的興趣所在和優勢領域”。
李帆對于考古的體會特別深刻,他認為:“這項工作并不充滿浪漫色彩,也不具備刺激感,那些濾鏡實際上都是外界賦予的。”
在西安考古工地實習時,他每天在四十多度高溫下工作,
在潮濕的墓穴中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午后,身體不斷冒出汗水專業排名2013,腿部、膝蓋以及腳踝因長時間蹲坐而感到疼痛難忍。
他發自內心地建議:“如果不是真的熱愛,我是不建議學考古的。
請大家切勿以尋寶或探險的心態選擇報考或投身于考古領域,否則當這份熱愛轉變為職業,那些最初的新鮮感終將被日常的繁瑣與辛勞所淹沒。
其次,放眼長遠,服務國需
唐博士的觀點是:“對國家的深情、對個人愛好的追求、誠實與善良的品質、面對挫折越挫越勇的精神……這一切,皆因在熱愛與責任的雙重驅動下,我們所作出的任何抉擇都不應被辜負。”
設立低空技術與工程、碳中和科學與工程等新興專業,此舉恰是緊跟國家戰略需求的具體體現。
各地紛紛將高校專業與區域發展的契合度提高至關鍵位置,重慶已將全市379個專業與超過50個重點產業實現了緊密對接,河南則對254個新興交叉專業進行了超前的規劃布局。
唐博士提出:“根據個人的基礎和愛好,應當鎖定國家的發展戰略,致力于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技術等前沿的產業領域進行學習。”
05 給2025屆考生的實用建議: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
根據行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成功人士的寶貴經驗,我們特向今年選擇志愿的考生們提出以下詳盡的建議:
首先貝語網校,多維評估,科學決策
借助AI工具或職業量表初步探索興趣與個性匹配方向;
仔細查閱目標學院官方網站上的專業詳情和教師的研究方向;向正在就讀的學長學姐直接咨詢,而非僅憑傳聞。
其次就是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
如果有明確熱愛的專業方向,優先選擇該領域實力強的學校;
如果方向不明確,優先考慮綜合實力強、轉專業政策靈活的高校。
本科階段,通識教育平臺和跨學科資源可能比具體專業更重要。
第三,要加強拓寬視野,勇敢嘗試
“可白衣翩翩,亦可庖丁解車”的深圳二職學生古慧晶就是典范。
初中畢業后,出于對汽車的熱愛,她選擇就讀職業高中汽修專業。
今年四月,這位年僅十七歲的少女在廣東省舉辦的專業技能大賽中,憑借在汽車機電維修項目上的出色表現,榮獲了一等獎,開創了該賽事歷史上首位獲得冠軍的女性先河。
第四,保持開放,終身學習
唐博士向年輕人提出忠告:“切勿從事那些機器能夠替代的工作,務必深思熟慮,明確哪些職業是人工智能無法觸及的。”
他著重指出,在未來的變革面前,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集中精力的程度。
不是以前能成,現在就能成;
不是別人能成,自己就一定能成。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保持一顆持續學習的心才是最關鍵的。
當我們回顧十年專業浮沉,最深刻的啟示或許是:
沒有永遠的熱門,也沒有注定的冷門。
專業的“紅”所展現的是社會對其關注與討論的激烈程度,而“翻紅”現象的偶然性常常源自特定的時代背景,這種趨勢往往難以預料。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不同的個體選擇就像駛向不同方向的小船,
或許懷揣著些許朦朧的指引,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都激蕩出了令人稱奇的波濤。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選擇專業不過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分岔點,無論行至何方,都不應遺忘起初那份激蕩的情感與追求的夢想。
支撐我們前行的,是內心的熱愛和堅持的勇氣。
今年,當您為孩子或為自己選擇志愿時,請記住:
精彩人生是干出來的,不是選熱門專業選出來的。
專業領域的熱度不應成為超越其他要素的首要標準,畢竟,事物的變化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沒有一個選項生來偉大,也沒有一個答案注定平庸。”
在這個充滿無限機遇的時代,我們以熱情之火點燃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用擔當之心照亮未來的道路,從而每個人都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終究,在洶涌的時代潮流之中,選擇何種專業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卻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