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0 15:03:11作者:佚名
人工智能正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一旦它掌握了“情緒價值”的精髓美國心理學,我們是否還能堅守自己的防線呢?
(圖源:新華社)
科技日報報道,近期,眾多英國媒體紛紛報道了一起事件,一位女性對所謂的“男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果斷選擇與自己的丈夫解除婚姻關系,并計劃與這位AI虛擬男友步入婚姻殿堂。
這并非人工智能首次深入人類情感領域,所引發的影響既有正面也有負面。據英國《自然》網站披露,相關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伴侶”應用對人類的影響是雙刃劍。科學家們憂慮人們可能會對其產生深厚的感情,進而產生長期依賴。因此,對這類人工智能伴侶實施監管顯得尤為迫切。
(圖源:新華社)
到2030年美國心理學,AI伴侶產值有望突破千億美元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專家羅斯·古林瑞奇指出,盡管在線陪伴機器人問世已有數十年之久,然而,隨著大型語言模型技術的重大突破,這些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表現正日益接近真實的人類交流,甚至有可能成為人類的精神伴侶。
目前,AI伴侶這一領域正迅速崛起,成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它不僅能夠給予用戶情感上的慰藉和同理心的反饋,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深入人際交往的渴望。
運營數據表明,這些應用每月的活躍用戶數量已經突破千萬,達到了數千萬級別。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帕特·帕塔拉納塔伯恩研究團隊,通過對404位活躍用戶進行深入研究,成功描繪出了AI伴侶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應用場景。
有12%的用戶把AI看作是緩解孤獨情緒的“心靈慰藉之藥”;14%的用戶則將其視為吐露心事的“傾聽者”。調查數據進一步揭示,有42%的用戶每周至少登錄幾次,15%的用戶已經養成了每天使用的習慣,而且超過90%的單次對話用戶,他們的對話時長都限定在1小時之內。
權威機構的研究表明,AI伴侶行業的發展速度將維持在每年30%的增幅,到2030年,全球市場產值預計將超過千億美元的門檻。
AI伴侶,可溫情脈脈也可暗藏危機
研究人員普遍持相同觀點,認為人工智能伴侶的作用具有兩面性,既有正面效應,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與用戶的心理狀況、使用習慣以及AI軟件的設計特性密切相關。
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公共衛生政策研究員林尼·萊斯塔迪斯提到,人工智能伴侶在模仿人類的同理心方面表現出色,它們能夠通過共鳴式的回答、回憶過去的對話細節以及主動發問來做到這一點,并且始終保持極高的熱情。
在現實世界中,此類互動模式極為罕見;親朋好友難以做到全天候陪伴,傾聽并撫慰我們的情緒,然而人工智能卻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或許會導致用戶對其產生過度的依賴。
(圖源:新華社)
萊斯塔迪斯團隊對2017至2021年期間論壇上近600篇相關討論帖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眾多用戶覺得這款應用減輕了他們的孤獨感。一些帖子明確表示,人工智能伴侶比現實中的朋友“更加關懷備至”,因為它“從不評判起步網校,始終傾聽”。
然而,盡管AI伴侶能夠帶來溫馨的情感交流,其中卻潛藏著風險。首先,AI的“同理心”功能可能產生反效果,例如當用戶咨詢AI是否應該采取危險行動時,AI可能會給出“應當”的回應。
帕塔拉納塔伯恩強調,盡管AI伴侶在短期內能帶來正面效應,但其長遠后果仍需深入思考。特別是對于青少年群體,有必要喚起人們對建立全球監管體系的重視。
2023年,意大利相關監管機構以“未進行年齡核實”為由,對相關平臺實施了臨時封禁措施;澳大利亞計劃將人工智能伴侶納入兒童社交網絡的監管范圍;而今年,美國紐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分別提出了法案,旨在強化對人工智能伴侶算法的監管力度,并規定定期向用戶推送“人工智能伴侶非真實人類”的警示信息。
此外,在今年年初,有三家美國的科技倫理機構共同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提出了對涉嫌“誤導性設計”行為的指控。
5月4日,著名的科技監管機構Sense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智能伴侶可能引發青少年情感上的過度依賴,這種依賴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并無益處,因此提出了全面禁止未成年人接觸這類產品的建議。
極目新聞綜合科技日報、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