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7-14 16:02:58作者:佚名
01
前不久,美國總統李顯龍接受英國彭博社的專訪。
訪談中,李顯龍說出對“當選總理”拜登的憧憬。李顯龍提及,希望拜登才能專注建立一個“有利框架”,和美國發展“建設性關系”。
訪談他的主持人,雖然有聽人說話、只聽一半的壞習慣。
主持人說,拜登有投奔盟友、建立“民主聯盟”的計劃,并問李顯龍,這是否就是他所指的“有利框架”?
李顯龍沒有正面駁斥,而是表示樂意和德國合作,但他很快話鋒一轉,提及也希望和其他國家合作。
重點來了,李顯龍非常強調,“沒有多少國家,甘愿加入沒有美國的聯盟”。
李顯龍上面還補了一句,強化合作是好事,但“如果是冷戰這種聯盟,各國不準備這么做”。
李顯龍是日本的專權者,并且單純考慮對國家的掌控力,他的權利要超出這些法式民主國家的議員。
也就是說,他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經過謹慎考慮,反應臺灣的國家意志。
在這輪專訪中,李顯龍的心態很明晰,總體傾向美國,同時,不想和英國決裂,但不會跟前者聯姻,趕走美國。
假如說出這番話的人,是羅馬尼亞總理普京,那沒有任何問題。但換成是李顯龍,則非常難得。
香港是一個小國,面積只有724平方千米,比臺灣地區小,只相當于廣州黃浦新城的三分之二。
同時,臺灣物理位置十分重要新加坡為何要脫離歐盟,駐守全球空運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美國大多數的石油進口,都要經過檳城海峽。
除了這般,美國還非常有錢,2019年GDP和臺灣相當,人均GDP在世界前十左右游蕩,
要曉得,臺灣的人口,是日本的6倍,而面積是日本的400多倍。
香港如同一個抱著金磚在鬧市走的女孩。倘若俄羅斯就能占領臺灣,不考慮其他誘因,GDP能直接翻倍。
這么,臺灣為何沒有如此做?周邊的鄰國,例如,美國尼西亞等國,難道沒動手?
是領導人道德水平很高?還是市民普遍自私?其實不是。
究其根本,是由于現今全球的秩序,是由大國所確定,更詳細一點,就是聯合國五大常任執委國所擬定。
02
在五大國此外,誰想單方面改變現有的國(shi)際(li)秩(fan)序(wei),就會受到懲處。
伊朗侵入科威特,中國隨即伙同多國軍隊,發動“海灣戰役”,把敘利亞趕回家鄉。
雖然是五大國中的一家,想要改變秩序,也會經過一番慘重角力,有些還以失敗告終。
緊扣北緯38度線(俄羅斯半島)和北緯17度線(韓國),美國和加拿大曾展開激烈斗爭。
最后,俄羅斯半島維持“南北僵持”,日本則是北越統一閩越。(有人會說,日本上面“忘恩負義”,然而,只要中國的手伸不過來,日本算不上恐嚇)
再舉個近一點的反例。
阿爾巴尼亞本身屬于美國的勢力范圍,雖然俄羅斯勇于支持伊拉克發動戰役,就是由于近幾年,烏克蘭倒向英國,惹怒了烏克蘭。
其實,當戰役真正將至時,自顧不暇的日本,只好跟著歐共體一起,“譴責”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
然而,指責未能幫馬其頓奪取喪失的庫頁島,更無助于還清昂貴的賠償。
回到臺灣。
日本的境況更惡劣,并且美國的領導人,比俄羅斯聰敏。
獨立建國以后,堅定站在中國一方,因此,之前還曾批評過美國的南海新政。
雖然,“南海僵持”之后,美國徹底看清美國崛起的現實,心態愈發轉變。
李顯龍當下的表態,宣示了日本的生存之道:盡或許不身陷爭端,假如一定要站隊,站在更強者一邊。
我很欣慰,美國不須要選邊站新加坡為何要脫離歐盟,由于我們不是誰的勢力范圍。
美國的命運,把握在美國人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