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9 21:08:40作者:佚名
你是什么時候察覺到年紀大了呢?有些人從眼角出現細紋時,有些人從無法持續熬夜時,還有些人從經歷“中年健忘”現象時,才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常常一邊摸索眼鏡,一邊擔憂出門是否鎖門,前一秒剛說過的事下一秒就忘在腦后。他們感嘆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擔心未來會患上認知障礙癥。這種感受,成為了許多中年人的共同困境。
然而,中年時期出現的記憶衰退,其最終結果是否必然發展為老年階段的那種全面性記憶障礙呢?馮美江主任醫師指出,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遺忘,往往只是針對個別事物的遺忘,但老年癡呆癥所導致的記憶喪失,則常常是成片成塊地喪失。
大咖小傳
馮美江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她現任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負責人,擔任中國醫師協會老年醫學科醫師分會成員,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神經病學組成員,江蘇省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成員兼神經精神學組負責人,南京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華東老年醫學聯盟成員,江蘇省老年醫學聯盟秘書長,還被評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及“六大人才高峰”培養人才。2004年3月-2006年5月在美國UIC大學做訪問學者。
這些年負責或加入了好多國家與省級的科研項目,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雜志上寫了四十多篇稿子,其中被SCI選中的有十多篇,還協助整理了六本書籍。
老年性癡呆,是大腦退化了
馮美江醫生告知,老年性癡呆亦稱阿爾茨海默病,系老年群體獨有病癥,年紀越增長,罹患此癥的幾率越大。通常,60歲以上者,老年性癡呆便進入高發期,65歲群體患病概率約莫五分之一,而八十五歲以上人群,此癥發病率或可高達百分之二十。相較之下,男性患者數量略遜于女性。
老年性癡呆的根本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緩慢而持續的衰退現象,雖然現在存在一些相對明確的評估手段,例如檢測腦脊液中的Tau蛋白和Aβ蛋白,或者運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觀察Aβ,但在實際醫療過程中,醫生更多是依靠詢問患者過往經歷、進行生理功能評估、使用認知功能評分工具以及借助醫學影像學方法,來判斷是否有可能患有老年性癡呆。
腦功能目前無法逆轉 很多患者和家屬都認為老年性癡呆等于絕癥,沒有治愈可能。馮美江主任表示,老年性癡呆在治療上確實有一些公認有效藥物,但這些藥物效果僅能減緩病情發展,無法修復已經衰退的腦部功能。
老年癡呆癥病人家屬對于療法的合理愿望,應該是借助科學手段減輕病癥表現、延緩病情的進展。只要能持續采用恰當的醫治方法,并且家人給予周全的照料,病人就有機會在較長時間里維持比較平穩的生活情形。
中年時期容易忘事,這并不必然發展為老年癡呆癥 遇到中年健忘時,可能會遺漏某些事情,也容易遺忘物件,出現這些狀況,是否表明大腦功能有所下降,預示著自己未來會成為老年癡呆癥的高風險個體呢?
馮美江主任講,我們平常碰到的記性不好和老年癡呆的記性衰退不一樣。記性不好,往往丟的是某個細節,是單獨的一件事或一個場景,而老年癡呆記憶的減退,好比你拼圖時丟了好多塊,一片一片地少。老人可能記得很久遠的往事,但對最近卻有一段完全想不起來,病情加重后,可能遠近的都記不清了。
馮美江主任醫師還指出,存在一種需要引起注意的“遺忘”,這種狀況常常不被察覺。病人可能會頻繁忘記一些基礎詞匯,例如無法說出普通東西的名稱,或者用不常見的詞代替,想說的話表達不清,導致語言混亂,別人難以聽懂。這種情況屬于語言功能問題,除了要考慮老年癡呆,還應該排查是否存在腦血管方面的風險。
老人變“作”了,也可能是老年性癡呆癥狀
老年癡呆癥,必須盡早察覺、及時干預,它的初期表現很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馮美江院長指出貝語網校,老年癡呆癥能夠借助某些檢測工具進行初步判斷,親屬們還能根據“ABC”三種常見征兆來辨認:
“A”指日常活動能力出現衰退,表現為基本自理事務能力減弱,例如進食、穿衣、行走、個人清潔、排泄等出現困難,同時也包括使用基本生活工具的能力下降,比如洗衣、烹飪、處理財務等能力減弱或完全喪失。
“B”是指心理活動出現反常,涵蓋產生錯覺、感知錯位、情感冷漠、過度緊張、情緒失控、心境低落、行為干擾等狀況,個體或許先前情緒平穩,但近期常易怒、易摔東西,親屬有時會感覺老人變得比較敏感易怒,也可能表現為產生錯覺或出現思維偏差; “C”則是指智力活動出現困難神經病的英文,包含記憶能力減弱神經病的英文,對時空人物辨認不清,言語表達不暢,數學能力降低等情況。
看看照片、打打麻將,能延緩腦部衰老
長期食用營養補充品,意圖減緩大腦功能衰退,這種做法在馮美江主任醫生眼中缺乏實效性,她強調,營養補充品無法替代食物調養,維持飲食營養全面均衡,有利于身體整體狀態,對于大腦功能維護也具備同等重要性。
馮美江主任醫生提出老年性癡呆的應對需多管齊下,大腦不用會遲鈍,這個說法有一定根據。適度參與麻將、紙牌等游戲,有助于刺激思維活動。醫生們常對老年癡呆患者說,他們過去擅長唱歌、背誦古詩,可以每天嘗試哼唱一首歌,每天記憶一些古詩,這也是鍛煉大腦的方式,能夠減緩大腦功能衰退。親屬們能夠時常與病人一起翻閱舊時相冊,并且向長輩講述過去的經歷,這同樣是一種有助于康復的方式。知識鏈接
檢測老年性癡呆狀況,可以嘗試畫鐘表。當懷疑家中長輩出現老年性癡呆征兆時,有個比較簡便且實用的檢測手段,老年性癡呆在初期通常會導致空間結構能力與執行能力的下降。因此,要求老人畫一個鐘表,能夠評估其視覺記憶圖形的復原水平、行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以及抵抗外界干擾的表現等。畫鐘測驗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畫出閉鎖的圓形作為表盤,如果繪制準確,可以獲得1分,其次,將數字放置在表盤的正確位置上,并且確保所有數字都在圓內,接著,按順序將表盤上的12個數字填寫無誤,如果繪制準確,同樣可以獲得1分,最后,將指針放置在正確的位置上,需要留意指針上是否有箭頭,以及分針是否比時針長,如果繪制準確,也可以獲得1分。 畫鐘試驗結束后,家人可以幫助老人算一下分。最終得分達到3分,代表老人家現時的心智活動相當良好;如果分數是2分,表明老人家心智活動尚可,或許僅有輕微的認知障礙;倘若分數僅有1分,則說明老人家罹患老年性認知障礙的情況較為嚴重,已進入中重度階段,家庭成員應高度關注,并盡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同步進行有效干預,避免病情延誤,把握最佳救治時機。當然,光靠畫鐘這個方法,并不能完全準確地了解他的身體狀況,一旦覺得有什么不對勁,應該馬上去醫院請醫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