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23 10:08:42作者:佚名
一個最直接的說法是,這兩種酸都是“難受”的輕微形式。這個說法還有英文詞源作為依據。并不是說"sour"(酸味)和"sore"(酸痛)看起來類似,"sour"的原始印歐語詞根(PIE)是*suro,表示“酸、咸”;"sore"的原始印歐語詞根是*sai-sour是什么意思,具有某種含義。我們感受到,這兩個詞匯的來歷都與較為難受的體驗有關,后來逐漸減輕,變成一種并非完全痛苦、卻仍會讓人暗自忍耐的情緒。談及肌肉酸痛,稱之為“痛”的減輕形式并無分歧。至于酸的味道,倘若有人反對,聲稱自己偏愛酸味,認為沒有酸就活不下去,那根本談不上痛苦。我的理解是,第一,偏愛酸味的人往往并不僅僅鐘情于單一口感,而是欣賞其與甜、辣等風味的搭配;第二,對酸味的喜愛很可能源于后天培養,試想給嬰兒喂食檸檬,他們通常不會露出愉悅的神情;第三貝語網校,或許更為關鍵的是,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傾向于將酸和苦味視為令人不快的信號,因為它們常常預示著自然界中存在潛在威脅的食物:有毒的植物多帶有苦澀,變質的食物常帶有酸腐,趨利避害是本能反應。基因調控了我們的腦部,將那種味道詮釋為令人反感、不悅的情緒。微弱的酸味應當引發刺癢感。這種觀點或許源于,刺癢與疼痛的神經路徑存在顯著關聯,并且在功能上都是傳遞負面信息,促使警覺。它們的主要差異或許在于刺激源的不同,即皮膚與其他部位的來源。我也曾琢磨過探究一下酸、痛、癢的神經通路有哪些不同之處sour是什么意思,但后來意識到這其實也不合乎邏輯,生物學上的構造差異無法對應到人腦最終體驗到的異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