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08 09:06:54作者:佚名
在面對面交流的場景中,除了語言文字本身,參與者的聲音、語調、面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等非言語元素也在無形中傳遞著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往往超越了語言本身的局限。然而,在書面交流中,尤其是通過網絡進行的交流,這類信息往往會被遺失。由于網絡交流中人們使用的語言往往簡短且直接,因此,表情符號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在 :-) 符號之后,各式各樣的顏文字相繼涌現,隨后又衍生出了類似emoji和QQ表情的黃色面部表情。時至今日,新的表情符號仍在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統一碼聯盟”這一非營利性機構承擔著收集與編制新表情符號的重任。任何人都有權提出建議,隨后該聯盟將對其進行審核,并決定是否將其納入標準。之后,蘋果、谷歌等企業便可以將這些表情符號集成到各自的設備里。
依據2021年度表情符號使用情況調查,最受青睞的九款表情符號均采用谷歌推出的Noto Color Emoji字體進行展示。這些表情符號在Linux操作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圖片來源于: )
表情符號的加入使得其普及度日益攀升。截至目前,已有3500多個emoji被納入其中。在全球范圍內,人們每天大約發送了約1000億個emoji。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表情符號也一樣
表情符號種類繁多,難免會有讓人產生誤解的情況。有時,這些表情符號被使用的場合并非設計師最初設想的樣子,更有甚者,發送者意圖傳達的信息與接收者解讀的內容存在偏差,這往往讓人感到尷尬。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QQ黃豆表情中的那抹微笑,黃豆小人雖未動眼輪匝肌,卻以嘴角上揚的姿態展現笑意,這顯然與杜興微笑所定義的真摯笑容有所出入,反倒是透露出一股滑稽的譏諷氣息。因此,它已從原先的友好表情轉變成了如今的嘲諷表情。我們之前曾對杜興微笑進行過介紹,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查閱一下!
在多種設備上瀏覽時,相同的表情圖標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emoji是什么意思,而這些差異可能導致用戶對表情所傳達情感的感知不盡相同。(信息來源:相關資料)
此外,諸如emoji之類的表情符號在各個設備上展示的效果可能存在差異。盡管每個emoji都擁有一個特定的編碼,但在iOS系統、不同設備或與設備相關的顯示中,其呈現方式可能存在細微的差別(例如,文中提到的那個表情,在你看到時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在一些特定情境中,若缺乏特定的字母或符號輔助,這些內容或許只能以一個略顯尷尬的小方塊、一個問號,亦或是難以辨認的亂碼形式呈現。
這些不同之處往往造成發送者和接收者對表情符號的含義解讀存在分歧。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所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高達40%的表情符號在不同平臺的使用者中引發了情緒上的不一致。
“露齒笑”這一表情在蘋果產品上所體現的用戶情緒評價多呈中性或略帶負面,相較之下,三星、LG、谷歌等品牌的用戶在觀看此表情時,其情緒評價則明顯偏向積極。(信息來源:相關資料)
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指出,她將盡力不使用那些可能引發爭議的面部表情。然而,這種爭議或許正是網絡沖浪的一部分,有時它們甚至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樂趣。
2025年“終身成就獎”表情符號:
文章開篇提出的問題,融化的臉形象成功斬獲了2025年的“終身成就獎”。此外,還揭曉了最受歡迎的新表情——帶有眼袋的臉(實際上這個表情存在,但許多讀者可能并未察覺,包括我自己在內。因為它是2024年才新推出的,目前僅能在iOS 18.4、noto Color Emoji等特定平臺上顯示,未來還將逐步登陸更多平臺)。
這幅圖展示了“終身成就獎”的得主,其形象為一張融化后的面容;下方則是八款備受喜愛的新表情候選,其中“眼袋臉”脫穎而出成為贏家。(圖片來源:)
夏日炎炎,人們不禁發出“熱得讓人融化”的感慨。北京酷熱難耐,仿佛置身于廣東的夏日;西安高溫熾烈,讓唐僧誤以為抵達了火焰山;哈爾濱更是熱得市民們爭相排隊購買空調。這不只是中國北方的異常高溫,整個北半球都受到了熱浪的侵襲。
自2025年5月下旬起,歐洲部分地區遭遇了熱浪的襲擊,而極端高溫天氣則從6月中旬開始顯現。7月9日,英國倫敦的帝國理工學院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基于12個城市在6月23日至7月2日期間的數據,揭示出在這段時間內,大約有2300人因高溫天氣而喪生。具體來看,米蘭成為了受災最為嚴重的城市,緊隨其后的是巴黎和巴塞羅那。
該圖表是依托哥白尼海洋服務(CMEMS)提供的數據制作的,呈現了2025年6月22日所觀測到的海洋表面溫度異常情況。其中,深紅色區塊代表該區域的溫度較同期季節性平均溫度高出5攝氏度以上。(數據來源:2025年資料)
除了熾熱的溫度,那融化中的面容更流露出一種隱約的疲憊,仿佛在傾訴:“隨意吧,不必在意留學之路,我已經融化,任你處置。”
該表情符號于2021年9月問世emoji是什么意思,彼時疲憊感似乎在全球范圍內蔓延(或許時至今日亦然)。在中國互聯網上,“躺平”一詞開始盛行,而在西方則興起了“quiet”一詞。這張流露出融化感的面孔,恰到好處地傳達了一種“生而不死”的意境,使其迅速融入了眾多應用場景。
即便泰山即將崩塌在眼前,亦或是火焰已燒至眉毛,這張化開的面容依舊能有效地表達你的情感。正如它的創作者Erik 所言:“在許多時候,我們所能做到的最美妙之事,便是帶著微笑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