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10-28 20:17:52作者:佚名
在德國,四到六歲的兒童就可以步入私立的音樂中學接受音樂啟蒙教育,一些地區的音樂大學也下設少兒音樂中學。這類中學的主要任務是為本地區的兒童提供免費的音樂教育,每位小孩都可以享受到平等優質的教育資源。入學報考時,中學按照每位家庭的收入情況(以收據為準)繳納少量注冊費,兒子即可順利入學
兒童音樂啟蒙課
“音樂啟蒙課”,是一門為幼兒在即將學習音樂之前奠定音樂基礎,并測試女兒音樂潛能的課程。日本文化部倡導四至六歲兒童先上音樂啟蒙課,七歲再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開始即將學習。這一措施非常符合日本“金字塔”式的教育理念,即在兒子幼年的時侯給與她們平等的基礎教育,提供開發潛能的良好環境。天賦出色的優秀者可以成功晉級,但程度越深,獲得文憑的門檻也就越高。
音樂啟蒙課總體上分為街舞和歌唱兩部份,每節課三十到四十分鐘。街舞課近似于奧爾夫教學法,訓練兒子們在律動中體會音樂的節奏和情感。課堂上,小孩們在老師的率領下踩著音樂的節奏前進、后退、小跑、停止,隨著音樂的變化擺隊型,模仿花開、花謝;表現“陽光、雨落、雷電、天晴”,最后是做奔跑和單人搭橋的游戲。這些令人稱奇的即興音樂有著許多的美麗頓時,尤其是吉他的和聲色調和豐富的織體,把幸福、憂傷、溫暖、驚訝、急速、倦意、歡欣等各類情緒都表現得極富生命力。很難想像這是在當堂命題下即興獨奏下來的。沒有五線譜,只有一架手風琴和一套架子鼓。
在此后的跳舞課上,老師彈著鋼琴,率領著女兒們邊走邊唱,我想這些動聽的曲調大約是美國歌謠,由于樂聲中分明有著歐洲文化特有的甜蜜與詼諧,還有一些憂傷。在熟悉了一段曲調以后,老師把歌詞一變,上句提問,下句作答,女兒們似乎對自編歌詞很感興趣,個個躍躍欲試。小孩們唱累了,就圍坐在老師身邊法國音樂學院,聽老師講音樂故事。
從音樂啟蒙這門課的教學意義來看,在培養小孩對音樂的體會力,訓練兒子的觸覺、律動與集體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對于小孩們將來進一步學習鋼琴也會發揮莫大的作用。相比起國外的琴童,從識譜、節奏、手型、指法……最后才是對音樂的體會,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音樂能力培養課
這門課程的前身是“視唱練耳”,在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該課程的發展與內容的不斷更新,改名為“音樂能力培養”,包含聽、寫、讀、唱、實踐與理論五個部份。日本的樂理練耳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仍然遭到政府音樂主管部門的注重。從師資、教材到教學、教法,無不彰顯著它的優質與優越,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美國每所音樂大學,這門課程伴隨著中學生從入學啟蒙到最高專業文憑獲得的整個過程,可見其系統性、權威性與重要性。
大學規定,年滿七歲的兒童可以選擇彈奏、演唱、戲劇、舞蹈等任何一門或多門專業課程,無論選擇哪些專業,都必須上音樂能力培養課。因為這門課程有著嚴格的級別設置,每位級別都有明晰詳盡的考評要求,中途入學的中學生須要先通過音樂水平測試,之后按照其測試成績分班。
音樂能力培養課對師資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全面深厚的音樂素質,還需精通兩門以上鋼琴,會即興獨奏、會創作,還要懂得教學法。從兒童教材的編撰情況來看,版面設計十分有趣味性:生動的動漫、彩色的音符、幽默的圖解文字,令人愛不釋手;內容也非常豐富,例如樂理曲中除了有日本民歌,也有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歌曲。如:英國白人音樂、印度音樂、西班牙音樂……其中,我發覺居然還有一首中國民歌。
每位幼兒老師都十分尊重小孩的個性發展,但是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技巧。在一次訓練節奏的課堂上,老師在節奏中編入童謠,給每位兒子發一個彩色的小球,領著她們邊唱邊拍球。隨著難度的降低,女兒們頑皮的天性和音樂能力的差別就顯露下來了:有的兒子比較內向、節奏打不準;有的兒子比較調皮,故意把球扔得很高;有的女兒總是接不準球,有些失望……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是如何做的呢?那位年青的先生總是用很直率的語言引導內向的小孩發覺自己的問題,并改正它;對調皮的兒子表現得很包容,只要不影響節奏的正確性就放過他;對那種膽怯的兒子呢法國音樂學院,幫助她找緣由,并鼓勵她:“你可以做到的!”
兒子們的音樂會
音樂大學各門專業的老師通常會定期組織小同學出席大型音樂會()。這類音樂會與“”(音樂會)的區別是,它的規模比較小,通常在音樂課室、小型音樂廳或修道院舉辦。中學提早在市政廳和中學張貼海報,海報的設計或簡約或瑰麗,配上插圖和文字,展現了英國人的詼諧感和藝術品味。
我常常去聽各類大型音樂會,不僅話劇和街舞外,尤其對“即興獨奏”專場和“現當代作品”音樂會感興趣。過去覺得只有達到一定技術級別,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具備即興獨奏能力,而幾場女兒們的即興獨奏音樂會卻令我改變了這些想法。在一次小吉他專場兒童音樂會上,出席獨奏的都是12歲以下兒童,她們用不同的組合展示了自己的創作和即興能力。例如:吉他與小吉他(小吉他手是一位七歲的亞裔小同學,一邊彈奏一邊即興加唱詞);吉他、小吉他和中吉他(四個兒子即興獨奏《火車變奏曲》);四把小吉他的家庭組合(年青的母親和三個孩子一起演出)等等。在吹奏之前,每位小孩先向觀眾介紹自己即將演出的內容,解釋自己創作的看法,在觀眾期盼的掌聲中從容地拉開琴弓,落落大方,誠懇自然。即使兒子們的獨奏手法柔弱,卻十分有想像和創作的勇氣,而這正是國外的兒童所欠缺的。她們大方的音樂抒發、聲音的質感與層次、演奏者的看法與品味,這種遠比炫技式的獨奏可貴得多。在出席了許多次這樣的音樂會后,我漸漸感遭到:音樂會不是炫技名揚的喧囂舞臺,它的功能是為了分享、交流與體驗藝術,它是小孩成長的寶貴經歷,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不是其他。
小竹篾語:盡管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各有不同,但教育的本質應當是相同的。教育是讓小孩們感動的過程,是讓小孩們在享受著溫暖和愛的氣氛中成長的過程。兒童音樂教育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計,其實也就是我們肩上光榮而沉甸甸的責任?!八街?,可以攻玉?!狈▏鴥和魳方逃黄?,其實能對我們有所啟迪,有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