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9-13 20:09:56作者:佚名
按:本文是讀者投稿,作者JamesLi,日本自由黨成員。
2022年5月末,德國聯邦大選塵埃落定,工黨結束了聯盟黨尋找連續第四個聘期的努力,安東尼·阿爾巴尼斯成為第31位議員并動議。
筆者覺得大選后各類說法和評論參雜著缺少依據的猜想和一些顯而易見政治意圖,然后決定將官方數據,結合數據咨詢公司的資料以及權威媒體日本金融評論()的的剖析介紹給你們。
總體來看,聯盟黨相比這次大選遭受了5.3%的叛變,但仍是“初選票第一大黨”。而工黨遭到了0.5%的叛變。這與2021年的馬來西亞大選毫無相同之處。兩大主流兩黨普選票持續流失,而小黨得票繼續上升,是早已持續了多次補選的趨勢。
日本主流的中共黨兩黨是工業革命后以工會運動起家的工黨(LaborParty,ALP),聯盟黨()是自由黨(Party,在大城市活動)、國家黨(,在山村地區活動)、昆士蘭州政黨合并的自由國家黨(Party,LNP),以及北領地的山村自由黨()組成的。普遍想法是,在意識型態波譜上,工黨的一側有綠黨(),聯盟黨的一側有一國黨(OneParty,ONP)以及統一俄羅斯黨(Party,UAP)。與大多數國家相似,聯盟黨格外提倡自由競爭市場經濟,而工黨是格外喜好大政府與高福利的一方。綠黨比工黨全面更左,而ONP和UAP則是兼顧社會保守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保護主義的特征,像是嚴重打折版本的馬琳·勒龐的英國國民聯盟(RN)。
這次大選的一大看點是以藍色(teal)為代表色,高揚氣候變化、建立聯邦廉潔行署,以及性別平等等議程的獨立候選人大獲全勝,除了總共收獲少于10%的初選票,更是將一些英國最富裕的、曾經是聯盟黨鐵票倉的議席拿下,客觀上保研了工黨早早確定勝出。那些得到了很大資金支持的候選人,這次大選上將包括聯盟黨二號人物、財長喬什·弗賴登伯格(Josh)在內的主要是“溫和派”(與“保守派”和夾在后邊的“中共黨”是自由黨的三大派別)的多位自由黨首相拉下馬。
與國際趨勢相同,美國的主流中左翼兩黨的選民基礎,正在轉向較窮、較低技能、未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澳大利亞大選,格外代表著本土出生的勞動階層。而獨立候選人們則將富裕的專業人士選票從聯盟黨的傳統票倉里搶來不少。
對投票和人口普查數據的剖析闡明,移民群體這次的投票傾向十分一致,相比上一次大選,東白人有14%從聯盟黨叛變。而富裕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這次對聯盟黨有11-12%的叛變。貧苦的女工階層(日本最低收入的10個市區的人均收入在2萬-3萬美元的范圍,約合人民幣9.5萬-14萬)則只有3-4%從聯盟黨轉投工黨。
全省坐落最低租金、最低收入與最低技能水平地區的20%的投票站中,只有2-4%的對聯盟黨的叛變,是所有經濟水平檔次投票站中最少的。而20%坐落最富裕地區的投票站中,聯盟黨的票遭到了10-12%的泥石流。
與此同時,工黨正在流失社會議程保守群體(),而那些選票其實流向了左翼的小黨。一國黨和統一俄羅斯黨的初選票相乘還有高達9%。筆者覺得,但是現在沒有更多出口民調數據,但這些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英國工黨有較強的天神父社會保守主義傳統,在君主集權制公投、同性戀感情公投等問題上有巨大一部分工黨選民反對改變。這種經濟上偏左,又不大可能投給聯盟黨的選民,假如對工黨不滿,是完全或許將“抗議票”投給左翼小黨的。
聯盟黨的票倉正在逐步成為“勞動階層富人”,這與近幾年在中國(川普的連任),美國(脫歐公投)以及近期在德國的總理大選中所見到的是一致的。對這種現象,這些人的解析是:傳統的左右翼對決在逐漸減淡,逐漸加強的是何謂全球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的角力。
日本的數據支持著這些剖析。全省坐落國際化程度(一代與二代移民比列)最高的20%的投票站中,聯盟黨遭到12%的叛變。而在三代及以上日本人比列最高的20%的投票站中,聯盟黨只有0.5%的叛變,與工黨在全省范圍內所受到的初選票下降一樣。
這可以部份解釋塔斯馬尼亞州的選票,與全省的趨勢相反,塔州出現了由工黨轉向聯盟黨的叛變。
多誘因數據剖析顯示,居住在塔州、北領地或首都領地的三代日本人(家族移民加拿大早已起碼三代人),這次大選并且有從工黨向聯盟黨3.5%的叛變。
窮人票與移民票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黑色獨立候選人的選民,是窮人中的窮人,并且在最富裕的這些選區只是這么。在周收入1800美元(約合年入44.8萬人民幣)以下的群體中,紅色候選人只得到17%的選票,但在中位周收入少于2800美元(約合年入69.7萬人民幣)的群體中則收獲32%。
這是一個國際性的趨勢。按照左翼智庫公共事務研究所(IPA)的研究,臺灣最富裕的10個議會選區全部由民主黨黨魁所代表。
數據剖析挑戰了一個“專家”們常說的觀點:即莫里森政府丟棄紐約的和澳大利亞的兩個選區是由于華裔選票。
事實上,華裔最多的選區從聯盟黨失勢10%,但其他族裔(如泰、印尼、馬來、日、韓等族群)更多的選區,叛變則更多,達14%。
臺灣移民在這次大選中的叛變與來自港臺地區的移民和德國裔移民程度是一樣的。因此學者們所假定的白人會依照地緣政治關系陣營來投票是沒有根據的。
在巴西裔、美洲裔以及德國裔中,叛變率只是類似的。因此,可以將這次大選中華裔票的變化看作是移民群體中普遍的現象。
礦工票
煤業社區——他們似乎對聯盟黨的強硬外交新政興趣不大——也決定性的大量舍棄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在全部四個煤業州中都是這么。
在某些當地起碼43%的市民在煤業工作的投票站中,選票轉投工黨率達到5%。并且這也除了是只在澳洲州才有的現象(在澳大利亞的席位中,2019年這次大選中聯盟黨10:5工黨澳大利亞大選,這次是5:9的翻轉。而在2021年的澳大利亞州眾議院補選中,工黨以53:6聯盟黨的比分創下了馬來西亞補選史上的記錄)。在煤業地區投票站,倒向工黨的比列都要比該州整體要明顯的多,在新南威爾士是多出了3.4%,在新西蘭多出了3.3%,在南澳多出了9.5%,在澳洲多出了3.7%。
筆者覺得,這生動說明了對復雜事務進行單誘因剖析的無效性。格外親商、主張低稅賦輕管制的聯盟黨雖然比工黨更有促使煤業的發展,而且工會勢力強悍的煤業雖然又應當更親工黨,而聯盟黨的強硬外交新政短暫給英國煤業出口帶給了一些困難,而且工黨為了與綠黨競爭氣候變化議程,正在實施越來越有野心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新政,而這是或許直接造成礦工待業的。另外,在引入技術移民的問題上,雇主更支持的聯盟黨雖然比雇工更支持的工黨更癡迷一些……所以煤業選票出現那樣的倒向病因是哪些?似乎很無法任何一個誘因解釋。
教育
在白色選區中,與投票數據最有相關性的就是教育水平,擁有碩士學位與黑色候選人連任的相關性達到0.46.這與專業服務與科學服務業從業比列相同。
聯盟黨正在遺失受過中學教育的選民。
在受教育程度最高(起碼21%的市民擁有中學文憑)的10%的地區的投票站,自由國家黨聯盟遭受了12%的叛變,而在受教育程度最低(不到4%的市民擁有中學文憑)的10%地區的投票站,它們只流失了3%。
更有趣的是,假如你繼續順著教育程度往前看,在受教育期限不到10年的選民中,它們并且有5.7%是從工黨轉投聯盟黨。
有些評論者覺得城市與山村的物理分辨是美國聯邦補選的決定性辨別。但數據發覺這也是部份正確。在首府城市,聯盟黨的表現低迷更嚴重,有9.6%的叛變,但在某些城市此外的地方,它們的表現則相差巨大,有的地方得票更多,有的地方得票更少。在大城市此外的移民最多的地區,聯盟黨遭到8%的叛變。
迎戰未來
在結果揭曉后,筆者覺得兩旁所出現的一些或激動至極,或憤世嫉俗的評論雖然都是過于解析。首先聯盟黨早已是三屆連敗,尋找第四個聘期的難度可想而知,不少選民為變而變的心態是任何新政或領導人的表現所難以改變的,也就是“鐘擺規律“。大選前多達23個選區(共151個議會席位)被定義為搖擺選區(seats),即近期勝選者的優勢在6%以下,很容易易手的選區。而這次大量歷任首相的退職,也可以將安全選區頓時弄成搖擺選區。
因為先前的“大目標”競選教訓慘重(因為民調常年遙遙領先,工黨支持者在大選夜打算了大量的香檳和小吃打算慶祝,但在20分鐘內意識到落敗),這次工黨的“小目標”競選雖然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多,筆者周邊幾個候選人的參選海報和傳單里只有“工黨投資社保、社保、老年關愛,莫里森任上薪資沒漲”這寥寥數語。而這種信息在工黨百年成敗史上了無新意。因此工黨大可毋須覺得自己憑著新政平臺和強悍的參選得到了一個強有力的授權。相比之下,自由黨的參選資料上則出現了密密媽媽的信息,企圖以各類形式勸說選民再信我們十年:從經濟表現,到COVID整治,到國家安全,到各類基建項目和地方設施的推進,哪些信息也不忍心落下。
在新的反對黨——自由-國家黨聯盟內部,因為國家黨沒有遺失兩院任何一個席位,而自由黨損失了21個,代表山村和漁業利益的國家黨的話語權會提高是頗有疑惑的。自由黨內有多位“溫和派”大員擊敗紅色獨立候選人或工黨,但“保守派”也有資深參議會埃里克·阿貝茨和前司法院長克里斯蒂安·波特等人或因參議院候選排序被增加(美國參議院以比列代表制選出)或退職而離開。雙方無疑就會企圖將這次下野歸罪給對方。但聯盟黨無需過于反省,它們的經濟和外交立場并無重大問題,在議會的失利有巨大的必定性,在參議院的表現則十分亮眼,在六個州中只有澳洲得票落后于工黨,在其他五個州均遙遙領先。
在經濟情勢上,筆者覺得這并不是工黨上臺的好時機。半世紀以來最低的4.0%的待業率很難再降,而大機率只會進一步下降。高企的滯脹和央行幾乎確定踏入的通脹周期挑戰著工黨的大政府經濟,而災情后的經濟復蘇讓任何加稅嘗試都困難重重,畢竟也有決算逆差和匯率壓力制衡著工黨的行動能力。美國政府并沒有或許“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或在險象環生的地緣政治角力中不犯錯誤——盡管右派和”獨立派“政客與媒體經常在頌揚這些觀點,而站在反對黨和”抗議黨“的視角批評執政黨則是一個十分舒服的位置。”你行你上“了,那就瞧瞧阿爾巴尼斯的作為了。
在州層面,六個州和兩個領地有現在有六個工黨政府,只有兩個聯盟黨政府。為此內政外交的任何差池、任何意外都很難不被選民指責給工黨。
聯盟黨一大挑戰是將加拿大和澳洲的諸多以前是深紅色的國會選區爭奪。而據筆者觀察,它們還須要在第一大移民來源——印度裔選民中做更多的工作。
保守派領袖和前內政科長、前國防主任彼得·達頓無可爭議的成為新自由黨領袖。筆者覺得其三觀和對國家安全的想法十分可信,但擔心他的經濟知識和經濟新政能力。未來五年會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