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02 16:11:12作者:佚名
香港大學生為啥青睞北上實習
沒有一分報酬 香港大學生為啥青睞北上實習?
許多香港人在近年頻繁提及“北上”這一詞匯,無論是為了在內地購房還是創業。
香港青年聯會聯合新世界發展公司等主辦方近期推出了2009年度的“共創新世界——暑期實習團”項目,該計劃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提供了180個實習崗位。這一機會吸引了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在內的800余名大學生積極參與競爭。
普通話水平、管理能力、體育與藝術等方面的非學術技能……這些都需要逐一達標,而且并無任何報酬,為何香港的學子們對北上實習表現出如此強烈的興趣呢?
錄取比例為4比1,競爭激烈
前往北方實習需歷經重重考驗,參加面試的學子們均穿著深色西裝,有的顯得略顯緊張地候在門外。面試的考官陣容強大,包括香港上市公司的代表、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以及相關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
輪到我們小組進行面試,陳同學挺直了腰桿,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隨后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西裝。“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面試機會,我渴望能夠到上海實習,希望我的未來能夠與這座繁華都市緊密相連。”他語氣堅定地說,“北上實習將讓我獲得那些金錢無法購買的寶貴經驗。”
面試時長為半小時,期間包含了小組討論和問題解答等多個部分。面對“為何選擇來內地實習”的提問,陳同學這樣回應:“我的專業是金融,我希望能夠去上海體驗與香港截然不同的氛圍,并迎接新的挑戰。”他所提出的理由,用規范的普通話表達,贏得了面試官的點頭認可。
當前大學應屆畢業生正遭遇就業市場的嚴寒,因此在校生們格外看重實習崗位。在香港,五所高校共有八百余名學生參加了面試,錄取比例僅為四分之一,競爭相當激烈。眾多學生反映,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個行業的就業機會普遍減少,而能夠獲得內地實習的機會,即便沒有報酬也心甘情愿。
實習雖然無薪但收獲了很多
在香港香港大學面試,過往的實習通常都會給予報酬,而那些沒有報酬或者報酬較低的實習往往被人輕視,有時甚至被當作是廉價利用大學生的勞動力。
然而,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面對金融風暴帶來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們紛紛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過分追求薪資待遇,而是更加重視獲取發展機會。
江明寧,香港大學文學院語言及翻譯系的學生,其北上實習的經歷在香港大學內廣為流傳,成為了學習的典范。2007年,江明寧加入了我國銀聯的實習團隊,主要承擔了中國銀聯信用卡市場的推廣任務。盡管實習時間僅有短短一個多月,但江明寧卻收獲頗豐。他所撰寫的廣告文案和設計的廣告作品均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并在報紙雜志上刊登,而他卓越的工作表現也贏得了上司和同事的一致好評。
江明寧對在上海實習的經歷記憶猶新。他提到,在中國銀聯國際業務總部,他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眾多人士。盡管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但都懷揣著同一個追求。在這家龐大且緊密相連的機構里工作,他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見識和聽聞,更有寶貴的汲取與傳承經驗。
葉振都,青年聯會副主席,指出大學生在內地企業實習期間,通過與當地居民交流、共同生活以及實地考察,不僅深入了解了我國的國情,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綜合能力。通過實習,香港學子對內地企業的運營模式及市場狀況有了清晰的認識,為自己積累了寶貴的“內地”實踐經驗。憑借這段難得的經歷,他們在香港求職時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更易獲得大型機構的青睞。
內地是香港青年發展的舞臺
在香港的采訪中,記者多次聽聞類似的觀點:將香港比作魚塘,而將內地形容為浩瀚的大海,那里無疑是香港青年人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香港的前途與內地緊密相連,同樣,香港人才的職業發展路徑亦指向內地。隨著內地經濟的迅猛增長,眾多香港企業以及國際企業紛紛將業務版圖拓展至內地市場。在此背景下香港大學面試,不少香港企業,以及在香港設立分支的內地企業,都迫切希望能夠招募到具備內地工作經驗的香港學子。
目前,眾多香港高校學子計劃投身內地職場,然而,語言溝通的難題以及對內地職場環境的陌生,成為了他們邁向北方的一大阻礙。為了助力香港青年跨越這一障礙,香港青年聯會攜手新世界發展公司等組織,共同出資出力,于2007年啟動了名為“共創新世界——暑期實習團”的項目。大學生們前往內地國有企業和港資企業進行實習,親身感受內地職場現狀,并與內地杰出青年企業家進行深入交流、參觀中外合資企業,以及與內地學子展開互動。通過在內地實習,他們得以深入了解祖國、掌握國情,豐富自身閱歷,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同時為實習機構輸送優秀人才,從而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
2009年,“共創新世界——暑期實習團”計劃于6月啟程,實習將持續5周。此次實習的城市范圍從首屆的上海擴大至北京、廣州、大連等地。葉振都指出,近年來,香港大學生參與內地交流活動的內容日益豐富,各參與方都期望能將交流推向更深的層次,以便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親自感受和認識祖國的變遷。
關則輝,新世界發展企業事務總監,透露道,今年的培訓點數量超過了前兩屆,所涵蓋的行業領域廣泛,包括但不限于百貨、地產、金融、銀行、珠寶以及汽車生產企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