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8-01 09:08:30作者:佚名
近年來,一種名為“經營?管理簽證”的日本在留資格,正逐漸成為我國富裕階層赴日定居的新途徑。該簽證所需投資額僅為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3萬元),許多人士通過成立空殼公司來獲取簽證,從而得以享受日本優越的醫療福利和宜居的生活環境。
然而,這一制度的模糊區域逐漸引起了日本社會及官方的廣泛關注。
一、什么是“經營?管理簽證”?
日本政府設立“經營?管理簽證”旨在激勵外國人在日本開展創業活動。此類簽證的申請條件包括在日本注冊公司,投入資本不低于500萬日元日本在留資格,同時需提交一份詳細的營運計劃。成功申請后,申請人可獲得4個月至1年不等的長居資格,且有機會續簽,最終有望轉變為長期居留或永久居住資格。
二、中國人是如何利用這一簽證漏洞的?
依據日本出入境管理局的統計,當前持有“經營?管理簽證”的人群中,中國人占據了超過半數。眾多申請者借助中介機構的力量,表面上注冊了企業(例如餐廳、民宿、貿易公司)等,但實際上并無真正的經營意愿。這一簽證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主要表現在以下數個方面:
虛構的資本金,俗稱“見せ金”,在申請過程中,只需在銀行賬戶中體現500萬日元即可,這筆資金可能來源于短期借款,其目的是為了制造假象日本在留資格,待審核通過后便會予以歸還。
此類公司僅存形式,實質上并未開展業務活動;其員工和辦公場所更是臨時組建而成。
采取臨時居留與延期策略,首先申請四個月的簽證,隨后以“籌備運營中”為由申請延期,直至一年,總計可以在日本停留十六個月。
在簽證更新過程中,只要確保文件完備且表面經營狀況看似“合理”,拒簽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
日本入管局人員數量不足,監管能力有限,通常不會主動進行稽查,除非發現違法記錄,這便使得違規者得以頻繁利用該簽證重返日本。
三、漏洞為何形成?
這一簽證問題的產生,源自制度設計中的“善意”初衷,同時亦受到監管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挑戰:
創業鼓勵初衷:設立該簽證本意是吸引外國投資者;
準入條件較為寬松:與美國EB-5項目動輒需要幾百萬人民幣的投資門檻相比,日本僅需超過一百萬元人民幣。
監管力量有限:入管局人員長期短缺,僅在進行續簽手續時進行文件審核,現場核實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即便在先前嘗試中因未實際經營而被揭露,每次提交“從零開始”的申請,新的申請依然能夠獲得批準。
四、日本政府將如何應對?
日本政府顯然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2025年4月,首相石破茂在國會答辯中明確指出,持有經營?管理簽證的外國富裕人士的數量正在不斷攀升,同時,部分案例中存在缺乏實際經營活動的現象。據此推測,未來可能會實施以下幾項改革措施:
推行電子授權機制“JESTA”,借鑒美國ESTA系統的模式,旨在縮短人工審核流程,并將額外資源集中用于加強監管工作。
強化現場核查力度:未來或許將不再局限于書面審核,而是將加大突擊式檢查的比重。
嚴格規范公司設立流程,對辦公場所的選擇、員工的招聘以及稅務資料的保存等方面設定更嚴格的條件。
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頻繁進行虛假申請的個人及中介機構實施入境限制。
5. 嚴格延簽審核:防止“空轉”公司通過續簽繼續滯留日本。
五、中國申請人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化?
針對那些打算利用“經營管理簽證”在日本尋求發展機會的中國人來說,未來這一途徑將變得更加嚴格。以下是一些建議的應對措施:
準備真實可行的營運計劃書,最好有一定實際營運打算;
避免使用中介虛假操作,否則未來可能被拉入誠信黑名單;
提前布局雇傭員工、稅務申報等要素,提高項目可信度;
關注官方政策變化,防止臨時政策調整導致簽證受阻;
若考慮轉向其他簽證類別,諸如高級人才簽證、投資移民簽證等更為可靠的途徑。
結語
“移居日本,人數高達150萬”這一說法雖然頗具吸引力,但實則并非長久之策。日本對于外籍人士的接納與開放,是建立在其較為嚴格的制度之上的。一旦“經營?管理簽證”成為通向日本福利的便捷途徑,隨之而來的便是更加嚴格的審查和改革。對于有意前往日本生活的中國申請者來說,選擇走灰色地帶不如腳踏實地留學之路,努力尋求堅實的事業基礎,這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