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11-14 10:06:08作者:佚名
1、三月桃花在水中盛開:秭歸縣貴州鎮長江邊有三個水池,??叫鴨池、牛窩池、天印池。每年三月桃花盛開時,池塘里就會出現大量半透明的桃花魚。它們在水中一開一合,輕盈飄逸,仿佛與岸邊的桃花爭奇斗艷。花謝魚消失,永遠不變,這是一種獨特的現象。桃花魚的來歷民間廣為流傳:“昭君選妾進京網校頭條,哭別同鄉,淚入香溪”,更增添了桃花魚的神秘色彩。桃花魚的學名是桃花水母。它誕生于5.5億年前,是為數不多的淡水水母物種之一。 2、魚產卵回歸大海:被譽為長江活化石的中華鱘,體長可達7米多。每年從東海逆流而上到金沙江長江上游,產后又返回大海,如此循環往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后,中華鱘洄游通道被堵塞,難以到達金沙江。為此,國家在宜昌小西塔黃柏江上的一個小島上設立了中華鱘研究所,進行人工繁育和放養。如今,該院擴建的中華鱘園已成為宜昌特色旅游項目之一,與恐龍同輩的中華鱘也成為宜昌的象征。宜昌的吉祥物“鱘”是中華鱘。遠古物種的生命旅程輪回并不奇怪,但追隨千年的歸家之旅卻發生了變化,中途生下孩子才奇怪。 3、把草根當菜:檢驗一個人是否是地道的宜昌人,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上一盤“涼拌解解根”。吃得津津有味的,是地道的宜昌人;他們只會短暫地品嘗它,但他們會害怕地捂住鼻子。無法回避的人,不是夷陵人。
這種聞起來比魚鱗還刺鼻的草根,就叫魚腥草。它生長在田野里。藥典記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它被歸類為“綠色食品”和“藥膳”。記得父親在廣東的時候,牙痛難忍。媽媽拿來一小缸魚腥草,回信說吃完牙疼就止了。宜昌人熱情好客,但他們最喜歡的魚腥草卻“極其獨特”。是不是很奇怪? 4、半山上建站臺:宜昌火車站位于東山半山腰,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有遠道而來的朋友說:“看著宜昌火車站,就想起了重慶的朝天門”,不自覺地引起了共鳴。確實,從東山大道到車站有100多級陡峭的臺階,這讓很多急著趕去車站的乘客恨不得飛越大山。火車站頂上有東山公園,腳下有云集隧道。這樣的布局在國內也是少見的。當然,這種歷史、地理原因造成的“奇景”,不利于宜昌在新世紀的騰飛。據悉,市政府已制定十年計劃,在宜昌東大門建設一座現代化的新火車站。到時候宜昌市十三中,就不會再有任何指責了。 5.所有電都是從外面買的:一提到宜昌,外地的朋友就興奮地談論葛洲壩、三峽、三游洞。他們還稱贊:“宜昌好,電免費。”事實上,連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素有“水電之都”之稱的宜昌,主要使用的是外地通過電網分配的電力。目前,我國電力管理實行“廠網分離”,發電廠一般不能直接向終端用戶供電。因此,雖然宜昌市周圍有葛洲壩、葛河巖、高壩洲等省級、國家級、世界級水電站宜昌市十三中,以及在建的水布埡、三峽水電站,但它們并不能“樓房先得電”。靠近水。”
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奇怪又合理。 6、陽臺上的山水:俗話說,宜昌有三件寶——盆景、柑橘、彩陶。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宜昌山水盆景已更加出名。人們喜歡在陽臺上擺放幾盆盆景。 318國道長陽線幾乎成了一條“盆景路”。山里的人用濃縮的山水向山外的人傳遞現代信息。喀斯特地貌和獨特的環境造就了宜昌險、秀、奇的景觀。宜昌山水是放大的盆景,盆景是縮小的宜昌山水。豐富的灌木、奇石資源,成為制作盆景的寶庫。生長在西部山區的小葉木更是被譽為制作盆景的圣品。城市生活的便利和自然的美麗都是人們的追求。你不能兩者兼得。在陽臺養幾盆山水盆景就可以解決這個矛盾。 7、三棗一袋:雪棗,宜昌的傳統特產,一種以酥脆的面團為主的甜點,外面裹著一層白色的糖粉,大約拳頭大小。如今,小吃、小吃的種類數不勝數,但雪棗卻不再常見。回溯到二十年前,走親訪友,看到朋友拎著一袋“神女峰”牌雪棗,都會贊嘆好幾天。據說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只是幽默而已。 8、橙子臍橙長在外面:宜昌盛產臍橙,秭歸臍橙堪稱橙中珍品。它們個大、多汁、甜、皮薄。外人對肚臍外翻、個性張揚的臍橙特別感興趣。有些人買回來作為禮物或裝飾品。仔細一看,那臍橙,身材鼓鼓,外表金紅,肚臍外翻,像一張永遠合不攏的嘴,分明是彌勒的又一化身。
只是我們視而不見,并不感到意外。 9. 哭泣戴頭巾: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以白虎為圖騰的土家族,自古就有結婚哭泣的習俗,似乎與喜事完全相反。漢族的風俗習慣。那連綿的山巒和無數的河流,阻擋的不僅僅是空間,還有無盡的親情。女兒出嫁后,好幾年都見不到母親。她怎能不心酸,淚流滿面?如今,隨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梯級開發,游客遍地,土家族孩子也走出大山。除了少數深山之外,很少見到有人哭著求婚的。即使有的人按照舊俗,哭幾聲,也是哭在眉上,樂在心里。 10、倒罐子千人踩:潭子嶺位于三峽大壩主壩與雙向五級船閘之間。海拔262米,比大壩凈高高77米。它看起來像一個倒置的罐子。相傳它是三峽始祖祭祀大禹的酒壇,是三峽壩區唯一的山峰,并有永久的測量標記。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是俯瞰大壩雄姿的最佳觀景平臺,也是三峽大壩修建的見證者。僅有幾十平方米的祭壇頂部,每年吸引著數十萬國內外游客。是游覽三峽必去的景點。昔日的黃土壇如今已成為一座“金壇”。當然,像這樣的“怪事”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