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4-07-17 20:08:39作者:佚名
01
學英語有用嗎?
對于普通人來說,英語的使用量肯定沒有數學或者語文多。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就得出結論說,學英語的邊際效應不如學數學和語文。比如,對于一個剛剛小學畢業的普通學生來說不公平英語,他所掌握的數學和語文已經足夠應付很多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了。相比之下,他的英語水平可能連最基本的閱讀要求都達不到。又比如相比數學教育,對于普通的高中生來說,英語學習還屬于補充基礎,而數學已經是學習解析幾何、立體幾何了,所以高中階段學習英語的邊際效應并不一定比數學教育低。其實,對于大多數工作來說,高中階段的很多課程都有機會用到。用到的可能不多,但包括英語、數學在內的這些課程,未來可能可以作為通向一些高端職業的敲門磚。
另一個角度是看企業招聘時考什么科目,這直接體現了雇主的實際要求。其實企業招聘時很少考語文和數學,更多時候考邏輯。英語是考某些崗位的,包括學術研究崗位、管理崗位,以及某些涉外服務業,比如高端酒店的服務人員。未來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大多是需要管理全球團隊的國際化企業,如果你英語基礎不好,可能會失去很多升職的機會。要知道,在國際會議上,只要有一兩個人不會說中文,所有人就可能都用英語。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企業在招聘某些崗位時,會更加挑剔,會多考一項英語。并不是因為這些崗位對英語的要求比數學和語文高,而是因為大多數人的數學和語文已經足夠勝任這些崗位,但很多人的英語水平可能不夠。還有證據表明,英語的邊際效用可能并不低于其他科目——非留學人員對英語教育的需求巨大,且在穩步增長。 可以看出,即使高考和中考的接力棒撤去,很多人仍然認為學好英語很重要,對一個人的未來有好處。
02
機器翻譯的局限性
有人說,以后我們可以使用機器翻譯,就不需要學英語了。但按照同樣的邏輯,學生也不需要背算術或乘法表,因為計算機可以隨時幫你做。但在現實生活中,你得拿出計算器來操作,這會帶來很大的不便。出于同樣的原因,同聲傳譯和機器翻譯工具也會有延遲和不便。更重要的是,大多數英文單詞和中文單詞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有時候一個英文單詞很難找到準確的中文翻譯,反之亦然。比如就沒有準確的英文翻譯(對應的翻譯是,和稍有不同)。英文中表示旅行的單詞有好幾個,比如Trip等,每個單詞的含義都不一樣。所以,中譯英難免會帶來一些不準確和不完整的情況。相比之下,直接用英文翻譯可以避免各種不必要的誤解。
03
國家科研與文化競爭力
有人說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會說英語,就沒必要那么多人學英語,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英語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通用語言,如果一個韓國人去中國旅游,很有可能需要用英語交流,雖然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也只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幾,就像國家長期以來致力于推廣普通話,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國內人民在相互交流過程中的障礙。所以,當中國需要與世界進一步交流的時候,學好英語也是減少障礙最有效的方法。
未來世界是科技競爭的世界,創新也是全球化的,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孤立地發展,對于國際學術交流來說,一些最新的術語還沒有對應的中文翻譯,所以需要打好英語基礎。文化和軟實力的競爭需要英語,前面也提到過,中英文之間沒有完全對應、準確的機器翻譯貝語網校,如果你想做一款全球性的游戲,或者拍一部全球性的電影,你需要了解世界的語言。
社會整體的英語水平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競爭力之一,中國如果想吸引更多的人來中國旅游、留學、交流,那么中國全民的英語水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目前美國這種不友好的環境下,隨著中國對英語的重視,中國人需要和更多國家的人交朋友。但是用什么語言去交朋友呢?大多數時候還是用英語,畢竟機器翻譯是隔了一層。在世界科技文化競爭中普及英語的好處,這也可以從英語國家的優勢中看出。雖然日本的經濟規模和科技實力僅次于美國,強于英國、加拿大等英語國家,但是這些英語國家比日本更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有更多的國際化企業和機構,以及國際知名的學術機構,這些優勢和他們的母語是英語有很大的關系。 其他不以英語為母語但又十分重視英語的國家還有新加坡、荷蘭、瑞士、德國及北歐許多國家等,經濟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都比較高,印度經濟雖然遠遠落后于中國,但能培養出世界級的學者和管理人才,這與印度的英語普及率有很大關系。
有人說,我們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學漢語,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只有當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占有絕對優勢時才能實現。雖然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以上,但與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相比,還是遠遠少得多。特別是總人口數很快就會被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印度超過。而且,中國新生兒數量正在迅速下降,不足世界的10%,這會增加漢語取代英語成為世界語言的難度。當然,漢語是一種非常優美、富有詩意的語言,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此感到幸運和自豪。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外國人,特別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因為商務或文化原因而學習漢語。但對于絕大多數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來說,他們很可能先學習英語,因此很難有精力去學習第三種語言。 在可預見的未來,漢語很難取代英語成為世界語言。
04
培養頂尖人才與公平并不矛盾
有人可能會說,以上提到的需要用到英語的場景,都是高端人才,但是人才的產生有很多隨機因素,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并不知道哪些孩子會成為頂尖人才,所以我們需要在早期就普及英語教育,擴大未來頂尖人才的儲備庫,如果只有一小部分孩子有潛力成為科研、文化方面的創新人才,那么我們能利用的創新人才儲備庫就會小很多,導致我們選拔出來的頂尖人才水平會低很多,也會弱很多。
學校弱化英語教育也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如果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學校無法獲得優質的英語教育,那么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通過其他途徑,比如父母貧窮,獲得優質的英語教育。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英語水平不錯,可以出國旅游,可以去國外參加夏令營。但普通家庭的孩子雖然其他方面很優秀,卻沒有財力和機會來彌補英語方面的不足。這使他們在競爭頂尖創新和管理職位時處于劣勢,不利于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社會流動性。
有人說,當你需要英語時再學也不晚。但這違背了教育學的規律。學習一門語言越早越好。學生在小學和中學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學習一門語言。如果孩子從小就學習英語,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交流環境,那么從小掌握一門第二語言對他們來說就不會那么困難。另一方面,如果大多數孩子從一開始就忽視了英語的基礎,那么他們長大后要工作時再學習英語,使用英語時,開始學習可能就會困難得多。
有人說,因為學英語太難或者太貴,需要好的老師和好的語言環境,普通群體的孩子無法和富裕家庭的孩子競爭。但這并不是弱化英語教育的理由,因為英語是有用的。弱化或者少考英語,也許在學校里能達到暫時“看似”公平的狀態,但一旦步入社會,這些普通家庭的學生在擇業競爭中就會直接處于劣勢,到時候學英語的難度會比青少年大很多,這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認為英語一定要在中考和高考中考,事實上,我認為現有的中考和高考應該廢除,大學教育應該普及不公平英語,而我反對的就是弱化英語教育。
英語教育弱化的關鍵原因之一是過去英語教育過于昂貴,只有精英階層才能負擔得起。因為英語教育不像數學,聰明的窮孩子可以自學,但好的英語教育需要好的教師和語言環境。然而,這個瓶頸正在被最新的人工智能和AI技術打破。一些領先的英語教育公司如新東方正在做這些嘗試,比如讓所有學生都通過互聯網參加最好的公開課。機器人可以模擬人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等等。不幸的是,這些嘗試可能會以整個民辦教育行業的衰落而告終。
結論:基礎教育中的英語教育具有較高的個人和社會邊際效應,尚未達到嚴重內循環的地步。特別是,如果中國未來想成為全球科技和文化創新的領導者,需要培養更多的國際人才。如果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英語水平,那么優秀人才的儲備量將大得多。相反,如果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得到良好的英語教育,那么普通家庭的孩子成為頂尖人才的機會就會減少。通過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英語教育的高成本問題,使高質量的基礎英語教育普及化,提高英語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性。公平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