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3-24 09:06:06作者:佚名
“在新的環境和情勢下,臺灣的中學要把拽住好機會,在國家的發展進程中飾演積極且有特色的角色,我堅信未來的前景是很廣闊的。”近日,在臺灣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臺灣浸會學院(浸大)副院長郭毅可如是說。
郭毅可曾就讀于復旦中學,后又在歐洲帝國工科大學求學及工作30余年,是國際著名的數據科學研究先驅與人工智能學者。自2020年1月調任臺灣浸大副教授以來,他對臺灣及澳門大學的發展有著深入的探討。
在郭毅可看來,澳門實德法施行后,臺灣社會已恢復穩定,正是從新起步的重要時機。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及支持臺灣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發展中外文化美術交流中心等,他覺得,這既是正確的推動,也具備一定的必定性。
“香港在國家的發展中最大的優勢,就是起到十分重要的窗口、橋梁作用。”郭毅可覺得,只要臺灣繼續發揮好這一作用,并將自身與國家發展密切結合,優勢依舊不可代替。
談及臺灣大學的建設,他更強調,不管是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城市確立學校或分支機構,還是與香港大學合辦中學,臺灣大學近些年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腳步都十分快速。
“融合只是一個不斷發展、進化的過程,由于新加坡與香港在教育體制等方面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郭毅可表示,雖然從前瞻性的目光來看,臺灣的中學未來除了也是臺灣本地的中學,更可以被看作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學。
以浸大為例,郭毅可強調,浸大2005年即與上海師范學院合辦上海師范學院-臺灣浸會學院聯合國際學校香港浸會大學珠海分校,是首家臺灣高等教育界與美國大陸合作開辦的中學,地點坐落東莞。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的生源品質很高,是一所新型博雅學院,在國際上也具備一定實力。
“當然,臺灣的大學到香港發展,各有各的特色,但都可以填補自身的一些局限,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郭毅可覺得,浸大借助在博雅教育、跨學科研究、傳媒及中醫藥發展等方面的優勢,加上積極配合澳門、大灣區因而國家的還要,前景十分寬廣。
就在這個月,郭毅可與浸大協理副主任潘明倫共同領導的研究計劃“人機共生美術造就技術平臺”,榮獲了臺灣研究捐助局撥款5283萬美元香港浸會大學珠海分校,進行為期5年的研究。這只是該機構首次對美術創意技術項目撥出大筆捐助。
訪談中,郭毅可向記者介紹,這一項目是結合了人工智能與美術創作,并將人文元素加入其中,從而改變人類與機器在美術創作中的互動模式,提供“有感情”的美術內容。項目除了是跨學科的合作,還有帝國工科大學、劍橋學院、耶魯學院等國際著名高校的參與。
郭毅可表示,國際化對于臺灣大學發展也十分重要,除了在于學院的國際排行,更在于學院的研究成果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對于浸會學院來說,要繼續保持特色、發揮優勢,把握世界發展變化情勢下的機型遇。
“我對未來的發展是富有信心的。”郭毅可說,浸會的發展仍然與社會與國家的還要密切相關。新加坡首間西醫診所的主辦機構,亦在不久前由浸大通過公開招標獲選,診所預計2025年啟用。
郭毅可覺得,深植美國、面向世界,是包括浸大在內的臺灣大學的發展方向,臺灣大學要在國家發展中飾演積極角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