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2 20:06:25作者:佚名
九月六日,香港特區衛生署防護中心通告,當地初次發現猴痘傳入案例,政府已將預先備好的應急方案提升至戒備狀態。
衛生防護中心根據衛生署公布的初步調查結果,確認當地首名感染者為男性,該患者曾在8月2日至9月2日訪問美國和加拿大,隨后前往菲律賓并乘坐飛機抵達香港。抵達香港后,該患者住進酒店接受隔離,期間出現咽喉疼痛和吞咽不暢的情況。經過核酸檢測,證實其感染了猴痘病毒。
為了推動經濟回暖,一些地方工作人員最近在商議是否可以實施“零感染、七天管控”或者更寬松的疫情防控方案,這種做法,在本地新冠病毒傳播最近每天新增病例將近一萬人的情況下,是否會促使隔離期限的設定發生改變,立刻引起了整個城市各界人士的高度注意。許多人憂慮接踵而至的困境,倘若遭遇“雙重”疫情侵襲,香港的經濟恢復進程可能將再度遭遇阻礙。
到現在為止,盡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已經啟動了猴痘應急準備方案中的警戒階段,不過衛生防護署認為:那位病患在國外期間曾參與高風險行為,回到香港后沒有進入社會,同時也沒有密切接觸者。
患者未進社區
猴痘是猴痘病毒導致的能感染人和動物的一種疾病,最早在1958年被發現。研究人員在后續調查中發現,現存的針對痘科病毒的天花疫苗,對這種猴痘病毒也能提供高達85%的保護效果。
猴痘的傳播方式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密切接觸感染者,包括性行為、體液交換和皮膚摩擦等,二是接觸被感染的動物、病人或者被污染的物品香港猴痘,這兩種方式都可能導致感染。這種疾病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初期表現為局部感染,比如喉嚨和口腔部位出現異常,通常要過一周到兩周的時間才會發展成全身性的癥狀。
猴痘以往多見于中非和西非地區,很少在別處擴散。今年春末夏初,歐洲發現了猴痘病例,這種病毒隨后開始擴散。這種過去的情況導致預防其傳播所需的隔離時間變長,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很大。
根據8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疫情數據,全球一共通報了50496例確診案例,病例分布在包括世衛組織在內的125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披露的初步調查信息,當地首例感染者為男性,該患者曾在8月2日至9月2日這段時段內前往美國和加拿大,隨后前往菲律賓,并搭乘菲律賓航空PR300航班抵達香港,他于8月30日已經顯現出皮疹癥狀,到了9月2日則出現了淋巴結腫大的情況
抵達港口后,這名患者曾暫住西環華美達海景酒店進行隔離,期間感到喉嚨不適,并有食物下咽不暢的情況出現。在撥通求助電話后,被緊急送往醫療機構接受診療,通過對其皮膚皰疹樣本實施核酸檢測,最終確診為猴痘病毒感染。
該中心公布的消息表明:該病例有過“高風險行為”,不過出于保護隱私等考慮,并未說明具體行為內容。而且只是轉述了世衛組織的數據:百分之九十八的猴痘感染者為男性,其年齡平均值為三十六歲,百分之九十五點五的患者有男性同性接觸經歷。
先前猴痘感染者主要見于歐美各地,亞洲之中韓國、新加坡、日本、菲律賓等地的確診者數量從零星到較多不等,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人員往來密切,猴痘傳入被視為難免之事,只是發生時間較預期推遲了兩個多月左右。
這一情況源于香港執行了比其他地區更嚴格的防控規定。該市直到七月才終止了航班停飛政策,又在八月調整了入境者的隔離要求,將七天強制酒店隔離改為三天住店加四天居家健康觀察,從此入境人數逐步增加。
到9月7日那天下午《財經》記者寫稿為止:那位病人正在香港瑪麗醫院接受治療,身體狀況比較良好。與此同時貝語網校,特區政府也已經開始著手開展傳染病的相關工作。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初步分析稱,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病例發生。他認為,猴痘和新冠病毒不一樣香港猴痘,這種疾病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的,比如性接觸和皮膚接觸。患者通常癥狀不明顯,需要市民主動報告。
除此之外,猴痘病毒因為擁有龐大的遺傳物質和特殊的構造,所以即便在適宜病毒存活的環境中也能維持大約十五天的時間,為了謹慎起見等理由,先前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管理處的張竹君主任指出,這位病患從抵達香港的機場前往下榻的酒店期間全程處于封閉狀態,搭乘的班機屬于短途航線,在此期間他始終穿著長袖上衣和長褲,并且沒有與其他任何人發生過接觸。
病毒未傳入社區,估計傳播幾率很小,目前沒有發現密切關聯者,涵蓋同一趟航班的機組職員以及大約八十名旅客、機場及酒店職員,大家需要關注自身身體狀況,倘若出現不適癥狀,應當迅速就醫。張竹君這樣表示。
還有流行病學研究者指出:香港居民大多擁有良好防護習慣,出門時會佩戴口罩,時常使用洗手液來清潔雙手,也不輕易進行身體接觸,因此普通民眾在日?;顒悠陂g感染猴痘的幾率不大。
香港特別行政區正慢慢恢復開展諸多商業交流、產品展示等規模宏大的活動,伴隨各項疫情防控手段逐步解除。猴痘病例的發生是否會轉變為決定入境檢查時長的全新變量,現階段還沒有明確結論。下圖為2022年8月于香港科學館舉行的一場恐龍展,吸引了眾多民眾前往觀賞。《財經》記者 焦建/攝
避免“雙疫”夾擊
猴痘病人多數能自行恢復健康,但重癥多發生在小孩身上?;疾r會出現發熱、頭顱劇痛、肢體疼痛以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具體情況還跟病毒接觸多少、患者身體底子好壞以及可能出現的合并癥有關系。這種病毒在普通人群中的致死概率通常在零到百分之十一之間,不過小孩子得病的風險會更高一些。
就全局而言,為阻止猴痘傳入香港,當地當局在六月便已將此病定為需要通報的疫癥,同時備妥了應對計劃。
根據九月上旬公布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猴痘準備及應變計劃 (2022)》,香港現行的應對方案設定了三個不同的響應階段,分別是預備、嚴峻以及危殆。這些響應階段是基于對可能波及香港的猴痘進行的危險度分析,同時結合了其對社會健康可能產生的后果而確定的。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由于香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終止了接種天花疫苗的工作,因此四十多歲及以上的人群如果曾經接種過,便能夠獲得超過八成的間接免疫效果。而相對而言,年紀較輕的群體則缺乏這種免疫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準備引入相關疫苗,并打算在本月內將疫苗運抵香港,然后為高風險人群提供自愿接種服務,比如醫療工作者、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有高風險行為的人群。
有內部消息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香港現在采購的疫苗是經過基因改造的牛痘病毒制品,這種疫苗屬于高度減毒類型,通過使用失去增殖能力但仍有活性的病毒來刺激接種者產生免疫反應。這種疫苗比早期和第二代天花疫苗更加安全,產生的副效應也更輕微;接種者需要間隔二十八天接種兩劑,每劑從皮下注射半毫升,而以前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只需接種一劑。
為防止猴痘在香港發生人際傳播的感染,并阻止任何本地,有關機構說明會持續嚴密關注疑似猴痘病例,同時為可能出現的疫情做好應對準備。另外,香港特區政府的醫院管理局傳染病控制專家透露,已經評估了公立醫院接收猴痘患者的各項準備情況,涵蓋各公立醫院的隔離病床、藥品以及治療計劃等不同應急方案。
近期全球猴痘疫情趨于平穩,部分地區感染及傳染病領域的專業人士表示:香港報告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以來,即便解除出行管控措施,發生猴痘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仍然較低
從感染人數角度分析:盡管世界衛生組織當前僅將新冠病毒、猴痘以及小兒麻痹癥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全球已有超過6億人感染新冠病毒,至少650萬人因此死亡,而猴痘自今年起僅在多個地區傳播,累計感染者約達5萬人。
不過,也有比較謹慎的看法提出:猴痘并非只能經由性關系傳染,早前歐洲已有孕婦、兒童等少數與性無關者感染的情況。猴痘在香港蔓延的可能性有多大,取決于它在非密切接觸中傳播的能力有多強,這一點現在還沒有結論。香港目前簡化了入境檢查措施,假如仍有帶病毒者抵達,會波及哪些人群,其中有很多未知的變數。
到目前位置,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商議入境隔離時長時,首要考量是處理新冠病毒問題。對于可能同時存在的兩種疫情狀況,徐樂堅明確表態:猴痘病例數量和入境隔離天數,并不存在任何直接聯系,原因是需要防范從海外傳入的疾病,猴痘只是其中一種,更關鍵的是入境人員是否主動申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