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9-10 21:06:07作者:佚名
在香港參與某項事務,從飛機場前往市區途中,我向駕駛人員隨意詢問了此地房價,對方回應"每平米一兩萬"。稍等,這是按平方英尺計算的,折合每平米要十二三萬港幣呢!司機師傅補充說,市中心新推的房產現在每平米價格已達五十萬。這個機場附近的樓盤,若乘坐地鐵前往中環,單程就要一個鐘頭,要是搭乘機場快線,一天往返的公共交通費用就高達兩百元。但即便是這樣,也是供不應求。
香港是否應該拓展更多土地呢?司機師傅表示這是港英政府遺留的舊制,必須保留充足的綠地帶,足夠的公園空間,以及足夠山林資源。確實,不能隨意將山體夷為平地,或者侵占海域獲取土地。這些做法都難以持久。
我詢問司機師傅,香港當局是否也和內地相似,為了征收拍賣土地后的巨額費用以及房產稅香港城市,因而會將房價維持在較高水平,他稱或許如此,不過民眾已經適應了,最令人不滿的是李嘉誠獲利后便離開了,當然資本有其固有規律,香港產業遭受掏空,前景長期不被看好,香港的富裕階層已經遷離,但內地的富裕人士又接踵而至,因此房價再度攀升。
我詢問對方為何香港民眾不外出表達對高昂房價的不滿,對方一時語塞,可能是因為駕駛時擔心注意力分散。我自己回答,我們中國人向來以勤奮為榮,若買不起房,就總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認栽就好。所謂命運不好也不能責怪當局者。“沒錯!沒錯!”司機師傅非常贊同地說。
這位師傅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車里正播放著譚詠麟的《朋友》這首歌。他談到近兩年的感受,覺得居住空間越來越局促,工作時長也持續增加。我認為這難以避免,畢竟整個香港正經歷經濟周期的低迷階段,不能責怪政府。他還提到香港許多人每天要工作十二個小時。我講內地那種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周末還要繼續干活的工作模式,是網絡行業的標準作息,他回應說香港差不多所有行業都這樣。
二十年前,《新周刊》雜志曾把香港稱作“國內最為辛勞的城市”。二十年光陰流轉,香港至今仍是國內最為辛勞的城市。
房價如此高昂,年輕人該如何是好?有位駕駛職業者表示:“那必然是和家中長輩同住,等到成家之后,若想獲得公租房資格,往往需要等待五六年光陰。”的確,年輕人不受經濟波動影響,因此近些年他們情緒較為激烈,時常發生沖突,與前輩們專注于賺錢闖蕩形成了鮮明對比。
那個司機從前在內地經營過企業,后來把業務遷走了,如今在某個組織里從事網絡預約出租車服務。我問他不介意放慢腳步嗎?他回答雖然算是自主工作,卻不能停,你若歇業團隊要怎辦?幸運的是他年輕時足跡遍布全球香港城市,不過他仍覺得香港最適宜貝語網校,因這里辦事便利,開銷不高,服務水準也很出色,因此他沒打算去其他地方。
中國境內最勞累的都市居民,卻對任何地方都提不起興趣。努力工作才是香港的本性。房價即便高,也只好耐心等待公共住宅。香港的街頭,幾乎看不到游蕩的乞丐。因為他們沒有閑工夫游蕩,全都得去勞作。我在歐美主要城市的核心區域,經常見到成群的乞丐,他們并非沒有住處,政府也有公共住宅可以安置,只是他們習慣了自由,就是不肯搬進去。我在瑞士伯爾尼目睹過針對特定人群設立的藥物使用點,當局擔憂這些人實施犯罪,特意提供毒品及場所供其使用。歐洲這種高額福利制度,我們中國人并不認同。
在機場入境處碰見一位長者,年紀至少六十五六歲,十分勤勉地指揮旅客排起隊伍。某地報紙刊登了香港西貢區一位高壽老人,即便已屆百歲仍經營著一家雜貨鋪。這位老人每天早晨挑一箱瓶裝水和飲料去店鋪,晚上賣不出去的再挑回來。估計那家雜貨鋪是別人家的,他只是租了個攤位。有記者問他健康長壽的訣竅,他回答說是不挑食兼勤快干活。
身體會因過度勞累而衰弱,但精神會因無所事事而萎靡不振。長時間缺乏活動,人會產生空虛和無用的感覺,思慮過多容易引發憂愁。我曾聽臺灣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講過,沒有事情可做,人會加速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