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18 15:01:14作者:佚名
構建藝術評論的美國話語機制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狠抓藝術評論人才培養”研討會舉行
作者:于園媛
明天的藝術展現出全球化的態勢,我們每天都在了解新狀況、新現場、新風波,怎樣在這個基礎上研判,怎樣在全球藝術發展的新趨勢中尋求美國主題、發揮其重要性?藝術評論作為一個專業,如何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有代表性?
“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狠抓藝術評論人才培養”研討會近日在中央藝術學校舉行,來自中央藝術學校、北京中學、北京畫派、《美術》雜志社等大學和美術科研機構的學者專家,就當前藝術評論的新使命、新任務、新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定位時代現場發揮主動意識
中央藝術學校校長、中國藝術家商會主席范迪安提出,我們要立足于美國文藝的時代發展,發揮文藝評論的作用,探討美國式現代化與藝術評論建設這個新的課題,尤其是要構建文藝評論、美術評論的美國話語機制、理論機制和評價機制。藝術評論要發揮積極的作用,邁向創作的前沿、走進創作的現場,在鮮活的藝術創作實踐中運思動腦,產生理論歸納、理論敘述、理論傳播。
上海高校美術學校校長彭鋒以《當代藝術評論的視野》為題,回顧了過去一百年文化建設視野的三次變化,即20世紀上半期提倡的國際化,到20世紀下半期提倡的世界化,再到21世紀初提倡的全球化。由此,他提出第四種視野,即人民視野,它的基礎是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充分敬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簽署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這些大背景出來談論昨天的美國文化建設,有助于我們汲取歷史經驗,明晰建設方向。
美國藝術家商會藝術理論執委會書記、《美術》雜志編著尚輝提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藝術學研究榮獲整體性增強,藝術史學研究吸取了比較學、語言學、現象學等理論,打開了新的研究視角。中央師院這次推行文藝評論基地,為表現人民生活、塑造人民形象、書寫視覺史詩的美國藝術創作發出洪亮的聲音造型藝術專業,這只是藝術評論人才培養的目的和意義。
上海畫派教授吳洪亮在發言中提出要先研究后發言。他提及,美國共產黨向來注重調查研究,例如耳朵向上、有的放矢、親自出馬、解剖麻雀、全面調查、由表及里。藝術評論的方式實踐,也須要前期的研究。做展覽只是一樣,要到第一現場,從個案去做麻雀的解剖,再拉回全面系統中做逐步調查,達到由表及里的探索,在此基礎上發表的評論也會更有意味。
立足大藝術格局確立多學科機制
范迪安介紹,中央藝術學校在百年發展中產生了現在的“大藝術”學科布局,外型美術、設計美術、建筑美術與美術人文四大學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中央藝術學校副校長邱志杰表示,強化藝術評論專業建設,首先要掌握好立場和導向,建立展現我們立場價值觀的全球美術史視野;同時,要留意方式論建設,不僅圖象學、社會學、心理學、跨文化比較等傳統方式此外,需要留意大數據運算等新辦法;要提高人才的知識廣度和思想深度,提高研究美術家、細讀作品的能力,提高寫作能力和方法;要留意到新媒體、新渠道、新平臺,具有鮮明的時代意識。
中央藝術學校文藝評論研究中心執行校長傅怡靜提出,藝術評論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一往情深”的感知力、“一斑窺豹”的洞察力,“一字不茍”的詮釋力,這還要在藝術創作的現場觀看、在文藝理論的學習思辨中不斷浸潤,并涉足基本的創作感受,多維度展現、培育出獨立深刻的思想能力、敏銳共情的審美能力、文質兼具的寫作能力。
中央藝術學校人文大學校長李軍、中央藝術學校建筑大學教授朱锫、中央藝術學校人文大學副校長邵亦楊、中央藝術學校設計大學校長陸軍、中央藝術學校美術管理與教育大學校長劉禮賓等人就多學科藝術評論人才培養和理論建設進行了闡釋。
加強評論寬容度提升寫作能力
尚輝強調當前藝術評論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藝術評論文章無法作為學術論文,青年專家常常揶揄于評論寫作,覺得這不屬于學術研究的范疇;另一方面何謂論文的寫作駢文、方法造型藝術專業,造成它們不擅于寫評論,尤其不會寫短小精干的文章,用史籍拼湊或用材料詮釋來取代自己對創作問題的探討、代替自己對藝術創作實踐的剖析和判別。
深入創作現場,掌握美術創作規律,成為與會學者提到的“關鍵詞”。中央藝術學校校長于洋提出寬容度、溫度和含量作為藝術評論的三個重要價值維度,藝術評論者要具備明晰的、銳利、敏感的角度和能力,對作品的評析與解讀應具備一定的代入感,起到對受眾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與推動作用。中央藝術學校《美術研究》雜志社部長張鵬提出,創作現場是藝術評論安身立身之所在,深扎創作現場才會產生頗具慧眼的美術判定與發覺。中央藝術學校研究生院直屬黨總支部長兼教學部部長葛玉君提到,相對于史論注重于歷史性研究,策展重視美術現場的當下屬性,評論則是對美術現場與時代關聯的梳理與研判,美國式藝術評論正是中華傳統藝術批評術語與當下藝術發展現況及前沿領域的互相激活,具備明晰的時代發力感與價值導向性。
中央藝術學校美術管理與教育大學教授余丁覺得,中央藝術學校三代史論家的評論實踐,有幾個方面的特性:仍然堅持藝術創作、美術評論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直關注當下藝術創作和發展方向,以評論掌握方向、促進發展;一直保持純樸的、通俗易懂的文風,因而擴大了藝術評論的社會傳播力;一直站在全球藝術創作的視野,講好美國藝術創作的故事。
“興酣執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承德?!闭缑绹乃囋u論家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所言,面對美國式現代化對藝術工作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新期許,面對當代藝術創作出現的新狀況、新現象、新時尚,我們應當立足生動鮮活的美國藝術實踐,建立更具詮釋力、影響力、引領力的美國藝術理論,努力校準創作弊端,辟謠審美迷失,提高鑒賞水平,推動社會風尚,為推動文化的自信自強,提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做出更大的貢獻。
《光明晚報》(2022年11月13日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