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2-11 12:04:00作者:佚名
近日,世界大學排名中心( for World ),簡稱CWUR,發布了2018-2019世界大學排名。
在前一百名高校中,美國大學占去半壁江山,共有51所入圍排名前100名的學校。
歐洲即隨其后,有30所大學入圍排名前100名的學校。
加拿大也比表現出色,多倫多大學位列全球第17名,比去年上升了11名。
日本最好的東京大學今年也排名世界第12位。
圖源:CWUR官網
而反觀這次中國大學的排名,卻令人失望。
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清華北大遭遇斷崖式下跌,北大從去年的54名跌至92名,清華大學從去年的65名下降到98名,眼看都要跌出前100名。
這兩所讓無數國內學生高山敬仰,只有尖子生才能進的名校,竟然眼看著就快要跌出世界排名前100了?
而中國除了北大和清華,其他大學的排名則更加“慘不忍睹”。
上海交通大學,全球第136名;
浙江大學,全球排名157;
復旦大學,全球排名170;
中國科學院大學,全球排名189;
南京大學,全球排名200;
中山大學,全球排名202;
中國科技大學,全球排名209;
西安交通大學,全球排名265。
基本上國內的名校的排名都和美國二流大學排名不相上下。
圖源:CWUR官網
這不禁讓我們困惑:中國大學真的那么弱嗎?
那么,先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CWUR排行榜。
它是怎樣一個大學排行榜呢?
CWUR排行榜開始于2012年,與其它榜單不同的是,這份榜單更注重大學的教育質量,就業情況,研究成果以及被引用的數量等方面,并不完全依賴大學自己提供的調查數據。
所有大學的總分組成包括:教育質量,就業情況,教師素質,研究成果,出版數量,影響力以及論文引用情況。
1.教育質量(15%):根據學校規模,衡量該校校友獲得各類世界著名獎項、獎杯、榮譽的數目;
2.就業情況(15%):根據學校規模,衡量該校校友在著名國際公司任CEO的比例;
3.科院質量(15%):根據該校學者贏取國際重要獎項,獎杯,榮譽的數量衡量;
4.研究成果(15%):發表論文的總數;
5.出版數量(15%):計算出版在頂級學術雜志里論文的總數;
6.影響力(15%):計算出版在較具影響力的學術雜志中論文的總數;
7.論文引用(10%):計算被其他論文或文章高頻引用的文章數量;
圖源:微博
從本次的排行來看世界著名大學,毫無疑問,美國的教育實力非同小可,這全球前一百名大學,美國占了51個席位,前十的名單中,美國占了8個名額。
其他兩所大學是著名的英國名校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
圖源:CWUR官網
有人指出,CWUR機構并不是什么全球大學排名的權威機構,它的參考指標和正規排行榜不同,排名結果僅供參考而已。
在更加權威的US 年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中國的清華、北大分別排名是第64、65名。
圖源:US NEWS
US NEWS影響排名的因素主要包括:
1.(22.5%)-本科學術聲譽
2.(22.5%) - 大一學生升學率
3.(12.5%) - 學生情況
4.(20%)- 師資力量
5.(10%) - 財務情況
6.(7.5%) - 畢業率
7.(5%) - 校友捐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清華取代麻省理工居計算機專業第一。
在最新QS世界大學榜單中,中國大學更是排名不錯,清華北大分別名列第17名和30名。
復旦、上海交大、浙大、中國科技大,也都進入了世界前100名。
圖源:QS世界排名官網
它的評選依據如下:
教育素質:
獲諾貝爾或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10%)
教職員素質:
獲諾貝爾或菲爾茲獎的教職員折合數(20%)
各學術領域獲引用次數最高之科學家人數(20%)
科研成就:
《自然》與《科學》期刊論文發表量折合數(20%)
獲科學引文索引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之論文折合數(20%)
人均學術表現:
上述指標得分的人均值(10%)
雖然說在其他排名中我國高校的排名有所提升,但不能說中國高校在教育上就不存在問題了。
相比較于發達國家的教育,中國的教育目前仍存在很多棘手的弊病有待解決。
首先,我國大學的教學內容太過理論化和古板,缺少創新培養,沒有太大的實踐意義。
教育是分類,把不同人才分類培養成才,讓他們各自發揮特有的社會貢獻,享受人生的快樂。
但如今的教育,更像是把原本豐富多樣的人們打造成僵化、流水線般的產品。
從小我們接受教育,就是凡事都有“標準”的答案,凡是和標準答案不一樣,就是錯的。
而在國外課堂上,更多的題目是開放式的,很多問題沒有唯一解,這更能激發人思想的開闊性和維度,能夠激發學生更強的創造力,
而且,我國應試教育偏多,這導致培養出了很多應試人才,而非實踐人才。
除了國后才發現,國外很多小孩琴棋書畫樣樣涉獵,從小學就開始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和各類人接觸社交,而非只關心課堂上的知識。
這樣培養出的孩子長大后,更具有實踐能力。
中國學生在數理化方面的功底很好,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不如外國學生。
其次,有些大學教授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大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教授上課來,下課就走,其余時間根本找不著人。
教授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剩下大把的時間不會放在教案和講課內容上,更不會放在自身授課能力的提高上,而是放在做項目和論文的完成情況上。
對于有些教授來說,管好實驗室才是當務之急。
拉到足夠的經費發表足夠的論文,才能夠從中受益。
要說管學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實驗室的碩士博士,而非課堂上的絕大多數學生。
想想有些教授是怎么教書的,對著課件嘩啦啦一通講,從發展史到基礎概念,然后大多數人對著PPT不是跪了就是睡了。
這讓賦予眾望的高等教育質量大打折扣。
連教授都如此利己主義,不僅令學生獲得不到真才實學,連價值觀也會受到影響。
圖源:微博
最后,學生考入大學后動力大打折扣,學習積極性差。
有人說,大學四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而國內大學生在經歷殘忍的高考后,大部分學生是怎樣度過大學時光的呢?
迷茫,懶散,逃課,頹廢……
在最該吸取知識的年齡,卻選擇了放縱。
經常聽人說,高三已經是人生知識的巔峰了,大部分人只是混日子而已。
這其中的原因在于,許多同學選專業的并不確定是否喜愛這個專業世界著名大學,有些人只是認為這個專業熱門,或者有些人是被高考分數分配,真正學下來后才發現自己并不感興趣。
但國外,專業入學可以不選,你可以大一都修幾門各個科系的課,甚至可以晚到大三再定專業,非常靈活。
真心喜歡并享受自己所做的事,動力和成效是不可相比的。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創新人才。不言而喻,如果大學教育體系跟不上,就會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
當然,發達國家發展較早,我國發展較晚,知恥而后勇,堅信通過改革,我們終有一天會趕上那些發達國家的大學,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一步一個腳印,承認差距,迎頭超越,希望我們的教育有一天能夠灑心更始,令西方人贊嘆。